读文网>爱好>学唱歌>乐理知识>山东地方语言对于山东民歌旋律的影响合集5篇

山东地方语言对于山东民歌旋律的影响合集5篇

时间:
一个地方的语言对于当地民歌旋律影响有多少?读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山东地方语言对于山东民歌旋律影响的资料供您参考。

山东地区语言的结构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山东的语言结构。由于地区的差异和水土的不同,致使语言的差别非常大,各个地区语言差别迥异,山东也是如此。山东话相对于普通话来讲, “侉”是它的特点,并带有浓烈的“地瓜味”,而山东地域广大,自南至北、自东到西又有着很大的差别。胶东人说话,鲁西南、鲁中地区的人听不懂,而临沂、菏泽、枣庄一带的人讲话,鲁中的人也难以都明白。在今天,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对地方语言的影响非常大,他虽然使人们之间的沟通近了、方便了,但同时也抹杀了原汁原味土语的特点,失掉了许多讲地方语言的乐趣,在寻找语言共性的同时,失掉了语言的特殊性和个性。

各地民歌的差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风格上表现不同,有一点能肯定地说,与各地语言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各地的语言差异是决定各地民歌不同旋律风格的最主要的因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性格。山东人豪放、不拘小节的大度性格决定了山东语言也是豪放、粗犷的,山东的语言结构以“侉,硬、冲”著称,四声结构也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民歌多来源于生活,通过高于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正是他来源于不同的语言,才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旋律和音调。山东的方言土语比较繁杂,仅从较大的方面区分就有十几种,如果细分就更多了,不同的声调特点是形成山东民歌旋律及其风格特点多样化的主要因素。

语言对旋律的影响,比较明显的是音调、语调和某些不同的语言习惯的作用。就让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看一下语言对旋律的决定作用。

山东民歌的发展简章

山东民间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相当古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曹等国都建在山东,民间歌曲也就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相继产生、丰富起来。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齐风》、《曹风》和《鲁颂》等。其中《齐风》、 《曹风》就是山东东北部和西南部一带民歌的记录,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能领悟到当时人民对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不满情绪。

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代乐府中民间歌曲——《相和歌》中的《梁甫吟》和《东武泰山》(东武即今诸城),都是齐地的土风弦歌。

南北朝时期,记载山东民歌、反映当时农民耕种知识和生活状况的著书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代的《长白山谣》 (长白山也叫长山,今邹平县内)是历史记载中最早反映农民起义的歌曲。

元明时期,由于民族迁移和战争影响,山东与外省的交流增多,许多外地民歌小调传人山东,山东的民歌以不同的方式流传至外省。明末清初,民间的弦索小曲在山东更为流行了。由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山东淄川人)编写的《幸云曲》(1715年)流传于淄川一带,其中有这样的叙述: “世事若见循环,如今人不似从前,一曲一年一遭换,《银纽丝》才丢下,后来兴起“打枣秆》、《锁南枝》,半滔《罗江怨》,又兴起《正德嫖院》、《耍孩儿))异样新鲜。”从他的十几部“俚曲”(填词的大型民歌)中,可以看出当时流行在鲁中的小调曲牌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在鲁西南当时则流行《山坡羊》、《哭皇天》、《刮地风》、《驻云飞》、《风人松》等民间小区。

到了近代,山东民间音乐就更加发达了,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山东民间歌曲更是丰富多彩,汇成了一个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宝库,为了继承、发扬我省优秀的民歌传统,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结合现代的音乐风格,掌握山东民歌的语言风格是对山东民歌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影响山东民歌旋律的主要因素。

山东地区语言的习惯

在繁多的方言土语中,有许多语言上的习惯不容忽视,这也是影响民歌旋律的主要因素,如儿化音、口头语、特有的语助词、习惯用语等。

例如: 《赶集》这首歌儿化音特别多,如果这其中不加儿化音,就少了许多幽默的特点,就没有了胶县语调的味道了。

再例如:陵县民歌《天上有嘛?》

这是流传在鲁北陵县一带的嬉戏儿歌, “嘛”普通话得以实施“什么”, “星”、 “窝”、 “水”、 “蟆”等字都加了儿化音,这种小辙的运用,更体现了当地语言在儿童身上天真、嬉戏的语气。如不加儿化音,定会感到不自然,更不象是儿童的语言了。

例如:苍山民歌《绣荷包》

“呀就,啦依、好好呢”这几个衬词在语言习惯中必不可少,这也是当地人们语言的必加习惯语气,所以在民歌中更能体现出女儿的俏皮、含羞的神态,这几个字在演唱重要轻、要柔、要有味道。也正是有了这些衬词、虚词,才将更浓烈的地方特色用歌声带给了观众。

山东民歌中,由于音调、语调和习惯语言的不同,使得它各具特色,为民歌花园培育了不同的花色品种,让山东民歌百花齐放,给人以不同的品味与快乐。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我个人认为,应适当保留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让它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服务,因为只有个性才有价值,不要把民歌唱成千篇一律的,让我们留住这民歌的美妙源泉,创作出更多、更丰富,更具民族特点的歌曲。山东民歌在中国民歌大家庭中只是一个小成员,但我们应从一个小的成员做起,为我国丰富的民间歌曲宝库再添辉煌。

山东地区语言的语调

人们说话的声调、语气和抑扬顿挫,被称为语调。他与字调密不可分,而且从语调的高低、长短、强弱、断连中,我们还能体会出丰富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喜、怒、哀、乐等等。山东语言的语调多往下行。

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句句下降的例子,各乐句的后半部分开始下降,其句尾是“2165”的落音规律,在山东民歌中比较普遍。例如《猜调》的落音与《沂蒙山小调》相同,《茉莉花》的落音是“5165”,《挂红灯》的各句尾落音是“2155”等等。这是山东语言的一大特点——句尾音语调下落。

山东民歌语言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语调重音。山东语言的特点是用语比较重,声音比较洪亮,语气强调音多,形成了山东化“侉”的特点,对于山东民歌的影响,也尽显如此。

例如:平度民歌《黑妮做媳妇》

这首歌写了一个故事,大泽山这个黑山沟,养了一个黑妮子,从头黑到脚趾头,爹娘愁得白了头,最终黑妮几找到了黑小儿,欢大喜地成了一对黑两口儿。其中许多字的语气加重,例如: “沟”加了上滑音, “头”由上滑音的5到6,形成了语调诙谐幽默的民歌风格,从这些字上刻画了一个个人物形象,象讲故事一样主动有趣。如果按照机械的四声语气去写,会显得呆板干枯,毫无故事意义了。诸如此类的山东民歌还有很多,例如:乐陵民歌《大实话》,惠民民歌《馋大嫂》等等,都是很有故事情节的、生动的民间歌曲。

山东地区语言的语调

汉字是单音节的,有四声之分,同样的一个字、一句话,由于在咬字吐词时用的声调不同,其意义就会相差甚远。

民歌的创作和传唱,来源于生活和劳动时心情的变化。我们称劳动时创作出来的歌曲叫劳动号子;生活中由于节日欢庆形成的庆贺歌曲,我们称为秧歌和花鼓;由数首曲牌式的小曲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大型套曲,内容多为传说故事,我们称之为民歌套曲;有一些向说唱音乐过渡的叙事歌曲,我们称为说唱性民歌;除外,还有山歌、小调及民间儿歌等。这些民歌都是根据当时劳动娱乐的情景,在语言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但字音的变化相当明显。我国戏曲音乐创作中,一贯遵循所谓“按字行腔”,民歌创作也是如此。

例如临清民歌《妇女五更》:

句中的“迫”字,在这里念pei而不念pò, “实实在在”中的“实实”用山东话讲,由普通话的上声字转成了山东话的下声字,所以在旋律中加了下滑标记。但由于语言差异大,鲁西南、鲁中,鲁北,胶北等地区咬字的差别也不尽相同。

例如:菏泽民歌《小五更》

这是一首鲁西南地区民歌,属生活类民歌,从歌曲的旋律中可以了解到当地语言的风格,比如: “一”,普通话读yī,而鲁西南话中读yǐ, “眠”普通话读mián,鲁西南话读miàn, “哥”普通话读gē,鲁西南话读gě。因此鲁西南的语言风格决定了鲁西南民歌旋律的特点,在正常不倒字的情况下,加上下滑音、波音等装饰音,使得旋律更接近生活,当地的人们才能听的懂,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一派风格。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胶东民歌,胶东语言与内地语言差别很大,他们的儿化音较多,语言中多有润滑的感觉,语调差别也很远。

例如:胶县民歌《赶集》

普通话读音 胶东话读

天: tiān tiàn

庄: zhuāng zuàng

哥 gē guò

镰 lián liān

其中的“天”、 “庄”、 “集”、 “哥”、 “镰”都加了儿字,构成了有特色的儿化音,而且音调也与普通话、鲁西南话大相径庭。唱起来则有一种滑溜儿的感觉,装饰音的添加也是为了迎合语言特色的需求,使民族风格更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