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经典的钢笔书法作品高清图片

    钢笔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中的一种风格,它对我国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一个经典的钢笔书法作品可以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书法的整体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经典的钢笔书法作品高清图片。

    实用硬笔书法的介绍

    以行书为基础,并借用部分草书写法,用以满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需要所使用的手写体。以钢笔为主,包括圆珠笔和铅笔等硬笔。实用硬笔书法,主要是强调实用性,不过多强调艺术性。实用硬笔书法,能做到易写易认即可,关键是做到书写快捷和规范,行书的特点就是易写,并能写得快捷,规范的行书也易认,所以实用硬笔书法,是以行书为主的。


    猜你感兴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田英章经典的古诗钢笔书法图片

    田英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字体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对我国书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田英章经典的古诗钢笔书法图片。

    田英章优秀的古诗钢笔书法作品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 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 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 七古。 四言诗,远在《 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 五言、七言为代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田英章钢笔书法作品图片

    钢笔书法是硬笔书法中的一种风格,它是我国书法的一种表现。现如今,田英章的钢笔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受到许多人的学习。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田英章钢笔书法作品图片。

    田英章经典的钢笔书法图片

    硬笔书法分硬笔书法艺术和实用硬笔书法,前者主要是强调艺术性,后者主要是强调实用性。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主要是通过线条与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书写者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它追求的是美感、情感、趣味、意境、个性,等等;而实用硬笔书法,即日常写字,主要是满足实用,能做到易写易认即可,关键是做到书写快捷和规范,所以实用硬笔书法,是以行书为主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滕王阁序好看的钢笔书法图片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如今,滕王阁序的钢笔书法作品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好看的钢笔书法图片。

    滕王阁序优秀的钢笔书法作品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山南面的水边。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桃花源记钢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文言文之一,这篇文章有非常高的文学魅力,对我国的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如今,桃花源记的钢笔书法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钢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桃花源记钢笔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陶渊明(约365—427),一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有《陶渊明集》传世,本文亦出自此。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毛泽东优秀的钢笔书法图片

    毛泽东是我国的伟大领袖,他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如今,毛泽东的钢笔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毛泽东优秀的钢笔书法图片。

    毛泽东的人物影响

    毛泽东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98年《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中20位领袖之一,2011年《时代杂志》再次将他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25位政治标志性人物第3位。他生前和身后,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在去世前不久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另一件事……就是发动‘“”’,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毛泽东对中国的民族复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他发动和主导的大跃进运动和“”等_运动也使人民和国家付出了巨大且惨痛的社会代价。

    猜你感兴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毛泽东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毛泽东是我国的伟大领袖,他对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如今,毛泽东的诗词被许多人创作成毛笔书法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欣赏与肯定。下面是百文网小编整理的毛泽东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

    优秀的毛泽东诗词毛笔书法图片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 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 运动委员会书记。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福字的各种书法字体图片大全_福字书法大全图片参考

    “福”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字,用来表示“幸福”、“福气”等义。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一个福字。而如今最火的支付宝一年一度的“集福赢红包”活动又开始了,你是不是还在集福呢?扫一扫这些福字,集齐所有的福气。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福字的各种书法字体图片大全,除此之外还给大家奉上支付宝集福全攻略,希望大家都能集齐五福,好运连连!

    ↓↓↓↓福字书法热搜↓↓↓↓

    支付宝集五福攻略

    你没看错,又是集五福。看到这儿可能不少网友开始清清嗓眼儿那口老痰准备开喷了,毕竟不少人因为福字的书法字体或多或少有些许心理阴影。但是先莫慌,从笔者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今年支付宝集五福会对比去年要容易得多,并且集齐的几率应该会挺大的。

    今年有一个万能福卡

    支付宝方面表示:今年不会对任何一张福卡刻意营造稀缺悬念。也就是说,像去年福字的书法字体极度稀缺的情况不会再出现了。并且今年还推出了“万能福卡”,万能福卡可以替代任何一张副卡。然后比较有趣味性的还有一张“顺手牵羊卡”能换走好友的任一福卡(坏笑)

    扫“福”字集福

    另外,今年集福的门槛上也降低了不少。想对去年的各种靠加好友获取福卡,今年可以从两个几乎没有门槛的方向上来集齐五福。

    根据官方资料:

    1、通过活动入口扫描“福”字可获得福卡,包括商品、对联甚至是手写的福字,都可以。

    2、支付宝蚂蚁森林给好友浇水等互动过程中也会获得福卡。

    支付宝蚂蚁森林

    截止除夕夜活动结束前最终集齐五福的用户可获得随机(注意是随机,不是去年的平分)红包,最高666元。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毛泽东书法到底怎么样_如何评价毛泽东的书法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终身放手写帖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奠基石;应对纵意题字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催化剂;诗词豪放草狂是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的助飞器。毛泽东书法到底怎么样?下面就是百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毛泽东书法,希望大家喜欢。

    毛泽东书法之我见1

    1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的日子,在这个伟大而值得纪念的日子里,人民一定都会非常的想念和怀念、这位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谨以此文以示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缅怀。

    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换句话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诗词、通书法,是中国当代的诗词大家,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

    毛泽东的书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勇于创新求变,敢于大胆的去追求书法艺术的个性,敢于跳出古人循规蹈矩,一点一划有出处、一撇一拉少有先师的藩篱和束缚。奔放中不失秀美,吸千古精华遗韵,熔百家之长于一炉,龙飞凤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形成了奇绝千古独特书法风格!

    毛泽东的书法、豪迈雄健、磅礴奔腾的气势跃然纸上、力透纸背,从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外的渗透力、感染力、亲和力和征服力,毛泽东的书法、能够让读者欣赏到书法的赏心悦目,还可以从毛泽东的书法中能够从运笔、结体的点划间,感受到大家风度和大家的风范,创造出了潇洒大气、创造出了中国书法的千古一绝的毛体。

    张五常曾连续的批评书圣王羲之,评定之余,还把王羲之也好好的数落一番,并且很煞有介事的把中国的书法,从古至今论资排辈的重新排列一番,很权威,很武断的下了定语:王羲之不如颜鲁公,也不如米芾,和王铎。他认为米芾排第一,王铎次之,鲁公再次之。并说中国书法历史上应首推王铎........

    张五常先生的讲的也许不无道理,只是他忘了一个人!匪夷所思的把能够集古今书法之大成的的大书法家毛泽东给遗忘了!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有三个坚实的支撑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天纵自然,三是豪雄之气。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真正的毛体书法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毛体书法也主要是指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

    毛泽东的书法总体来说受唐代书法影响较多,结构较近怀素,但同时亦取法多家,如有些粗放飞白的笔墨,会让人联想起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事实上,怀素和孙过庭是毛泽东最为喜欢的古代书法家。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造诣上不断追求完善。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广置碑帖,20多年间,所存拓本及影本碑帖的有600多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更是时常披阅。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信示秘书田家英:“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的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馆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这封信表明了毛泽东对草书的特别关注 。

    毛泽东晚年的草书意境深远,气势超凡,笔惊风雨,纸生云烟,姿性任情,随意挥洒,表现出融飘逸、雄健、豪迈、灵变于一体的风格。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之艺术。数千年来,中国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并涌现出了许多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众多书法家中最杰出的其中之一位。

    毛泽东的书法气势恢宏英气绝伦,瘦硬通神.即使王书圣,张草圣在世,亦无出其右.用行草书圣来评价,实不为过.因为其在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毛泽东只把书法当作爱好而已.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毛泽东的书名一直被领袖光环所掩盖.对其书法评价贬低的人有两种,一是自己水平不高,出于忌妒的心理.再就是带有一些偏见和政治目的,借书法来说事.真是蚍蜉撼书树谈何易,毛体书法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的。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追寻几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文明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在伟大祖国日益繁荣强大今天,书法艺术愈来愈受到大家的欢迎和青睐。让我们广泛宣传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吧,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

    看过“毛泽东书法到底怎么样”的人还看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中国茶文化导游词范文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那么中国茶文化的导游词有哪些呢?下面是百文网小编为你准备的中国茶文化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茶文化导游词范文1

    安溪茶文化之旅导游词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具有一千多年的产茶历史。2004年,茶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1/3,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2,茶叶成为安溪的支柱产业。飘香的茶产业培育出飘香的安溪茶文化,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安溪旅游的灵魂,安溪的茶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之一。

    [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 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位于中国著名茶乡安溪县城关,省道、漳泉铁路在此交汇,火车站、长途汽车站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捷。是一处集茶叶销售、茶艺、品赏、茶史陈列等功能的大型建筑群。茶都总投资 5 亿元,占地 250 亩 , 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共有 1500 间商铺,两个交易大厅 3000 交易摊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2001 年 10 月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定点市场。

    茶都依山傍水,与大型人工湖畔,建筑由多位著名设计师评审、兼有欧式气派、又具侨乡风格,庭院回廊花草雕塑,环境优美,为各种大型茶事贸易、茶文化旅游活动创造了理想的空间,也是茶农茶商安居乐业的理想宝地。

    目前,市场交易红火,1000多家商家入驻经营,全国各地名茶都到茶都开窗设点,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台湾地区的冻顶乌龙、武夷山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等名茶都已抢滩登陆茶都,经营十分红火。去年交易额达8亿元以上。中国茶都交易大厅一天的茶叶交易量达最高达85吨,最大人流量达到万人以上。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华茶史厅里,这里展览介绍中国茶的起源、茶的传播、茶的发展、茶的分类、茶的加工、茶的产销、茶的泡饮、茶的功用和茶的文化等,让人们在观赏中得到茶文化的一次熏陶。

    安溪茶艺是安溪茶文化中的精髓。在婉转悠扬的南音中,茶艺小姐身着传统旗袍,云鬓高盘,动作优美,“神入茶境”、“观音入瓮”、“细闻幽香”、“品啜甘霖”……纤纤素手,演绎着十几道茶艺表演工序,香气四溢的铁观音散发着缕缕的清香。嘉宾们可以一边品味甘纯的铁观音名茶,一边欣赏独具特色的安溪茶艺表演。在茶香与茶韵风情中,品尝安溪茶文化的淳厚与甘甜。

    走进中国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以茶为主题,一幅幅唯美的摄影作品展现在眼前,风格各异。一幅幅照片展现了茶园风光、茶艺表演、茶具缤纷、茶馆风情、茶叶古今、茶韵流长,用摄影精品弘扬中华茶文化。金奖作品《桃花原里可论茶》表现的是江南老茶馆里当地人品茶聊天的悠闲状态,表现茶与人的和谐。

    眼前一个个造型优美、质地炯然的茶壶一字儿排开,共有30000多个,组成了中国第一大茶壶馆,成为安溪茶都和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看,这一个个茶壶形态各异,时代、颜色有别,质地迥异,有小巧玲珑的,有拙朴古意的,有大如鼎,小似掌,济济一堂,让你叹为观止。这30000多个茶壶,都是著名东南亚侨领、社会活动家唐裕先生,将毕生收藏捐赠给家乡安溪的

    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的源头在安溪。流经安溪县城的晋江支流蓝溪蜿蜒曲折,宛如一条活灵活现的“游龙”。在中国茶都附近,安溪人在“游龙”的洄水处筑坝下闸蓄水,由此形成了一个水域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取名“大龙湖”,开发水面特色旅游,从此成了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规划建设“大龙湖”两岸防洪堤时,安溪县政府在长达10多公里的花岗岩护栏上,精选、镌刻了先秦至近代6000多首古诗词,形成独特的“十里诗廊”景观。我们现在所在的茶都公园,就镌刻600多首古代茶诗,与茶都的景观交相辉映,为茶都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

    [安溪凤山风景区] 提起安溪,人们评价它是龙凤名区。这个评价,一方面是安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另一方面,安溪是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安溪县城所在地名叫凤城。之所以叫凤城,是因为县城的北面的凤冠山状如凤凰展翅,风景秀丽。

    凤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安溪县城北郊,凤山南面笔架三峰拱秀,清溪流水环抱,景色清幽。为3A级凤景旅游区。

    东岳寺始建于南宋绍兴32年(公元1162年)。原名东岳行宫,主祀东岳大帝,它是道教尊神之一。寺院坐北朝南,寺前的大石埕,占地二千平方米,左右峙立牌楼式石坊,左坊为城隍庙山门,右坊正临大道,上题“凤麓春晓”。“凤麓春晓”是朱熹题写的安溪八景之一。

    东岳寺分前后两殿,依山而建,高低相次。前祀东岳大帝和二尊活动阎君,左龛福、禄、寿三星君,右龛伽南尊王。

    殿后两侧为钟鼓亭,亭内的这口钟,钟声洪亮,每当五更撞钟时,相传能传声10里以上。

    东岳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20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著名书法家王瑞璧先生和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唐裕先生等安溪旅外乡贤热心支持,募资捐助,东岳寺全面修复,蔚为壮观,游人络绎不绝。

    城隍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庙宇,在民间的信仰中,城隍爷是彰善惩恶、司阴阳两界之神。

    安溪城隍庙,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是福建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安溪城隍早在宋代就威灵显赫。传说,城隍曾为宋代太后治愈疾病,并保护周围县份百姓免受各种灾害,被宋帝封为“清溪显佑伯主”。清嘉庆年间,安溪城隍受敕封,御赐玉印一枚,现在还保存在城隍庙中。

    拜亭中的这一幅古对联:“宠锡袍冠八闽第一,褒封伯爵五邑无双”。这副对联,其实蕴涵着一个传说。你们看,安溪城隍身上穿着一身龙跑,有别于其他地方红袍城隍。为什么呢?

    原来,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全国有名的城隍加级加封,因安溪城隍保佑闽南五县百姓,威灵显赫,所以二度封赐,天子赐金冠、龙跑、玉印,褒封显佑伯,而全省其他县级城隍都无这样的殊荣,所以称之为“八闽第一”。

    凤山南麓景色幽雅,俯览城郭,烟火云蒸;仰观山峰,晨夕霞蔚。四季林茂花香,意趣盎然。古代名人雅士喜欢登临,吟诗作词,宋理学家朱熹曾到此观赏,标题“凤麓春晓”,为安溪古时八景之首。在东岳寺和城隍庙后面的释子寺,有一棵大榕树,树干粗容三人合抱,树高近20米,树冠面积达300多平方米。传说这大榕树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亲自栽种的,因此叫晦翁榕,至今已有八面多年历史。如今古树乃生机盎然,叶茂枝繁。树上枝条如神态各异的生龙冲向云天;树下根须盘根错节,争相交织在石壁上,钻入石缝,硬是支撑着如擎天大伞的树冠。那石缝间又流出一股清洌泉水。游人至此,顿觉凉爽,心旷神怡。晦翁榕下有座晦翁亭,也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的。亭柱上有副朱熹撰写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肓上地,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安溪县有关部门利用凤山的地形特点,以历史悠久的安溪茶文化为依托,兴建独具一格的凤山茶叶大观园, 与东岳寺、城隍庙等景点连成一片。

    一入园门,看见的便是唐代茶圣陆羽,他写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科学专著。

    陆羽雕像的背后,便是茶叶品种园。欲知天下茶,请到茶叶大观园。在这里,汇集了铁观音、黄金桂、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台湾冻顶乌龙等来自祖国各地和日本国的50多个名优茶叶品种。

    安溪是我国的茶叶主产区,也是我国茶叶良种宝库。安溪茶树良种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铁观音、黄金桂(又名黄旦)、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佛手、奇兰等八个名优品种。铁观音茶树叶形椭圆、叶厚质脆,叶芽波状,成为乌龙茶中的极品,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誉,以其独特的神韵,超凡的品质享誉世界。

    好茶是制出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茶叶作坊屋”,你可以观赏到乌龙茶初制传统工艺10多道工序的全过程,也可以亲自参与初制,品味劳动的乐趣,不枉茶乡一行。

    在沁香阁一楼的茶宴厅里,我们可以细细品尝数十道用乌龙茶精心配制出来的美味佳肴,品饮用铁观音酿制而成的美酒。大饱口福之后,在二楼的茶艺表演厅,我们可以一边品味安溪铁观音的神韵,一边欣赏杭州、苏州、广东、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当然,不要错过安溪茶艺表演,安溪茶艺是一套具有安溪茶乡独特风格,融传统茶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展示的是“纯、雅、礼、和”的境界。安溪茶艺已名闻遐迩,曾到联合国总部及法国等国家献演,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精品”。茶艺茶歌茶舞,让你感受安溪茶文化的丰富独特和淳厚的意韵。

    在凤山半山腰上,有一个景点值得一看,这就是“孔子龛”。原来,安溪文庙里藏有一副古画孔子像,旁边还有72贤人神牌,以供文人学生祭拜。民国期间因战乱,画像被窃走,神牌被毁坏。有识之士便把这些毁坏的神牌,收集起来烧成灰,装入陶瓷罐内,放字凤山石洞,因此得名孔子龛。每到重阳时节,邑内师生、知识界人士,都到此礼拜。

    孔子龛右上方的几爿石头,从下方50多米仰望,犹如一个沉思的老人,如同孔子的肖像。

    离孔子龛几十米的地方,有一块悬崖石壁,上书“观谰”两字,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泉州贡生蔡国宾偕友游风,只见蓝溪水浩浩汤汤奔向泉州湾,因而触景生情挥毫写下“观澜”两个大字,书法遒劲。

    “白云自在”,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题。当年张瑞图登临凤山石林,在此休息,看到白云飘逸,心有所感,回到安溪孔庙后,写下“白云自在”,并加盖印章。据说,“张瑞图印”有特殊征兆,每当天气转变,其印下半截湿度增加,是下雨之兆;晴天,其印明朗清澈。后来,张瑞图的“白云自在”书法勒刻石崖壁上,历经数百年,字迹清晰光亮,没有蜘蛛丝和尘土覆盖,实为罕见。

    凤山涵虚阁,是近年来建设的景点。登上三层高的亭阁,清风徐来,心旷神怡,远山近水,尽在眼前。美丽的凤城在阑珊的夜色中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猜你感兴趣:

    1.品味中国茶文化的范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中国饮茶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过程中,饮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下面是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饮茶文化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饮茶文化毕业论文1

    中西茶文化跨文化对比研究

    摘要: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交流过程中,茶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意义。虽然西方茶文化归根结底源自中国,但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受到西方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逐渐出现了很多差异,譬如说在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只有进一步了解中西茶文化在跨文化对比上的不同之处,才能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让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又好又快进行。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茶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跨文化;茶文化;交流;对比

    茶对东西方的饮者来讲,不单单是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茶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西茶文化多元化共存现象。在对其进行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东方和西方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政治国情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涵有更加深入的认知。

    1中西茶文化在语言文化上的对比

    首先来看看中西茶文化在“茶”这一词汇读音上的历史渊源。现代汉语的“茶”字发cha音,这是中古汉语时代所形成的读音。在上古汉语时代,“茶”为“荼”音,古籍《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道,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多种毒草,后来“得荼而解”。据历史学家考证,里面所说的“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茶”。那么,我们的汉语是什么时候把“荼”变作“茶”的呢?据学者研究,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胡乱华等历史事件的发生,我国首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现象,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就导致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我们的汉语也从上古汉语时期来到了中古汉语时代,很多词汇在发音上都出现了变化。所以有人推测,关于“荼”的读音,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逐渐发生变化,并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而读音上的变化必然会带动文字上的变化,所以“荼”的汉字也就变为“茶”的写法。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其《茶经》中,首次把“荼”改为“茶”,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唐代之前人们就普遍读“茶”的音了,而书籍和文献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在规范一种事物的写法和读音时,必定是建立在一个社会所普遍认可和统一的基础之上的。西方茶文化主要是在英语语境下形成的,所以我们研究西方茶文化的语言文化时,基本上是在英语文化圈的范围之中。与汉语中“茶”的发音不同,英语中茶的写法为“tea”,从读音上看,似乎看不到其与汉语中“茶”的发音有什么渊源,但实际上英语中的“tea”的确是来自于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最早扬帆出海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先于其他国家来到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了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中西的商贸中,茶与丝绸、瓷器被一同带往欧洲。由于荷兰主要与福建沿海等地的茶商进行贸易,所以他们以闽南语发音来称呼茶。

    而葡萄牙则主要与广东一带的茶商进行贸易,因此他们以粤语发音来称呼茶。这就导致了一开始茶在欧洲出现两种读音,分别是闽南语的“Te”和粤语的“Chaw”,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和变化,英语才逐渐用“tea”来规范地称呼茶。因此,现在西方茶文化中对茶的读音,从源头上讲是来自于汉语的一个借词,而且借的是我国方言语系中的闽南语读音。茶在中西茶文化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意义。通俗地来说,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的语境里,茶只是一个名词,代表了一种事物。而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茶不仅是一个名词,同时也可以作为动词和形容词,同时有了很多的转义和喻义,这是中西茶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一个最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在与茶有关的词汇上的差异。我国茶文化语境中,有着大量的与种植茶、生产茶的词汇,譬如说“茶树”、“雨前茶”、“炒茶”等,这反映出我国是茶的故乡和原产地。而英语中则基本没有此类词汇,因为茶叶和茶文化对于西方来说是一种舶来品,他们接受的是制作好的茶产品,而非其种植和生产过程。二是茶的用法。中国人说茶,指的就是茶这种事物,茶在汉语中只是一个名词。但是在英语语境下,由于受到英语俚语和其它语言的影响,茶从单一的名词逐渐演化出动词的属性,举个例子,汉语语境下会说“下午四点我们一起去喝茶”,茶前面会有“喝”等动词,但在西方茶文化语境下,会这样来表述:“weteaatfour”,这里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词,而是直接把茶当做动词,有“喝茶”之意。

    2中西茶文化在社会性和人文性上的对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将茶从单一的饮品升华到了一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文化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十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它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西方茶文化也对其社会有着很深的影响。中西茶文化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概括起来可以从社交功能、社会风俗等方面来对比和研究。首先说说中西茶文化在社交功能上的差异。中国人饮茶,一方面是自饮自酌,通过饮茶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以茶会友,把茶当做社交的载体。因为茶具有让人头脑清醒、平和静心、思维敏捷等功效,所以中国人很乐意和朋友一起饮茶聊天,来进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因此,无论是古代的茶肆、茶馆,还是今天的茶楼、茶艺厅,都是茶文化社交功能呈现的载体。而谈到西方茶文化的社交功能,就必须要重点说一说著名的英国“下午茶”。在18世纪前后,随着中国出口欧洲茶叶量的剧增,来自东方的茶叶也从之前的价格昂贵变得更加亲民,这就让饮茶成为英国不同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都能承受得起的饮品。

    在当时的英国,喝茶一开始是和早饭一起进行,唤作“上午茶”。但是因为当时英国社会普遍重视早饭和晚餐,而午餐却很简单随意,因此在午后很容易出现饥肠辘辘的现象,于是一些贵族主妇便想到了在下午五点左右一起喝茶吃点心的主意,便开始轮流举办“下午茶”宴会。这种风气渐渐流行到了民间,成为英国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并渗透到了英国的社会文化当中。从现实意义来看,下午茶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交载体,让人们以此为平台,与他人在谈笑风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谈一谈中西茶文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上面,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朋友来家拜访,主人会以茶待客;家中无论是盖房,还是红白之事,都会把乡邻招呼到一起,喝茶谈事。其中尤其要提的就是茶文化对中国婚姻的影响。中国民间在婚姻上素来有“三茶六礼”的风俗,这里面说到的“三茶”,说的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以及同房时的合茶。

    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对我国社会习俗的巨大影响。与中国茶文化不同,西方茶文化对社会民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穿着服饰、社交礼仪之上。在此以英国为例,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些贵族之间举办的茶会对参会者的服饰穿着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比如说要身穿燕尾服,帽子要选用黑色高帽,衬衣多为白色等等,并且衣服要干净整齐,以没有异色和褶皱为佳。英国的这种茶文化其实能够代表西方茶文化对社会礼仪的影响,体现出的是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涵养。西方茶文化对社会风俗最著名的影响应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绅士风度”,这一点在英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的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一样,都要求饮茶者要沉稳而平和并具有必要的礼貌,譬如,在饮茶时,要轻拿轻放,禁止任何的鲁莽行为,并保持环境的静谧。另外,男士要有女士和儿童优先的意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要随时准备伸出援手。这种茶文化的内涵,从饮茶活动中逐渐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种人文特征,具体呈现为以礼待人、沉稳庄重、文质彬彬而善于助人等。

    3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的对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先来看中国茶文化,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茶企业很多还是以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为主,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类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很多都是一个家族祖祖辈辈来种茶和炒茶,具有不同的工艺标准和口感。这种现状好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一种茶叶传统的口感和外观。弊端就是只能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固定的产业标准和工业化流水线量产,也很不容易形成当代商业所要求的行业统一标准。具体来说,我国茶叶经济在产业发展上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茶树种植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举例来说,很多种茶者过于追求产量,却忽略了茶叶的质量,在茶树种植中还是采用已经落后的“密植免耕”种植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产量,但是长期以往,极易因为通气性差而引发茶树产生一些病虫害,并且过量的种植还会让土壤变得贫瘠,进而形成茶叶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第二是品牌上的单一。我国的茶叶种类尽管丰富多样,但却因为各自为战,缺乏高档且具有辨识度的茶叶品牌,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第三是茶企业之间的联合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在这方面首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比较分散,布局也较为随意,在前期的投产时缺少科学的规划。其次就是很多茶企业仍然停留在卖茶叶的原始阶段,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思维和方式,很难从文化、精神、历史、功效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对市场脉搏和消费者心理的把握能力较差,导致了我国茶叶经济的附加值很低,影响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反观西方茶文化,其在发展茶经济上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一,西方茶文化所蕴含的平民化和大众化被很多西方茶企业所发扬光大,他们在进行品牌定位和产品推广时,首先是从大众消费这个基本立足点出发,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很多茶企业却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奢侈品,甚至用一些高档礼品茶来作为噱头,如此不接地气的经营思路,必定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

    第二,一些著名的西方茶叶品牌,往往追求的并非是茶叶质量的不断提升,而是把质量和口感的稳定排在第一位。他们首先会确定一个产品质量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以英国“立顿”茶产品为例,无论我们在世界各个国家购买其同样的产品,其颜色、香气、口感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产品质量上的稳定就会给消费者极大的品牌认同感和品牌辨识度。中西茶文化在经济性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与两种茶文化背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人文品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习惯作坊和家族式的生产模式,因此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业也会延续之前的传统经营模式。而西方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崛起的,其文化特点是务实、低调、合作,这是一种充满工人阶级色彩的人文精神。而西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因此西方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浓厚的西方文化,因此在茶产业发展上也更加注重品牌化、标准化、合作化。另外,中国茶文化本身蕴含了很多历史文化内涵,加上中国人饮茶往往有喜欢追求一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很多中国茶企业就投其所好,给茶产品增添很多华而不实的噱头,进而获得更多利润。而西方茶文化则更加务实和世俗化,追求的是外观和口感上的美妙,这与西方茶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燕,吴玉伦.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6-147.

    [2]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3]张党恒主编.茶叶贸易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郑雯嫣.论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3(2):322-32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
  • 中国茶文化历史论文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有关于中国茶文化历史的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百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历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历史论文1

    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体系化内容,其中包含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和民族习惯,以及社会价值规范,同时也是值得我们长期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该类文化特点的典故,这些典故的存在不仅成为茶文化传播推广的“明星符号”,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最佳途径。因此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入手,结合分析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有效分析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响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已经很难确定我国饮茶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法证明是谁发明了饮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仅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上多数地区的茶文化与茶叶生产理念都是从我国传递过去的,可以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中国的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内涵。

    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及相关典故分析

    1.1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分析

    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进入新中国之后,茶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相对传统文化来说,当前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其更注重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可以说,茶文化体系中更讲究“写真”,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认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想要有效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对茶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进行全面系统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传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内所产生的,如今整个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和产业,正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其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茶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我们的茶文化都没有断绝过,其关键原因在与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传承下来。其次,我国的茶文化并非在一个地区,而是在多个地区都形成了茶文化体系,分布广泛、内容多元的茶文化体系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机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事物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将茶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茶文化都通过一定文学形式展现出来。因此无论茶文化如何发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学作品做传播铺垫。

    1.2我国茶文化中形成的相关典故分析

    典故一:赐茶代酒。现代社交礼仪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场合,不适宜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具体代替,既不失去礼节,同时也能有效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博学有才的韦曜,因此每次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孙皓就会让内侍偷偷的用茶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的结果。典故二:陆纳杖侄。实际上,茶在饮用之风兴起初期,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陆纳杖侄是根据东晋著作《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典故三:王蒙与水厄。真正意义上,饮茶从贵族走向大众,还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晋时期,很多人并没有形成饮茶的习惯,即使是多数贵族,也没有形成相应习惯,所以多数人对喝茶并没有太多兴趣。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东晋时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当时的权势重臣。而王蒙有个爱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欢喝茶,其喝茶的热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围,一旦家里有客人来,其就一定要来访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饮,由于多数贵族尚未养成喝茶的习惯,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访,就表达出自身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说今天有水厄。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到茶在东晋时期并未形成风气,同时其也被作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饮茶风气的形成,应该与权贵推广有很大关系。

    2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档案是一种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其中囊括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时其中也富含了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共同信仰和社会风俗等等。可以说,历史档案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字记载,而整个档案中也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体系化了解历史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历史档案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的记录依据,也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者。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证明同时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复存在,无论是民谣,还是语言,其对原有故事内容记载的内容缺乏客观依据。而只有历史档案能够对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档案内容,能够对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还原。除了真实记载价值之外,实际上历史档案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在多数人看来,更在意的是历史档案对历史事迹记录的内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档案文化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随着我们对文化观念认知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档案时,通常也充分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通过对档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认知历史档案典故中所记载的历史事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历史档案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续性都有极高要求。想要达到中华文明的有效创新、传承和发展,不能只靠语言,更重要的是依赖可信度极高的文字记载,历史档案就一起客观性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历史档案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档案内容,而是融入了社会发展心态和实践价值的重要内涵。所以,历史档案中所记载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容和历史资料,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社会观念的有效继承,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3历史档案对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体影响分析

    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只有依托这两种形式,各种文化才有可能被传承发展下去,而语言的传递方式比较多,比如民歌、民谣等等,但传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记载,不仅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整个传承过程不发生变质,同时也能实现对整个文化的等量传递。因此我们在界定一种文化或者文明时,最有力的证明依据就是其文字内容中国茶文化历史论文。历史档案无疑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关键就是有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乃至经典专著对整个文化内容进行了体系化宣传和记载。历史档案作为文化记录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记载了整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富含了各种文化元素。相对于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而言,历史档案更具有稳定性和真实性,可以说历史档案是我们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传统茶文化,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化内容,还要有效认识其外部延伸。所谓传统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简单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实际上其外围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而这些外围延伸是我们必须了解并且学习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并且相应融入情感和价值内容,从而才能为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创新茶文化奠定基础。历史档案所记载的方式比较科学,同时其保存性比较好,因此其就成为我们传递文化,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关茶文化所形成的历史档案是我们体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也是我们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典故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典故事迹都是通过相关经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历史主要依据历史档案来实现记载和传承,如今我们所知道的第一部有关茶叶的著作就是唐代陆羽的茶经,因此当前我们研究、学习茶文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这些文字记载,因此,可以说历史档案是茶文化典故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载体。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独特的背景,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来,我们在学习和认识茶文化时,都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依据和前提。

    4结语

    我国的茶文化不仅体系全面,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和沉淀了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因此我们可以说茶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是融入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传承、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遍布各地区,涵盖多种茶叶类型,融入了多种元素的茶文化体系。而记载我国茶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就是历史档案,通过历史档案的有效记载,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前提。因此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深层次分析历史档案在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时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陈文华.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J].世界农业,2013(17):112-125.

    [3]范增平.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农业考古,2014(15):79-83.

    [5]陈香白.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J].艺术百家,2015(17):44-47.

    看了中国茶文化历史论文还看了: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