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计算机论文>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

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论文

时间: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硬件实践技能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教学模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计算机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基础范文一: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各种应用,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互联网化,因此,网络教育带来了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让教学手段和模式深入人心。网络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应用的需求不断加大,目前,基于网络平台下的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适应当代计算机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步骤。有效解决问题,出台实施方案,才能将网络平台与计算机充分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网络平台架构与计算机教学概况

1.1网络平台教学的概念

网络平台教学是以校园内部局域网络为基础,进行在线教学资源呈现、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师生互动等多种计算机辅助下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具有网络教学服务、网络课程开发、网络教学在线支持和网络协作互动等功能。将教育向社会化延伸,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打破了时空限制[1]。

1.2网络平台教学概况

网络平台教学是Internet技术下的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服务器、客户端的运行环境必须是WindowsXP、win7/8、苹果、微软等系统,浏览器的类型不限,根据自身开发程度自行设置。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基于以下四种服务来运行:①www服务,是信息整合、优化、检索的服务性平台;②e-mail是作为信息传递、与外界沟通、进行跨地域通讯的一种途径,是知识和教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桥梁;③FTP网域内部集群,是教学资源共享的区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必要场所,是内部讨论、交流的重要方式;④在线互动,实现实时交流,保证离线后仍可在上线时及时参与互动、沟通。其次,在线完成学习任务、考试、阅卷、评分等活动[2]。

2.网络平台下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网络课堂容量过大

在我国目前计算机网络课堂上,大多数是集体教学的模式,大阶梯教室能容两三百人,这种大课模式,在各大高校广为流行。一名教师同时对两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授课,首先大容量的学生使得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学生出现问题需要老师近距离辅导时,教师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在学生成绩的管理上,因精力有限无法对所有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准确分析、评估。其次,网络平台授课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使课堂讲解时间变得更加充裕。因此,教师为增加课堂知识面和激发学生兴趣,往往利用网络的便利,在课堂上加入较多的课外知识延伸、先关资料整理、具体的教学案例、与之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知识应用的行业新闻和动态等等,让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容量过大。除此之外,学习任务繁重的网络作业,也是大容量的表现之一。教学容量与教学知识的应用严重失衡[3]。

2.2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低

计算机网络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是计算机教学的主体部分。由于我国计算机能力普及范围较窄、起步时间较晚,造成了70%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开始系统的接触计算机并加以应用。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较低,自主学习缺乏。加之教师一味的手把手的主体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网络的陌生使他们需要教师细心的去讲解每一个部分,基础薄弱,无法促进其计算机自主学习的习惯。

2.3课件有待优化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使用范围广,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课件通用性很强。有很多老师往往为了自身方便而在教学中使用别人的课件进行授课,没有清晰把握课件的教学目标,自身缺乏专业的职业素养。其次,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过多的引用网络上的热门案例分析,并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分析结果,将其应用进教学课件,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反而会误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知识陈旧、固守。

2.4网络教学设备和技术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实现

开展网络平台下的计算机教学,需要应用广泛的软件、精密的多媒体机器和熟练操作软件的技术,目前,我国各高校为节约教学成本,常常忽视了对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对社会上新出来的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引进到教学资源中来。因此,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

3.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3.1优化网络资源

优化网络资源主要是避免冗杂的信息进入课堂、分类管理班级,其具体方法有:①控制课堂教学时间,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将教学时间与学生实践以1:3的比例来分配,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信息质量;②在web端开发题库、资源管理,实现练习与教学的同步进行;③上课前进入班级信息管理系统签到和留言,签到是保证到课率,留言是留下课堂的疑问,老师课后在线答疑。

3.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学生计算基础能力、提供上网条件。例如可以:①对学生宿舍签入免费网线,提供网络;②建立公共、自由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定期对学生开放;③学习任务尽量以计算机辅助完成为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④对计算机学习资源进行免费下载,开放学生学习资源自由上传的权限,鼓励资源共享;⑤在线作业与考试进行计时计分。

3.3创新自主设计课件

对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必须创新性自主设计课件内容。例如:①教师在教学前需将课件交至教务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展教学;②教学课件第一部分注明教学目标,课件设置实践操作环节;③对于上课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图片等,可交给学生去搜索并提供,迎合了学生的趣味。

3.4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引进教学资源

设备和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来说,教学资源是计算机应用的具体延伸,设备是保证实战操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设备和资源的资金投入。解决上述问题有两个途径:①压缩学校不必要的开支,进行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②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免费提供实践基地和教学资源。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应用贯穿于现代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教学平台使时代发展的产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网络平台教学环境和服务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发达的校园局域网络,营造网络化的学习教学环境,创新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国民计算机应用水平,完善人才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计算机基础范文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毋庸置疑,21世纪已然是信息时代,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已经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而发生深刻变革。大到国防科技、军事、宇航事业,小到交通运输、商业贸易、衣食住行,都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变得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可以说21世纪已经是计算机时代,任何不想与时代脱轨的人都不得不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必要的生存技能。再这样的大环境下,肩负着为社会输出实用性人才职责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讨工作,让自己的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社会大环境、历史传统的诸多因素。

1.1高职院校生源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差异大是所有高职院校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同于初高中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必然存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各地区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差异等诸多不同,这些都将导致同一批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另外还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这都将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和极大的不便。

1.2师生自身态度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高等院校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这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弥补的。但目前真正制约着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还是师生的自身态度问题。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等毕业,这就导致了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消极被动情绪厚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一些教师也存在这种混日子的想法,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自身特殊性决定了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过历史中任何一门学科,在这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环境下,教师自身的消极不进取态度无疑将对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1.3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更接近于传统的初高中教学理念,还是以填鸭式教育方法为主,课堂以老师为核心,学生怎为配角,很难形成互动良好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不同于初高中教育的是,高职院校不在有高考试压力的学习推力,同时又不能及时转型,相对于高等院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牵引力又几乎为零,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下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只有高职院校教育彻底失败这么一个结局。

1.4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这是高职院校相对于高等院校的天然弱势。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加之很难吸引到有实力和丰富经验的教师,长期的往复循环导致学校教学条件逐年下滑,在恶性循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都令人忧心,加之近些年的不断扩招,生源量增大,设备维护工作相对停滞,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做不到一人一机的问题。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进度安排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味地模仿是很难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困境的,毕竟与其他教育机构有着诸多差异。要想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教育改革道路,必须立足于自身特点,针对自身生源差异大,基础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以培养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模式转型,提高教学质量。

2.1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进度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统一的教学进度安排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预期。可以对新生安排统一的摸底测试,将新生氛围一级班、二级班甚至三级班、四级班等,通过对低级班加大课程安排量的方法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同年级学生水平基本一致,然后再进行后续的统一教学任务安排。

2.2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频率

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转变教学理念,完成教学模式探索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身上。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丧失了初高中教育的高压力学习推力,因此必须寻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学习牵引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而是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配角,由知识输出者的身份向兴趣激发和方向引导者身份过渡。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过历史上任何一门学科,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确保自己所教授知识具有实用性,这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也必须在这方面予以老师最大的支持,更高频率的定期培训不可或缺。

2.3新的教学模式尝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因此,尝试诸多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借助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对短时间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2.3.1情景式教学根据我们所讲课程,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这对学生学习好坏有较大影响。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使用时,教师可先展示一组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最好是图、文、声并茂的,也可以利用VB中的控件实现交互界面的设计,使演示文稿具有动态效果,让学生在视听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然后教师再进行简单的讲解,这就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

2.3.2翻转课堂这是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高强度提高学生自身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知识的原始积累,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来说更平衡的水平上进行思考,而老师则更多的承担起方向指引、兴趣激发、深度思考的发起等责任。

3结束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一点点的深入我们生活当中,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加的必不可少。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即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就要求每个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不断的探索,而达到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