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教育论文>大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

时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一:中国梦与大学生教育关系研究

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

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出“中国梦”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认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人民的梦,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民族就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国家也是如此,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创新意识较强,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主题意识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明确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珍惜在校宝贵的读书时光,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发展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大学生教育类论文范文二:大学生教育心理的建设性引导

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紧张心态

许多学生基于现状的不满、前途的迷茫、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和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形成种种心理压力,而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其不能成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量变产生质变,种种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惶恐、消沉、偏激、愤世等纷纷涌现,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并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教师应当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采取对策,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树立一视同仁的思想

现在的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备受关注。如果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分门别类地对待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老师应该秉承“一个也不能少”的负责精神。首先,在课堂上眼神要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并没有放任不管。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暗示,眼神的交汇通常代表着心灵的交流,代表着一种“你有没有接受到知识”的质询,这种心理暗示督促着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良好互动。其次,多设问,鼓励学生在热烈氛围的带动下回答问题。大专生有些基础较为薄弱,老师如果讲授的知识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忌惮说错形成开口难的局面。许多老师的做法是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能加剧学生的恐慌心理,答得不好的学生可能会长期沉浸在自怨自艾的状态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全心投入到剩余课程的听讲中。而没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惴惴不安,怕自己答案惹来哄堂大笑,面子挂不住。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和对老师的厌恶。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同样的多设问,鼓励同学在集体氛围下多答题,采用“后面的同学没出声”“声音不够大”等等语言激励,带动全班的回答氛围,不用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再抛出答案或不点名道姓地对某些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剖析,从而引人入胜地吸引学生的探索心理,看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给的出入在哪里。

2.增加学生对前途的信心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将来出去不好找工作,就业前途堪忧,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怠惰心理。良好的心理氛围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不竭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与源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首先,通过网络资源或政府信息多公布一些对大专生有利的就业信息,如社会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和高级技工,高级技工待遇良好。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加以肯定。其次,分析大专学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所在,结合教育的弊端,揭示人生际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普通高等学校重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实践性与就业的对口性不够强,而大专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直面企业需要,上岗操作能力强,各有侧重。普通高等大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定位,常常不愿意在小岗位上打拼,“跳槽”频繁,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大专生对自己定位起点要求较低,能够在一线岗位上扎住跟,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拼搏,反而更容易找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奋斗。许多中小型企业为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更愿意招聘那些能长期留在一线的人员。老师应当结合实际,分析大专生的潜在优势和社会的需要,并将二者良好衔接,提高大专生的自我评价

二、着重培养学生永保创新精神和奋斗干劲的精神

1.引经据典,坚定学生的信念

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要学会引经据典地激励学生的斗志。许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谋求到稳定的工作后毅然决然开始创业,从头打拼。而许多人在基层的岗位上,总结经验,考级拿证,进行学术研究,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道路上一步步爬上高位。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与奋斗是终身的事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使是博士上岗,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带来效益,最终也会被淘汰。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通过形形色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或懈怠情绪。倡导一种“学无止境,不进则退”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输在了起点上,但没输在过程和结果上,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2.人格感染,发掘学生的优点

为了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老师应当首先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过于威严或刻板的印象会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无形的“低气压”,一沉闷缺乏活力的学习氛围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束缚他们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老师应当向学生呈现一种积极活泼的饱满精神状态,并以微笑做为润滑剂,感染学生形成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灵动学习氛围。其次,老师应当多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赞扬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可取之处。事实证明鼓舞的效用往往大于批评,赞誉自己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赞誉他人的优点有利于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取长补短,激励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心理活动渗透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良好开端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专业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要重拳出击,这是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在事业上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