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社会实践论文报告

时间: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实践逐渐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与高校课程教育观相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以及实效性等特征。尽管教育部门制定了很多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认识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缺乏主导性。首先,学校教师重视不够,指导老师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到目前为止,指导高校社会实践的教师还是以辅导员为主,很多专业教师、行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作用,对社会实践参与较少。然而,要做好社会实践,需要从思想层面做好更专业的引导,教师重视不足,参与不够,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尽管每年高校都会组织和要求大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参与学生多集中在低年级同学,学生骨干占比重例较大。一些平时沉迷游戏、宅在寝室的同学更加需要走近社会,锻炼能力,却往往没有珍惜这个平台。

1.2创新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前瞻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但从目前总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局限于参观革命纪念馆、农村支教、挂职锻炼等,这些活动虽然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帮助,但是与开展社会实践的本质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结合性较高的实践活动较少,不能将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以致用,实践锻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年级同学,脱离高校教育教学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尤其是农村的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尤其是农民的所需,还没有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做实事的目的”。

1.3保障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面缺乏长效性:一是时间少。许多高校只是在特定日期或在寒、暑假假期组织开展特定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的实践基地较少,资源有限;二是保障机制少。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各个部门、各种资源的全力配合,机制、制度的缺失,使得部分单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准备工作不足,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时间地点经常变更,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三是经费支持较少。尽管学校的办学经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每年都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对于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资金短缺是制约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浙江大学为例,除了寒暑假社会实践会有部门专项经费支持,日常的实践活动项目基本无其他资金支持,同时,所划拨经费一般也较少,有时只能满足保险的购买,资金就已经不足。

二、社会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2.1培养工作队伍,发挥实践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具体化,要培养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者队伍,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教育工作队伍以及学生骨干两部分。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高等院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组成。我们既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同时也要吸纳优秀的专业院系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增强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生骨干,尤其是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抓手,更应该在实践中发挥先锋作用,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带动更多同学,尤其是学业、心理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帮扶带动工作。

2.2营造和谐环境,加强实践自我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就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实践和谐环境,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自我体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实践和谐环境,发挥社会实践引导人、充实人、激励人的重要教育作用。社会实践和谐环境的营造,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安排,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自己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2.3创新教育机制,注重实践过程控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具体化,必须创建一系列全过程教育机制。首先要创建新的融入机制,采取“探讨式、互动式、快乐式、渗透式”等人性化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其次要创建新的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育人”的全方位运行机制;第三要创建新的考核机制,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方式。按照新的教育机制,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引导作用,注重实践过程从组织培训、实施开展、总结考核等过程的管理,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二: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论文

一、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现状及成因

随着高等教育“世俗化、实用化、大众化与个性化”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被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目标,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每年都会利用暑假组织一部分学生开展“三下乡”、“服务地方”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促进校地、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参与学生的视野,加深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对接,推动知识社会化以及社会知识化的进程。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以及积习已久的教学思路惯性的影响,社会实践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效用功能往往大打折扣,很难兑现实践教学的最初承诺和美好愿景。在很多高校社会实践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方面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扩大院校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能够为高校赢得良好的生源甚至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由于相关配套政策规定的缺位和不完善,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常常是重形式轻内容,表面上轰轰烈烈,引起众多关注,实际上却难免沦为走马观花、应付教学任务的“做秀”,根本无法真正达成教学任务目标。这种两难困境导致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呈现出精英化、形式化与功利化的鲜明特点。

二、建构主义的审视

从“认识”到“研究”理念的转换建构主义是当代社会科学中具有很大影响但也极具争议的思潮的统称,其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古已有之,在苏格拉底著名的“助产术”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中,都包含了知识来自于人类思维建构的观念;此后康德提出了以先天综合判断来建构知识的认识论思想,意味着知识是被建构的;黑格尔强调理性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的观点,构成了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纲领之一;维科清晰表明了人类建构性的观点,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建构主义理论的近代渊源可追溯至韦伯、齐美尔、米德、涂尔干、曼海姆等,而其在当代的发展则要归功于库恩、维特根斯坦、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其中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1966)[2]一书被誉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圣经”。20世纪70年代英国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真正使得建构主义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并以“社会建构论”为标识确立了一种新的解释性框架,强调知识生产的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的社会性,以互动论代替单向决定论,强调知识共建的辩证性。因此可见建构论的真正源头在知识论领域,但其影响则波及心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在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以客观性为核心的知识观、以主客体关系为表征的师生观、以接受性为主的学习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研究”理念下

对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再审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社会实践教学重形式轻内容、重强制轻参与、重到场轻探究,不利于其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切入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将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理念转换为“研究”,鼓励学生“像研究者一样”参与社会实践,是走出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困境的有效思路。社会实践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研究活动,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两者在参与对话中形成的主体间性推动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学(生)-研究”三者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循环往复递进的关系,由此促进了知识的再生产与进步。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应当抛掉传统的以“经验认知”为旨趣的导向,而转向哈贝马斯所言的“实践的”与“解放的”旨趣,关注知识生产的建构意涵,凸显“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重视主体间性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有效“参与”实践教学的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社会实践教学乃至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