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学科教育>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

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

时间: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以及人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学以更加开放课堂来综合调动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范文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中活学活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有利于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场景中,“看得到、摸得着”,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吸收地理知训。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其实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犹如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第二,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任何教学都不应只是记忆的生硬组合,它本身应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学习,主动思考如何活学活用,而非死记硬背;第三,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氛围。情景教学法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二、情景教学法的特性

1.情景教学法的联系性

把情景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师要遵循联系性原则,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情景中,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递,让学生把情景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认识地图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想请你们帮忙找目的地。下面,你们通过比例尺,来帮助他吧。”这一情境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情景教学法的规律性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尽量创设真实而又亲切的情景,让学生自觉地调动思维,把知识融入情景中,并加以运用,使教学化繁为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如在教学天气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我是小小气象播报员”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制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

在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法,转变学生机械学习的观念,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工具,以增加情景教学法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印度地理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再让学生当导游,而笔者做游客,向他们询问印度的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4.情景教学法的本位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他们喜欢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如在教学亚洲地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亚洲以及临近的大洲、大洋,然后以亚洲为中心,准确地报出各自的方位。学生亲自参与后,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5.情景教学法的发展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个体,所以在创设情景教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发展性。在每次教学之后,教师还要积极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以及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释放情感,夯实基础。如在情景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和朋友、教师、家长相处的经验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机制,为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初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师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虽然初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关于初中地理的论文范文二:初中地理教学下的情感教育运用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依然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的地理教师甚至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师只是重视研究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最终课堂成了一些教师演示教案的舞台,教师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间的差异。整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二)教育方式不当,忽视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从来没有在课前或课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只是以上完地理课为目的,从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情感需要。还有的地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觉得学生的回答没有切中题目的要害,便中断其发言,迅速指定其他学生回答,毫不顾忌学生的心理需要。更甚者,则是挖苦、体罚学生。凡此种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不仅深深刺痛了学生的自尊心,还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最终还会使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恶劣,从而影响教学。

(三)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淡薄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一直处于边缘性的位置,常常被认为是“小科”“副科”,导致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不重视地理。另外,地理虽然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也比较简单,但就调查发现:初中生普遍认为地理比较抽象、难学,想学也学不会,而且在考试中地理成绩也总是不理想。因为成绩的不理想,学生没有体会到付出或成功带来的快乐,所以一些初中生逐渐地丧失了对地理课的兴趣,情感教育的实施就更难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发展、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具有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更要在情感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来说,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孜孜不倦、循循善诱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上好一堂地理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自己是课堂上的导演,学生才是演员,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比如在讲到有关蒙古高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用一句古诗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该古诗中涉及到了地理知识中的哪些方面。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是蒙古高原。”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的人以放牧为生。”还有的学生说:“这个地方的气候肯定适合草木的生长,不然草不会长那么高。”当听完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积极地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正确之处,再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杜绝挖苦、讽刺学生。只有学生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树立了自信心,才能与教师的思想融为一体,才能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三)借助身边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借助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故事,是进行地理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借助中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原型,与地理教材进行联系起再去启发学生思考地理规律和一些现象的成因,则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此种做法还具有良好的启发性作用和直观价值。比如,在讲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联想没有煮熟的鸡蛋,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鸡蛋的各个部分相应地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很方便地让学生分清楚各结构间的联系与区别了。

三、总结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于地理学科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更要求地理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所以地理教师要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好师生关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