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大一心理考试论文

大一心理考试论文

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为主,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发展性目标,不利于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心理考试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考试论文范文一:职业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

1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问题上面对的压力越大,期望与现实的失衡,使得他们在某些程度上产生了极度压抑乃至自卑的心理。加之研究生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封闭的个人生活空间,使他们越来越多的脱离社会,但又无法摆脱就业的压力,心理问题由此而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国内不少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大都是普遍意义上的范式,没有针对性。我们知道,研究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本科生不同,他们彼此专业不同、院校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分布的地域也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研究的结果加以普及。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对每个专业、每个地域、乃至每个院校的研究生进行调查,使数据的相关性更强。基于职业教育学是教育领域的特色专业,在全国都具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研究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本文旨在调研江西省100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掌握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将来就业,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挑选江西省教育学研究生100名,其中男7名(25%),女21名(75%),应届毕业生(75%)。

2.2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量表由Derogatis编制,包含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将SCL—90归纳为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以及因子分,作为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SCL—90量表包含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都会反应被测者某方面的症状。本量表经过大规模人群测试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目前也为国际上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于反应被测者有无各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

2.3研究步骤

本量表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每一位被测者,并对量表注明统一指导语。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与全国18-29岁青年组的常模结果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3调查结果的分析

3.1结果分析

100名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结果:100名研究生中,因子分≥2的学生18名,占总人数的64.3%。其中总分大于250分的被测者暂无,说明都无严重性心理问题。但是阳性项目超过43项的学生12名,占42.9%。筛查阳性者因子分布情况中较为明显的因子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里饮食睡眠属于附加项目,作为第十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3.2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等各项因子与国内常模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国内常模里没有饮食睡眠这一项,故这里暂且忽略,不影响比较结果。

3.3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不同性别职业教育学研究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间差别具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t检验结果均为正值。

4讨论与结论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聘请了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心理障碍的研究生。然而全国40所院校的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测试发现,30%的研究生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一检出率比在校大学生(21.68%)高出8.32%,心理障碍类型中强迫、人际交往、敌意、抑郁症状明显。根据本文的数据统计,大部分学生有比较轻微的孤独症状;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人,觉得自己很自卑,对未来前途很悲观;还有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精力下降活动减慢。男女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差异比较明显,男生较为严重,各项指标均高于女生。通过男女职业教育学研究生的SCL-90量表答题情况,可以对比出男生精神容易紧张、有明显的敌对心理、自卑、感情易被伤害、感觉自身能力欠缺无法完成任务、经常责怪自己,有几位竟冒出了轻微自杀的念头。这不得不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本研究SCL-90量表中专门列出了饮食睡眠一项,是为了说明这也是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诱因。因为据此次调查发现,100名教育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睡眠不适的问题,另外女研究生中也存在经常过量饮食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现象而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不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不作具体论述。职业教育学研究生与同龄人及其他学生的心理状况相比,既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心理活动,对于他们心里产生的种种问题,学校应加以重视。在其入学初始就应着手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帮助其适应学校生活、尽快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为完成以后的学习任务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心理考试论文范文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