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导游词>导游词江西省宜春14篇

导游词江西省宜春14篇

时间: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西省庐山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篇1: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赣东北明珠”——上饶旅游。

上饶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浙江衢州,南接福建武夷山,北连安徽黄山,西部是著名的鄱阳湖平原,素有“豫章第一门户”之称。上饶市总面积2.2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648.99万。

上饶古属杨州,春秋为吴越之地,别名饶州,得名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素有富饶之地的美誉。自东汉建安年间设置鄱阳郡以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上饶历史上曾出现过西汉“江西第一人杰”吴芮、东晋开国名臣陶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无产阶级革命家_等等。

上饶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遣产——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遣产(中国丹霞)的六大组成部分之一——弋阳龟峰;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万年仙人洞;“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还有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和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上饶的三清山景区。三清山位于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怀玉山脉中段。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三清山目前是江西惟一一个世界自然遣产,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三清山自古为道家福地洞天,道教在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相关的文化积淀十分浓厚,这使得三清山的历代宫观与雄险奇秀的

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三清山奇峰怪石不可胜数,云雾宝光叹为观止,其美美在古朴自然,奇在形神兼备。所以三清山无愧于“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三清山就先介绍到这了。

游客朋友们,好酒需要品尝,好景点也需要亲临观赏,祝愿大家在这次旅行中能够玩的开心和尽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篇2:江西省的导游词 江西赣州导游词

宋初时,瑶里的制瓷业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这里的瓷窑有近80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200多乘,制瓷业的规模颇为可观。清末才更名为现在的瑶里。只因后来随着窑厂向景德镇的集中,瑶里的窑炉逐步停烧,转而以生产制瓷原料为主了,所以直到现在,依然向景德镇的瓷厂中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原料,尤其是釉料,深受制瓷厂家的好评。 瑶里位于景德镇的东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瑶里镇镇政府,距景德镇市区5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瑶里的山和水构成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三银深潭、南山瀑布、原始森林等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这里的陶瓷和建筑文化更是瑶里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优秀代表。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瑶里的古镇游览区了,整座古镇在西汉末年建村,此镇沿东河而建,处于青山环抱之中,由于建镇年代久远,所以保留有不少古建筑,例如民宅、祠堂、店铺等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又因这里与安徽相邻,所以这里的古建筑也多以徽派特色为主。 在古镇游览,有一景绝不能错过,那就是“观鱼”,各位可能都去过杭州,那里的“花港观鱼”是西湖著名的一景,而瑶里古镇的观鱼与之相比,可说是另有特色了,那就是大气、野趣。这座古镇,千人居住,一水中流,四桥横跨,站在任何一座桥上,都可尽情的欣赏鱼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鱼品种多样、颜色各异、大小不一,鱼见人是不怕不惊不躲,悠然自乐。古镇还有一个禁渔协会,有一个乡规,古镇河段严禁捕捞,其他水域是有计划捕捞,至于投毒、电击等野蛮捕捞方法则是严令禁止的。

接着经过了古镇,我们现在来到就是汪湖风景区了,这是一个汪姓和胡姓的村庄。这里同样也是群山环抱。请大家随着我沿着这条石径小道再往前走一小段,你现在看到的这一条古道,就是以前通向古徽州地区的休宁县的,所以称它为“徽州大道”,它也是古时候的一条国道,所以至今在瑶里镇还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年间设置的“徽州大路转弯”的青石路碑。至今古道上保留最完好的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叫“复原桥”,用大块麻石条砌成,距今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只因此桥是屡毁屡修,故而得名。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走过复原桥,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汪湖的原始森林区了,看到这么好的环境,可能大家会说这里过去窑炉众多,瓷业兴盛,那一定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吧,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各位请看这山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一个字,有哪位朋友认识么?不知道么?其实这个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因为这是当地老百姓造出来的,在“罪”字上面叫了一个“山”,意思是说,破坏山林有罪。由此可见,瑶里人把保护山林看得有多么重要了吧。 各位游客,接着往前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三银圆深潭,它是位于梅岭之巅,因为有三条溪水注入其中而得名,在深潭的南面还有一座山叫高际山,那里还有一片颇为壮观的瀑布群,全场400多米,总落差就有220米,其主瀑布南山瀑布宽有20多米,落差100多米,

只见飞流直下,声震山野,数里之外可闻其声,真是“瀑布飞流、声如霹雳、势如云霞”。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就是饶南村古瓷窑遗址,这是一处在瑶里规模较大、时间较早、延续时间较长的窑厂。是唐末詹姓人在此建村,因村子靠南面大山,河水绕山而过才得名。

在村子附近有三处重要的瓷窑遗址,就是栗树滩、东山阙和窑旮旯。其中经专家发现,栗树滩的明代青花瓷片在南京明代故宫遗址和北京一些建筑工地上都有大量出土,从而说明了这里当时的瓷器产量不仅大,而且销路广。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在陶土坊中保存的最完好的龙窑,去瞧一瞧瓷器到底是如何烧制的吧。龙窑是陶瓷窑炉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它因形而得名。窑体依山而建,窑头在下。窑尾在上,恰似一条俯冲而下的火龙,因南方丘陵地形是其产生和存在的自然条件,所以龙窑大多分布在南方,考古发现,我国商代就出现了龙窑。因其依山而建,不与农业争地,不受地下水影响,可以就近取用燃料,还可以更方便的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在烧窑过程中,窑烟经窑尾烟囱排出,靠自然的抽力,可使窑温快速上升,达1200度以上。加上窑内各部分的温度和气氛不一样,因此可装烧多种产品,窑头前部多装杯碟等小件,中部装壶瓶等大件,窑尾就放置烘烤的胚件,可见其热量利用的较为充分。自龙窑的发明后,不断地完善,它历经了20xx多年,从未间断,被广泛的应用,还曾烧出了龙泉瓷、影青瓷、玳瑁等著名产品。也为烧瓷窑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结合龙窑与马蹄窑的优点,还创造出了葫芦窑,又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镇窑,也就是柴窑,而在我们面前大家看到的这座龙窑,当时还烧制了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可想而知它的地位了。

好了,在瑶里的参观游览活动就到此结束了,回到镇上后,大家还可以去品一品这里的茶,还可以尝一尝咱们这里的河鲜、红薯、南瓜等特产,也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各位。

篇3:宜春明月山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月亮之都——江西宜春。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部,市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544万。宜春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称号。

宜春市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宜春文化丰富多彩,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唐代诗人郑谷、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和明代清官况钟等历史文化名人。除此以外,民主斗士杨杏佛、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是出自宜春的杰出人士。

宜春旅游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月亮文化发源地明月山,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商代著名考古遗址樟树吴城遗址,曹洞宗发源地宜丰洞山,禅宗清规的发祥地奉新百丈山,此外还有靖安三爪仑,宜春的温汤,宜丰的官山,铜鼓的脱险处等著名旅游景点。

说起宜春,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明月山吧,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下明月山,它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整个山势呈半圆形,恰似半个明月,故名为明月山。景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罕见的富硒温泉、著名的禅宗圣地和独特的月亮文化为特色,是一个“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态美景留住人”的休闲度假胜地。景区西北部的温泉,低硫高硒,日出水量达1万吨,水温常年保持在68到72摄氏度,对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有不错的效果。

宜春物产丰富,特产众多,大家可以买一些宜春的土特产品带回家,樟树四特酒,宜春的松花皮蛋、脱胎漆器、夏布都是不错的选择。要是再带些丰城冻米糖、高安腐竹、奉新红米和中华猕猴桃那就更好了。

游客朋友们,美酒需要品尝,美景则需要亲临观赏,祝愿大家在这次旅行中能够玩得开心,玩得尽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篇4:介绍笔架山导游词 江西省景点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笔架山风景区,我是大家的导游小×,下面由我带领大家参观游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笔架山的概况吧!蜀南胜景笔架山位于泸州市合江县境内,距泸州市42公里,距合江县城7公里,与重庆市、贵州赤水市相连,高698米,山峰矗立,景区面积为8400亩山,东西狭长,从长江边眺望,如石笋直插天际;从赤水河畔仰视,则是笔架横亘河岸。笔架山古称“安乐山”,明代称其为“少岷山”,清代时取名为“笔架山”。下面就请大家跟随小陈的脚步一起去参观吧。

笔架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红色沙岩出露整齐,景观独特,风景秀丽。岩面形成于1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湖泊沉积岩,山脉隆起大约有四百万年历史。由于地处亚热带,气温较高,雨量充沛,山顶风化削割严重,形成了山势陡峭,岩石裸露,奇峰奇壁,奇石奇洞的鬼斧神工的跌宕景观。由于地形险要,四周悬崖绝壁,南宋嘉熙年间,泸州曾在山上筑城,合江县址亦曾建于此,今古城遗迹仍清晰可见。山上有白鹿洞、观心洞、白龙池、轿子石等古迹及明清石刻,新近掘出宋代石狮一对,栩栩如生,更为珍贵,古庙云石寺山整修一新。自然形成的景点有仙人洞、仙人口、仙人石、九连洞、晒丹石、念经岩等28个,因此被誉为袖珍型的风景区。

好了,朋友们,刚刚我们游览了仙人洞,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仙人口了。那大家请看这两尊高60米栩栩如生的巨形隐像,他们分别是张陵、刘真。那大家可能就要问了,他们是何许人也?

山容峻秀的笔架山,一直被道家视为修真养性、导引炼丹的好地方。相传东汉时期的沛国丰人张陵云游四方,历名山大川,寻求大自然的奥秘和人生真理,自河洛入川,遍访蜀中山水,后在青城、鹤鸣和笔架等山修炼。在笔架山修炼时,他一面书符为民治病,一面宣传他创始的“五斗米道”,广招信众道徒。张天师在笔架山的后段时期,施法力把符篆书在树叶上,以便百姓摘叶治病。北宋文学家苏轼登笔架山时曾写《过安乐山》诗“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诗中所称的天师即张天师,所谓的秋叶就是天符树叶。到了隋代,仅十余岁的绵竹人刘真曾说:“非云岩石窦无以养神,非金虎木龙无以升天”。他出家经宜宾平盖山、泸州方山再到达笔架山,他认为此山是神仙福地,于是在笔架山“披荆棘,辟旧洞以居。”,服食所炼丹药,绝食数十年。刘真在笔架山修炼时,邑人在登笔架山时,看见他胡须眉毛皆白,很似王法兴,他点头认可,后来世人才知道刘真前身即合江王法兴。据说张陵和刘真在飞升成仙后就是借此岩石隐形的。

好了,咱们刚才领略了巨型隐像魅力,现在我们将要前往的就是云台寺。这云台寺建于隋代,山门前至今保留着六百多年的古樟,为川南少见。寺庙在一大片的楠竹林和香樟林的掩映之中,寺后楠竹万株,两侧苍松滴翠,古樟参天,登望江台远眺,长江一泻千里,赤水状若游龙,如画风物,尽收眼底。寺庙保存完好,庙内还蒇有黄庭坚的碑文,朱德元帅的诗词、明代的壁画、重达千斤的清代铜钟。大家请紧跟着小×去一睹为快吧。

篇5: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魅力城市”——九江观光旅游。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端,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之滨、庐山之畔。总面积1.8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75.56万。

九江历史悠久。九江称谓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九”为数字之最,“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指九条江河(即赣江、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先后出现过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等历史文化名人,还有民国时期的李烈钧、陈三立也都是出自九江的杰出人士。

九江是一座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九江市的庐山景区。庐山位于九江市南,据传因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而得名。庐山 是一座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名山。其中的自然风光又以“秀、奇、险”等特征著称于世,故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说。而自然风光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和文化积淀,这也是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同时庐山是世界级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不仅数量多,而且文化味也十足。因而,由各景点共同形成的庐山风光就具备了自然与人文辉映的格局,这个格局中蕴藏着极高的旅游价值。好了,庐山就先介绍到这了。

游客朋友们,好酒需要品尝,好景点也需要亲临观赏,祝愿大家在这次旅行中能够玩的开心和尽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篇6:李坑导游词100字 江西省概况导游词3分钟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篇7:宜春明月山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月亮之都—宜春参观游览,我是你们本次宜春之行的导游张三,大家可以叫我小张。很荣幸能在这里认识大家,更荣幸能够当大家的导游。我谨代表阳光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这位是我们人见人爱、车见车载的王师傅,在此次游览过程当中,我和王师傅将竭诚为你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希望大家玩的开心、笑的'舒心。

初次来到宜春,想必大家对这里充满了憧憬与好奇吧!好的,那么接下来,青训与我简单的介绍下宜春吧!宜春位于江西西北部,东连南昌,西近长沙,地处湘赣要冲。全境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倾斜。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宜春现辖6县3市1区,6县分别为靖安县、奉新县、宜丰县等,3市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1区为袁州区,总人口540余万。

大家知道美丽的宜春怎么来的吗?这么美好的名字,一定赋予了十分美好的寓意。汉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自汉代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宜春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宜春还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

宜春生态宜春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袁州脱胎漆器、万载傩舞文化、上高农民摄影、宜春根雕艺术、这些凝聚宜春人民智慧的民俗旅游资源,都将给游客带来高品位的审美感受。宜春名优特产也丰富多彩,如:袁州三宝——松花皮蛋、袁州胎器和夏布,万载的花爆、。这些特产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宜春的特色名菜和小吃有:如意冬笋、丰城粉蒸肉、樟树油炸豆腐、靖安和菜等。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宜春旅游概况。宜春以“禅宗圣地,月亮之都”为全市旅游总体形象,正在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有月亮文化之旅,领略宜春浪漫的风雅;禅宗圣地之旅,感受宜春佛国的凤仪;古色人文之旅,体验宜春民俗的风情;红色故土之旅,采撷宜春历史的风采;绿色山水之旅,饱览宜春秀丽的风光。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给大家讲解宜春主要旅游资源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为什么宜春被称为“月亮之都”,主要代表景点是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明月山因月而名,月亮文化是明月山之魂。景区内已打造一条浪漫多姿的月亮情之旅。景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罕见的富硒温泉、著名的禅宗圣地、独特的月亮文化”为特色,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是个“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态美景留住人”的休闲度假胜地。所以明月山风景名胜区被游客赞誉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

好了,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平安开心!

篇8:李坑导游词100字 江西省概况导游词3分钟

今天,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

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

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步至李坑村口]

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

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

[步入大门后]

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篇9:2023年江西省景点导游词

各位贵宾,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婺源的境内,大家可以看看窗外的建筑,都是徽派建筑,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江西的境内还有安徽的建筑?其实之前他是徽州六府一县中的一个县.民国时期,蒋先生为了"剿匪",1937年划给江西,后又划回安徽.解放前夕又归江西.婺源境内99%的水汇流到鄱阳湖.咱们婺源离安徽的屯溪也只是需要行车2小时,离浙江的衢州也只要行车2-3小时。交通非常便利,但是在古代的婺源因为山多,所以交通非常不便利,用小华的一句话概括,婺源是“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古代婺源的人从小就明白穷则思变的道理!这里有这么一句话概况这里的男子的命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从这个童谣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男子之前非常的苦,因为山多地少,人口多,所以只能出去经商,古代的婺源人很多都是做茶叶生意和木材生意,慢慢就形成了一帮徽商,说到商人,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自古就有3支非常著名的商派,第一只是山西的晋商,说到晋商你们应该脑海里浮现的是《乔家大院》的场景吧?他所反映的是一代晋商乔致庸的辉煌形象。那第二只商派则是我们的徽商,而徽商想必大家会想到台湾的作者向阳写了一本书《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可谓是古今中外商人的一个典范,不管是生意上或为人处事上,都是一个典范,所以如果大家经常去书店都有看到关于描写他的书。比如最近百家论坛里,一台北著名教授曾志强就写了一本《胡雪岩的启示》,由此可见胡雪岩慧眼识英才,鼎力救济穷书生王有龄,最后从一个小学徒到富甲一方红极天下的著名商人,可谓是商道上的楷模!那第三只商道则是江西的江右帮了!虽然商人很有钱,有大房子,有三妻六妾,但是其实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何等的卑微?古代的地位排列是仕--农--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官的和读书人地位最高,其次是农民,因为他们有田,然后是有手艺的人,最后才是商人,可谓当时的商人的地位何等卑微,因此他们才努力挣钱,回到家乡娶老婆,盖大房子,捐钱修祠堂,修桥,修路,来提高自己在家乡的地位和身份。因此大家可以看下这婺源的房子做成马头墙的样子,在远处看就象古代的女子望远盼归自己的男人早日归来的样子!

说到婺源,这个地方就宛如这的女子小家碧玉,明朗素雅。你们可以从他的名字就看出来这个地方和女子有关系,大家看下这个“婺源”的“婺”字,下面的个女孩子的“女”这个瘦弱的女子,左肩膀抗着一个“矛”在古代“矛”可是非常锋利的兵器,而他的右肩膀是个反文旁,说明这里的女子你可惹不得?(笑),虽然弱小,但是却是文武双全的人,婺源的女子是典型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养得了儿郎,见得了爹娘的媳妇!刚刚我们说婺源男子命苦,十三四岁就要出去经商,但是又有谁知道婺源的女子也是很苦,嫁在这里,嫁给商人,不仅要受相思之苦,而且还要学会自己打理家务,教育小孩,更要学会处理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的关系,说到这婆媳和小姑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一门学问,很大的学问,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五个女人就顶五千只鸭子”。所以这也是婺源女子的必修课!婺源的女人在结婚的时候,有着很有趣的一些习俗,比如说他们结婚当天要哭嫁,你们肯定觉得奇怪结婚大喜,哭也太不吉利了吧?但是婺源人是你一定要哭。哭得越凶代表你嫁得越好!如果没有哭出眼泪,街坊邻居会笑话说这个女子以后老公不爱他!(微笑)婺源的女子哭嫁完之后这个时候老公会从小姐楼把她背或抱下楼上上轿子,带上娘家给的嫁妆上老公家。当到老公家门口时候,新娘子会下下轿子轻轻敲老公家的门,这个是未来的婆婆会打开门“迎接”,这个迎接还会给个很大的见面礼surprise! 你们猜什么?首先提示下,婺源的婆婆很“凶”,俗话说:十年媳妇熬成婆,这个时候到自己翻身的时候一定要狠一点,要不以后怎么管教媳妇呢?(笑)猜猜!恩,婆婆这个时候一打开门,啪,啪,两个很响亮的耳光!嘿嘿,婺源的媳妇这个时候也不哭也不闹,婆婆打她,她怎么办?婺源这个地方自古就是个“书乡”一切都很含蓄,比如说婺源人洗手间不叫洗手间,叫“舒园”,以前古代舒园还要有对联,对联上写着:“百姓人家常来,皇帝老爷也到!”咱们再说到这个媳妇被打,但是这个时候她很镇定的挥手,叫人把嫁妆抬进屋里,咱们看看这嫁妆是什么?首先第一件:一个米筛子,第2件:一把剪刀,第3件:五个挖井的人,第四件:一分田地的契约,第五件:一口棺材,第六件:一个秘密武器,两个茶叶包。

那大家可能觉得奇怪,这些用来做什么呢?再猜猜?(一般客人的答案都让我笑晕)嘿嘿!告诉各位吧!首先米筛子,她是告诉婆婆,婆婆您不用打我也不用骂我,我可能结婚前有很多缺点,同样我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今天我带来米筛子,我每天都会筛选我身上的缺点和优点,不好的地方我自己改正,好的我会保留,所以您不用打我也不用骂我!

其次一把剪刀,是告诉婆婆,如果您的儿子有一天变心了,或我们的感情不好了,我们双方会自己处理我们的感情问题,也不用您老念叨,儿子你这媳妇不行,把她修了吧?我们的感情我们会处理,会象拿这剪刀一刀两断,绝对不会藕断丝连,请您放心!

第三个,五个挖井人,以前的婺源人都是喝井水的,所以娘家人帮挖好。一分田地,以及一口棺材和起来的意思是告诉婆婆,我今天虽然嫁进您家,但是我喝的水是我们娘家人挖的,吃的米是自己家的田种的,包括我死了也不用您家的棺材!所以你打我骂我我不用还口还手!嘿嘿!至于茶叶包呢?(要知答案,请听下回分解)!

篇10:宜春明月山景区导游词

宜春文化积淀厚重。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唐代大文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人、其事、其物均出自宜春。韩愈在宜春担任刺史时,曾写下“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诗句赞美宜春。宜春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历史名人有汉代高士徐孺子、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唐代诗人刘慎虚、郑谷,宋代史学家刘恕,元代学者杜本、诗人揭奚斯、范德机,明代史学家陈邦瞻、科学家宋应星、抗倭名将邓子龙,清代名臣辛从益、杨锡绂以及清官况钟。现代名人有革命家熊雄、民主斗士杨杏佛、戏剧家熊佛西、物理学家吴有训,以及张勋、夏征农等。

宜春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诸多禅宗祖庭集中于宜春这方神奇的土地,无数法门龙象开堂说法于宜春的群山峻岭之间,如袁州区仰山栖隐禅寺、靖安宝峰禅寺、奉新百丈禅寺、宜丰洞山普利禅寺、黄檗禅寺等等,可谓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禅宗五家中,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等高僧大德荟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禅宗文化丰富多彩。诸多口语、成语和词句,多次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因禅的因缘形成或联系于宜春。当前近至日韩,远至欧美,绝大多数禅法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溯源到宜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现仍是宜春靖安宝峰寺方丈。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目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茶、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在江西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宜春市工业经济长足发展,形成了医药、食品、建材、机电、能源五大支柱及化工、采矿等产业组成的工业体系。宜春市交通便利,境内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复线横卧东西;形成以320、105国道和赣粤、沪瑞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袁河、锦河直入赣江,水路航程千余公里。宜春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正按照72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发展规划,拉开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框架。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两基”教育率先达标,正在向高标准、高质量“普九”迈进;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全省领先;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行列。宜春职业技术学院20__年经省政府批准已正式招生,宜春学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宜春体育中心是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宜春水上运动场被确定为全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文化事业争奇斗艳,高安采茶戏、上高农民摄影、袁州版画、靖安农民诗词、宜丰根雕、铜鼓漫画、奉新农民画、万载傩舞和丰城书法,共同构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篇11:李坑导游词100字 江西省概况导游词3分钟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 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书桥]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 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 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疏归养,适闻父丧奔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是说李侃想回家养老,正好又遇到父亲死了,便回家奔丧,之后就隐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便决定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碣,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

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当时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纣王时,理氏裔孙理徵,因直言纣王的残暴无道而被处死,他儿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逃脱。逃难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 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叫"李坑五百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人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千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 ,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种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樟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树老爷的"樟神庙",村里如果有小孩闹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辰八字贴在樟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奉,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大家也来试试。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徽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徽商吸取杭州、扬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徽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雕)。你们看!风火墙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一头是"印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鸱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徽派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徽派民居的大门都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霸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才,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隆嘉庆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这座临水而建的徽式建筑, 就是徽商李瑞才故居。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典型的徽式垂花门楼,小八字院门朝西而开,按当地风俗,门是不能朝西开的,因为西有"百虎煞星",不吉利!不要紧,主人想出了一个补风水的极佳办法,在八字门的顶端分别画了两件镇宅之宝,一件是吕洞宾的除妖宝剑;一件是太上老君的驱邪"拂尘",有了这两件神仙宝物也算是平安无忌了。

请看这座正门石库门枋,最上方是砖瓦构筑的拔檐式的门罩,门罩两边的飞檐翘角,显得是那样的威武昂扬;门罩下是以雕刻精美的砖雕形式装饰的"并"字枋,下枋上精雕细刻了一组人物戏文图,图中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两边垂花柱及上枋,均雕饰梅花万字组合图案,垂花柱头,是两朵象征吉祥、和平的"荷花托"。这样的构思,即增加了门前的装饰效果,又将主人的"祈祷祝福"愿望溶合在建筑装饰之中,门枋不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更主要的是与内门厅一道,在雨天供主人进出大门时避雨之用。

走进屋内,首先我们看的是这满屋子的各种木雕,有的雕着花、草、虫、鸟;有的雕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舞台戏文,还有的雕着包涵着"祈祷祝福"内容的各种装饰性图案和花纹。你们看!冬瓜梁上、雀替、天花,还有这厢门、槅扇门、槅扇窗、护净.....件件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精美无比.我们再来看看这块当今人称作为窗帘的"护净","护净"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护窗木构件,也是徽派木雕艺术表现的重点。因此"护净"木雕最能反映徽派木雕艺术的水平。你们看,虽然这幅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破损严重,

但从残缺的部分看,仍能

看出它雕刻的精湛。请大

家仔细看,这处微小的槅窗

是用镂空的方式雕刻的,并且

与厢房相通,主人为什么要把

它镂通呢?难道不怕"隐私"外泄吗?

这正是主人的聪明之处,借用"护

净"雕刻,巧妙地把窥口与雕刻景

物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徽派建筑

"明堂暗室"的光线差异(外明内暗)使外

看内困难,内看外则—目了然,就象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猫眼"一样。大家说

古人的智商是不是很高?

中堂上悬挂的这块堂匾,取名"丁馀堂",可能有些游客朋友还不知道这其中的意思,"丁"就是"人 丁"或"家人"的意思,"馀"就是"馀庆"指吉祥平安的意思,连在一起指家中人丁吉祥平安,也可以解释成人丁兴旺的意思。

[右侧客厅前]这座设计古朴的门枋,是李瑞材家的客厅门枋,除了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外,主人还刻意在其中隐含了一个字,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字?对!是一个"商"字,把"商"字写在门口并不是向客人表明自己是商家身份,其中有更深层的用意。从这走出去,走出"商"字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出门经商"的意思,这座正对着院门外的门枋,时时提醒着主人,不要贪恋家乡的安逸生活,应当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行商他乡。这才是主要的真正用意。参观完徽商李瑞材故居,下面请随我一起去下一个景点参观。

大家看对面这座徽式小花楼是不是很漂亮?虽然已经破旧不堪,但我们仍还可以看到它精心设计、装饰华丽、美观气派的样子。你们看,美人靠挑出墙外,高悬于街路上;垂花木雕,十分的精美,垂花柱下吊着两个精工细刻的花篮,整个花楼给人一种雍容华贵、高雅气派的感觉。这座旧式花楼在我们当地叫"小姐楼",过去有钱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待守闺中,常依此观景闲聊。据说当年主人还在这楼上结彩招婿,抛过绣球呢!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

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

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

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

的绣球抛给谁,,一般

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

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

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

便乱抛的

这么精美气派的"小姐楼"当年究竟是谁

家的呢?告诉各位!这是清咸丰年间徽

州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宅--大夫第。

与其它徽式建筑相比,这幢官宅无论在

规模上,还是内部结构方面都有些不同,

体现出官家的风格。从外形上看,与其

它民居风格无两样,但从规模看就显得

特别宏大。你们看!这座石库门枋属于

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可单从门枋的装

饰效果和规模看,就体现出官家的大气。

还有这门前的三步台阶,按照明清时期

营造法规制,只有官家才允许在门前造

三步台阶,体现自己的身份。

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

大家来看看这幅浅浮雕石刻图,

图的中心部位是一幅中国传统

文化"狮子滚绣球"的图案。最

上方是一筐书,书通过飘带,

串着铜钱,连着四季如意结,

再连着一片黄金叶,这是什么

意思呢?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大家常常会看到一对狮子

的造型,其中有一只雄狮脚踩

绣球,名为"狮子滚绣球"。其

实,在中国的狮文化中,这只绣

球,不是简单的一只球,而是被

称作"寰宇",代表着封建社会以男

权为主的权利和地位。最上方的书,

则告诉人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 只有读好书才能做官发财,因

此暗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有

了这些,不就能够四季如意了吗?整幅

图案表现一个主题,那就是"学而优

则仕"。现在我们进去参观!

大夫第门口有两道门,第二道门是干什么用的?请大家猜猜看!这第二道门称"礼仪门",当地人叫它"中堂门",这是封建礼学思想和等级观念反映在建筑领域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扇门平时不开的,只有当家中贵客临门,身份地位高的或族中辈份极高的长辈登门以及家中办红白喜事时才打开,平常按规矩男左女右,出人耳门。今天你们都是远来的贵客,不妨也来试试,找找被"抬举"的感觉。古代小姐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中的二门只的就是这个门

老屋为四进两天井结构,分前后堂,前堂即为"官厅",三开间:中天井、中堂对两厢;右则是客馆;二楼廊道围着"天井"转,因此叫"跑马楼",后堂为起居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从这里可以看到天空的部分叫"天井",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建筑形式。据说,这种建筑形式是由中原的四合院演变而来。"天井"在民居建筑中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使人的生活环境紧贴自然环境,达到 "天人合一"的有机结合。"天井"还是一个接水口,我们当地人把天上落下的雨水视为财水,既然落在自家屋上,就要做到"肥水不流外人 田",因此要让它"四水归堂"先到自家。当然落下的财水最终

还是要流出去的,这栋房屋地下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你们

篇12:李坑导游词100字 江西省概况导游词3分钟

[至游览入口] 请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桥、石碣、牌坊、柳堤、楼阁、古树误....田园般的景致充满了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就是我们李坑的水口。说到水口,我要告诉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个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景观和风水的重要体现。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道沿着这乡间小道去探寻-下李坑水口的奥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书桥]“不嫌慢步观山景,何妨小坐听溪声”。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饱经风雨的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归养,适闻父丧弃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遂决意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磁,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李侃归隐后,“当题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飞琼”指的就是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弯碧水,由碣顶奔腾直下,哔哗的溪水,宛如一道飞泻的白玉,真是美不胜收。

[至牌坊处]“美景不胜收,转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约王时,理氏商孙理徴,因直言约王的戏暴无道而被处死,其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选。选难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八角楼阁,就是李坑的文昌阁,文昌阁属于风水建筑。过去,在古徽州的每一个村子水口处,人们为了给村里培植“文运",以求村人科举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诸如文笔、文峰塔、文昌阁之类的风水建筑。这座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运的。

大家看,这里是座门庭坊,号左春坊,对面那座号右春坊,两座对称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点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竖坊是为了纪念旌表有德行的人,这两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孙子。李芾和他的孙子都是翰林出生,过去祠堂里有块,区题“祖孙翰林”指的就是他们祖孙俩,有句老话叫“翰林不开坊,开坊无抵挡”,李芾祖孙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元军已兵临潭州城下,李带誓死保卫潭州,战至最后,以身殉国,成为我们南宋时期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赠为端明殿大学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尽忠报国之举,在李坑村头建了一座忠观阁,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孙也不愧名臣后裔,登进士,人翰林,仕途春风,官至礼部侍郎。因礼部官员通称“春官”故这两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无尘神仙境,圣地有缘翰墨香"。清静之地,并不清静,过去常有莘莘学子来此烧香叩拜,祷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词,文昌阁是村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坑村的文昌阁始建于南宋初年,当年李侃归隐后,在此建阁,整日读书习文,邀友讨究诗赋,归隐生活,道遥自在,以至元代文学家、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的婺源太白曹门人汪泽民站在文昌阁前,睹物思人,感叹不已。“建阁区月,星阁高隐”。“高隐”是对侃公的尊称,也寄托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文昌阁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镜明出资三千两规银,对文昌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进士,潘超、赵文元、李昭炜、江峰青来文昌阁助兴捧场,并当场为文昌阁提对作诗,这些精美的“诗”、“对”可惜都已遗失,只留下李昭炜的这幅“楼宇喜登临看两涧流清双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经共读六艺兼通”的对子,对子表达了李昭炜对家乡的热爱和与家乡学子共勉的良好愿望。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阁名气大振,远近闻名,于是就有了“+亩祠堂、八田阁”的说法。村里人至今还津津乐道,以此为骄傲。现在我们进文昌阁里看看。

[至文昌阁内]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关文昌阁历史变迁的简介,背面是我们李坑自宋至清担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传世著作目录,中堂上这幅清式魁星点斗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传说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颗星都主管着我们生活的某个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举神笔,左手执一方墨斗,只要他这轻轻一点(叫做“魁星点斗"),被他点中者就将迎来大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脚下鳏着的这条鲤鱼经他这么一点不就跳过“龙门”,成龙了吗?

这幅图除讲述了一个道教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外,还是一幅隐字图,你们看!魁星右手高举的神笔,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笔-左脚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竖弯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边的“斗”字吗?这幅魁星点斗”图,真是设计巧妙、形态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请随我上楼参观[至二楼],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过去读书人常来此烧香叩拜,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举中榜,一旦科举及第,便会千里迢迢赶回还愿,诚心可鉴。这里还有我们李吭村18位进士中的8位进士画像,大家可随意看看。登高望远,观景怡情,请各位随我一道上三楼观光,从高处领略下我们李坑的水口风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乡间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浅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而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虽说走着舒坦,却总让人有一种岁月月悠悠的感觉,总让人想起当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经商和进京赶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见的乡间道路。据说,徽州人都有一个爱家乡、造福乡里的习惯,一且他们做了官或经商发了财,便会回乡资助公益事业,修桥、铺路、造祠、建亭,善行义举无不乐施。就这样,婺源境内几乎所有的乡间道路,都是青石铺就,曾有人这样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头,石路跟到头,出门脚无泥,来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门想歇息,不远找路亭"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常识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间,各种路亭、桥亭、岭亭随处可见,三里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这些连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为过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场所,也为进山耕作、砍柴的农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许多路亭里有干柴、简易灶,可供路人热饭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庄的路亭,还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请人或轮流烧茶待客,这在民间叫“施茶",可惜今天我们已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了,据说这种做法已延续了好几百年。

刚才我们走进路亭,亭子上方有“见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说来话长,这是李坑这支李姓氏族,当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风水术语。相传宣宗的孙子李京,在唐朝灭亡后隐居饶州昌水,为求子孙世代兴旺,决定请人帮助选一块风水宝地择居,结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谓的“见田吉”称李氏子孙迁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兴旺。因此李京后代笃信“九二在田”之占,三个儿子分别迁往祁门浮溪新田,婺源严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兴旺,被称为“三田李”。这里顺便说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鸿章也曾与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炜过宗亲,但无结果。当年李洞由新田迁居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见田吉”择居而取的村名

对面小溪旁那座旋转的小水车,我想很多人在电影中都曾见过其实在当地叫“水碓”,过去村民们用它来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们利用小溪水流做动力,驱动水车转动,从而带动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难想象,过去的农家就是利用这样的原始加工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听村里老人说,以前这一带小溪边有五支水确,忙起来日夜不停,十分热闹。

[双桥叠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桥叫“彩虹桥”。因桥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横卧溪上,故名“彩虹桥",其实这座桥不是专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来补风水的风水桥,早在明朝景泰年间,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资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岗岭桥,解决了村民过岭进庙的问题。而为什么后来在这座桥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桥呢?说起这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堪舆大师、李坑人李景溪。据《婺源县志99方伎》篇记载,李景溪精通堪舆,曾著《阳宅秘诀》和《雷选心法》二书传世,他依据风水学理论“水养财"之说,认为一村水口,为一村风水命脉所系,水口紧,则村安财旺,而李坑“地户”不济(紧),则需补风水以护卫乡里,于是便差人在这里筑碣建桥,拦财锁气、提“卫乡”于桥之上,以示建桥之用意。从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观,谓之“双桥叠锁"。

[至李坑村ロ]现在我们来到了李坑的内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径直村庄,透过树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见。村口,是村庄的象征,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出门远行,家人总是恋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万嘱,依依惜别。出外多年的游子返乡回家、只要见到村口,便会激动不已,格外亲切。在村口种植樟树,是徽州人的习惯,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庄。因此村民们从和植樟树、爱樟树、敬樟树到神化樟树,把樟树当作神来供奉。大家看!树底下搭建的这庄神龛,就是村里人用来祭拜樟老爷的樟神庙庙”,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难养家里人就会用红纸写小孩的生反八字贴在德树上,说是将小孩过寄给樟树老爷,可治病消灾保平安。到今天,村民们依然还是这样做的,由于对樟树的过份崇拜和信率,民间衍生出一句这样的顺口溜叫“樟树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树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们们也来试一试。

[进入李坑村]有人说,来到李坑,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秀丽的画画卷,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流过,小溪两岸是一栋栋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桥凌架于溪上,古朴、灵秀而典雅,为我们展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画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眼前的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话叫“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当年李氏先祖选择在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这句风水术语,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选择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独特?说到徽派民居,我想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叶,由在苏浙一带经营盐业的徴商吸取杭州、场州一带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风”溶合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外部特征:粉墙黛瓦马头墙;内部特征三间五架加天井;精华部分是“三绝"(砖雕、木雕、石购)。你们看!风火培两头的装饰部分各不相同,头是“中斗”.俗称“文头",一头翘首直刺苍穹,形似雀尾,“叫鸣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俗称“武头"。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备这里给各位介绍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个小常识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门鼓是开在武头方向的,因为人们相信,武能镇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头”其后,指望文振家声,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学文化思想影响,朱子格言,始终是每个家庭恪守的箴言“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务本、读书人仕,方可振家声,知晓了这么ー个小小的常识,今后遇到这种徽式建筑,就能从风火墙上的装饰判断出大门的朝向。也许有些朋友要问,为什么在婺源的每个村庄,都能见到不少这样样建筑气派、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明清时期,雄居东南、称中国商业舞台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历史上曾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业俊オ,他们“商贾四方”,以自己的勤劳和才智,为李坑续写了最辉煌的一页。下面请随我一道;去参观一下清乾嘉年间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篇13:宜春明月山景区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宜春!

汉高祖六年,令天下郡邑皆筑城。“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自汉代时期开始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宜春市现辖袁州区及靖安、奉新、上高、宜丰、铜鼓、万载六县,范文,代管樟树、丰城、高安三市。总面积1.8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540余万人,

宜春生态宜春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袁州脱胎漆器、万载傩舞文化、上高农民摄影、宜春根雕艺术、奉新潦河奇石、丰城剑邑文化、高安采茶戏曲、奉新华林书院、靖安民间诗词、铜鼓客家文化、樟树重要炮制的传统工艺,这些凝聚宜春人民智慧的民俗旅游资源,都将给游客带来高品位的审美感受。

宜春名优特产也丰富多彩,如:袁州三宝——松花皮蛋、袁州胎器和夏布,万载的花爆、百合系列产品,高安的腐竹,丰城的冻冰糖,宜丰的竹雕,樟树的四特酒、铜鼓的包圆等。这些特产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有名气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宜春旅游概况。宜春以“禅宗圣地,月亮之都”。为全市旅游总体形象,正在精心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有月亮文化之旅,领略宜春浪漫的风雅;禅宗圣地之旅,感受宜春佛国的凤仪;古色人文之旅,体验宜春民俗的风情;红色故土之旅,采撷宜春历史的风采;绿色山水之旅,饱览宜春秀丽的'风光。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给大家讲解宜春主要旅游资源。

首先我说到为什么说宜春是禅宗圣地,宜春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奉新百丈山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发祥地。禅宗五家中,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山,曹洞宗杨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袁州仰山,还有靖安县宝峰古寺为唐代佛教禅宗马祖道一弘扬佛法的道场和珍藏舍利圣地,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历史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远。仰山慧寂、洞山良价等高僧大德荟萃宜春,使得宜春的禅宗文化丰富多彩。

下面给大家介绍下为什么宜春被称为“月亮之都”,主要代表景点是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明月山因月而名,月亮文化是明月山之魂。景区内已打造一条浪漫多姿的月亮情之旅。景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罕见的富硒温泉、著名的禅宗圣地、独特的月亮文化”为特色,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是个“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态美景留住人”的休闲度假胜地。所以明月山风景名胜区被游客赞誉为“不是黄山、胜似黄山”。

以上是我们宜春的主要代表景点的简单介绍。我的讲解到此为止。

篇14:宜春明月山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三站“咏月碑林”,这是爱人们相知的地方。碑林上收集的是历代咏月、颂月的诗歌,由全国知名书法家撰写、雕刻而成。如“咏月碑林”就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题。在这里,大家既可以欣赏书法,又可以共同体会古圣贤哲写下这些名句佳作时的心境,甚至可以找到能够表达您此时心情的佳句。有情人可在此吟诗咏怀,谴词达意。我们这一直有个说法,两个相爱的人能一起将这些碑上的诗词从头读到尾,就能白头偕老,相伴一生。衷心祝愿有情人都成眷属!

告诉大家一个信息:碑林旁的小木屋里出售竹简,您可以想好心情话语,让竹匠师傅帮您刻好带回家珍藏,也可自已购买风铃,将誓言用带月的诗句或以其它方式写在许愿纸上,放入“心语”风铃,系于碑林里和景区内的树枝之上,让风神把您的心愿各诉上天,保佑你们的爱情天长地久。小木屋里还将碑林里名家的书法收集编印成册出售,装裱古朴、文化底蕴丰厚,用于馈赠亲朋,意义非凡。

月亮情之旅的第四站“竹林月影”到了。这是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这里常是爱人们相约的胜地。竹林里共有9999绺翠竹,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永久。园内有毛竹、方竹、罗汉竹、凤尾竹、鸳鸯竹等20多个品种,品种繁多,年岁不一,幼老并存。祈福着有情人的爱情如竹子一样节节高升,相约到老,世代缠绵。

游客朋友们:你们听,茶馆里传出悠扬的古筝声,正欲为您伴奏,邀您细品用明月山泉水沏出的清茶。一杯茶,可品人生沉浮;平常心,可造万千世界!让我们沉浸在这寂静竹茂的竹林月影意境中,以茶会友,因茶立德,以茶怡情!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悬索桥,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五站“晃月桥上相牵”。人行桥上,月随桥晃,故名“晃月桥”。“晃月桥”建于20___年,全长66.8米,好一个66.8!愿您“路路发”!您看,桥上两边的铁索,环环相嵌;您猜,一共有多少个?5999个,愿您相恋永久。好了,大家可以在桥上留下您美丽的倩影。大家看,桥下清澈欢快的溪流,正从大大小小的石缝间各不相让的挤过;抬头看,四面环绕的群山,那气势不同、形态各异的瀑布,从各个山头奔泻而下。好山好水,与您相约;灵山性水,与您相拥。

游客朋友们,竹径通幽之后,爬了几百步台阶,现在大家已是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了。那就到“抱月亭”中稍作休息吧,这是月亮情之旅中的第六站,也是有情人相恋的地方。当我们登临这一悬空的六角小亭,看山泉淙淙流过,赏落花戏追流水,听山风喜逗竹梢,相恋于此,释怀情意,自然而恬淡。

亮情浪漫之旅的第七站。月下老人,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是专管婚姻之神。沈复《浮生六记》中:“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于非烟非雾中。”说的就是“月老”。关于月下老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名叫韦固的少年,经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身边有一个装满红绳的袋子,就很好奇地问老人看的是什么书,装的是什么绳?老人笑答:看的是姻缘书,装的是姻缘绳,只要被绳系住的男女,不论是何人都能结成姻缘。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妇人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老人告诉韦固那个女孩将是他的妻子,韦固见此女年幼,长的又难看,以为这老人家在嘲笑他,于是大怒,就派了家奴去杀这女孩,家奴不忍下手,刺了一下女孩的眉间就跑了。许多年后,韦固找了一位刺史的女儿成亲,妻子长得俊俏可人,只是她的眉间有一道疤痕,问过由来后,才知道此女就是当年的三岁女孩,此时才不得不对先前的老者生出敬畏之情。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就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的婚姻,只是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

各位游客朋友,您注意到月老的身旁各有一块神奇石头吗?这可是神奇的月老石哦!据传,老人左手边的为“阳石”,右手边的为“阴石”。正好对应了世上男为阳,女乃阴,此乃天成。月老石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月老会把两块石头用红线系了从天空抛下人间。在坠落的过程中,红线隐身,石头自然分离,降落在世间不同的角落,化身为人。那根红线冥冥中会牵引着彼此走到一起,结成夫妻。现在,大家可以摸摸这两块神奇的石头,也可以在旁边这棵树上系上一条红丝带,愿求得一份天长地久的好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