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高崎寨遗址精选7篇

高崎寨遗址精选7篇

时间:
狮山海蚀遗址位于广东中山市沙溪圣狮村西面,据中国科学院广东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专家何大章等考证,该遗址是中山境内尚存二处海蚀遗址之一,属5000年前地壳变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以下是趣读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崎寨遗址,供大家参考!

篇1:古崖居的遗址的资料简介 北京古崖居之谜

古崖居遗址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遗址,位于延庆县西张山营西北的一条峡谷中,共有洞穴117个,开凿于崖壁的沙砾花岗岩石上,为唐、五代时期“奚人去诸部”所凿。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崖居简介 位于延庆县西部约20公里处的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的峡谷中。 这里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所。在峡谷中一条不到10米宽的山沟两侧,距离谷底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古崖居依其开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共计117处石室。这些石室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 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当地人称其为"官堂子"的大洞穴,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估计为首领的住所。 古崖居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对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及历史背景,研究者们有的认为它是古时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断其为江湖上绿林好汉的藏身之地,迄今尚无最终定论。游客不妨亲临实地,所见所得,自己做一番判断。 “中华第一迷宫” 延庆古崖居,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迷宫”,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室,共有117个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遗址。其开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九○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历史、习俗提供了依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求识欲强的青年和乐于寻古探奇的游人。为了加强对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古崖居古人类遗址保护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弘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古崖居的布局 崖居依其开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共计117处石室。这些石室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走进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这些洞穴或呈长方形,或呈正方形,还有的为圆形;有单间、套间及三套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为3—4平方米,洞穴内的高度一般为1.5—1.8米,深为1—6米不等。各个洞穴内分别凿有石门、石窗、石炕、石灶、马槽、壁厨、气孔、排烟道、廊柱等,一应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其中,有一处开凿相对豪华的居穴被成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不用说,这是头领的住处。 考古研究 鬼衙门 在北京的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人们管它叫做军都山。实际上,过去它一直叫“北山”。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所以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传说。但是在这众多的传说当中,有一个“洞沟”的故事却特别引人注意。据说,要是沿着山沟往里走,走上一阵子,就会看到一个衙门,这个衙门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从来没有人住过,因为它是一个鬼衙门。这个洞沟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鬼衙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发现 1984年,负责文物调查工作的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长程金龙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说起了“洞沟”。他吃了一惊,就在自己身边的北山里头,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程金龙在村民的带领下进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发现了规模庞大、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洞室,看样子像是用来居住的屋子。从勘察结果来看,洞室分布在两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间,样式很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结构。原本遮挡在前面的山体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这些石屋。程金龙觉得很奇怪:什么人会在这里造屋子?目的又是什么? 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与这些石屋相关的记载。石屋里几乎什么也没留下,墙壁上只有凿痕,没有文字或图画;屋子里空荡荡的,门窗也都成了一个个空洞。考古人员就像是面对着一座空城,一切与原来主人相关的证据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延庆境内的古崖居因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石窟居室被称为千古之奇。然而,这些浩大的建筑为哪个年代,何人所为,至今无确切的定论,被称之为千古之谜。最近,随着考古学家获得的重大发现,古崖居千古之谜有可能被揭开。 边关士兵的军营? 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教授一直怀疑古崖居是汉朝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很难将自己的推测变为事实,今年三月,杨教授根据当地村民对狐狈沟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准备再次进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队与本台记者一行顶着七级大风开始对沿狐狈沟山涧西侧进行了探察,在经过仔细的寻找后,考察队在一处山顶惊喜地发现了一段南北长135米,东西不足50米,高约3米的残墙。 这俗话叫烽火台,在汉文献上这也叫坞壁,这坞呢,就是后台,围绕烽火台守候,包括那个戍卒,守候那当兵的,包括他们的宿舍都有了,所有这些内容,一个小城堡,这是那城堡的墙。 这段残墙依山势而建,由于三面环山,所以站在城墙上,正前方的平原尽收眼底,所以是个瞭望敌情的最佳地点。随着考察的进一步深入,队员们在这处残壁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烽燧灶坑遗址。 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个坑,应该是个点火位置,石头这还能看到熏黑的痕迹,下面还有当年的草木灰。 在对当年戍卒居住房屋遗址发现的同时,一块巨大的碾盘又呈现在考察队面前,根据残墙的规模和样式以及这些当年驻守边防戍卒生活的痕迹,考察队断定这里就是汉朝的侯台遗址烽火台。而根据烽火台东侧一些类似古崖居同一风格的石窑,杨教授则肯定了自己的推断,那就是这里的侯台遗址烽火台与古崖居实为一体,就是当年汉朝边关的一处战略要地,而古崖居则是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随着这一遗址的发现,古崖居建造历史将有可能前推800年。 古崖居的建造者失踪之迷 建造者周密规划打造了一个家,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造者在石屋中没有留下更多线索,但程金龙坚持在古崖居周围继续调查走访。终于,他又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形式相同的石屋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在北山一带,这样的石屋至少还有七八处。不过,它们的规模都要小,有的几间,有的几十间。室内同样也没有遗留的物证。如此大面积的分布,意味着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数众多,在规模上足以构成一个部族———一个神秘的部族。 程金龙马上将新的发现告诉了北京的有关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玲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始在史料中寻找线索。翻阅文献时,一支曾经强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视线:这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没在妫州的北山附近,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一带。 王玲了解到,奚族后来背叛了契丹,集体迁往现在的延庆北山一带,曾在山中居住,但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游猎为生,理应对帐篷更熟悉,他们能造出这样完整的方形石屋吗?王玲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过相当大的改变,很可能把汉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山地上凿成了像屋子一样的东西。 住在这片山崖上的人们,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这里是奚族人的家,那么,历史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强行遣返东北故乡。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设计巧妙的石屋,让后人去猜想。时光荏苒,一天表层山体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这一奇观。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英国发现莎翁早期剧作首演剧院遗址

据“中央社”报道,发现剧院遗迹的伦敦博物馆考古团队表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名剧,可能都在这里首演。

1599年,此地租用权发生争议,剧场老板连夜拆掉剧院,将建材拿到泰晤士河边,建造后来成为莎士比亚剧作之家的环球剧院。

但现在,伦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多角形沟岸剧院的原始地基,讽刺的是,这块地将用来搭建新剧院。

博物馆发言人莫莱说:“这座戏院扬名已久,但是没有人知道原址在何处。这是莎士比亚的剧团演出的剧院,他开始写剧本时,剧团必曾上演他的剧作。”

篇3:火星被发现有座“废墟”, 疑似建筑物遗址, 跟智慧物种有关吗?

在2020年里,地球世界一下子变得不怎么安宁了,野火,蝗灾,干旱,高温,疫情等情况都已经出现了,怪不得有不少人表示,2020年过得并不怎么如意,收入变少了,生活压力相应变大了,头发都愁白了,甚至有人将2020年称为霉运的一年。

即便如此,地球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发展仍没有停歇,尤其是与地球相隔数千万公里外的火星,探索“热度”在升级,飞往火星的SpaceX巨型星际飞船正在加紧打造,2020年7月将有三艘火星探测器前往火星,对火星进行一探究竟,那里是否真的有外星生命。

火星可以说是太阳系内与地球环境最类似的一颗行星,但是否存在生命没有一个具体说法,专家们仍在讨论之中,因为在数十亿年前,火星曾现过有着长长河流的“绿洲”,甚至有可能比长江还要雄伟壮观,出现生命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近日有人通过好奇号火星车照片发现火星存在一座“废墟”,疑似某种智慧生命建筑物垮塌后的遗址,是否真的跟智慧物种有关?据了解,这张照片是由火星好奇号漫游车在929个火星日里捕获,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

照片显示,棕色火星表面上存在一处让人怀疑结构,看起来像是一座垮塌后的“墙壁”,每一处“墙壁”厚度看起来一致,并且纵横交错在一起,分隔出多个独立的“小房间”,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这座类似废墟的结构非常小,占地面积目测只有一平方米。

“废墟”到底是什么,跟智慧物种有关吗?

对于“废墟”是什么,存在多种解释,首次发现者怀疑,或许是种曾经生活在火星上的微型智慧物种,曾经在火星上繁衍和发展,成为了火星主人,它们建造出房屋,然后跟地球人类一样,居住在房屋内吃饭,睡觉,甚至是生儿育女,相当地球人类的一个“缩小版”。

不过有人认为,就是一处被日晒风蚀后的火星石残骸,由于火星石内部结构成分不一样,比较坚韧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比较脆弱的大部分完全被风蚀化了,所以才形成现如今这样的奇怪结构,要知道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火星曾存在过生命,更别说是高级生命了。

所以,“废墟”是一处火星石残骸的可能性较大,但是智慧生命建造出来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除非科学家肯定火星上没有任何生命。

火星曾出现过多个可疑结构

火星上有什么,很多人可能比较关心,火星好奇号也在不停地收集各种证据,曾经有多张照片显示,火星出现过大量可疑结构,在2019年,有一位美国顶级昆虫学家称,火星上可能存在大量昆虫和昆虫化石,并展示了多类似昆虫结构的火星照片,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在2020年6月,有人从火星照片中发现了一个类似人类股骨的物体,于是不少人开始怀疑,火星或许真的出现过智慧生命,不过专家对“股骨”进行了解释,这可能是一处被水流冲刷、太阳暴晒、火星风扫过的一块火星石残骸而已,不要有过多联想。

火星能否找到外星生命

古代火星虽是一颗湿润星球,非常类似现在的地球,大气层、气温、水资源都适合生命存在,但遗憾地告诉你,截止到2020年6月,人类机器仍没有发现任何生命。曾有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公开表示,我们将很快在火星上发现生命,但是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仍然杳无音讯。

从概率角度来看,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人类已经对火星表面探索了那么久,结果还是一无所知,那么只能说明一种结论,火星上可能根本不存在生命,而真正拥有生命的星球目前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地球,所以要珍爱地球。

篇4: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

呼和浩特巧尔气召革命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气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0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这座小院门东向,院内北屋为住房,西屋为办公室,南屋为伙房。当时在这里培训了大批革命领导人,组织领导了各地的农牧民协会,使绥远地区革命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25年冬,工农兵大同盟在张家口成立,归绥等地的农牧民协会都有代表参加。1927年,-反动派叛变革命后,归绥、包头、张家口等地的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0绥远工委也终止了在巧尔气召的革命活动。

篇5: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它是隋代和唐代的都城,年代约为公元582~907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发现于1956年,总面积约83.1平方公里。城址的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形式,由外廓城、宫城、皇城组成,并设有东、西二市。宫城位于外廓城北部正中,皇城位于宫城之南。城内街道宽敞整齐,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城址0土了大量建筑构件,还发现有多处隋唐时期的窑藏,其中仅何家村窖藏一处即出土金银器205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的形制和布局,不仅成为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对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文物局)

篇6:良渚古城遗址是什么时期 揭秘良渚古城的历史

2019年7月6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阿塞拜疆的首都举行。在这天,我国审议通过了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申遗就获得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良渚古城遗址的特殊性。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称良渚是“最古老的杭州”。那么它到底有多早呢?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比中国最早的朝代夏朝要早几百年。她的存在证明了长江下游的复杂社会比出现城市化的二里头和安阳要早了一千多年。而且,古城内莫角山土台的总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可以看出良渚文化不仅早,而且已经是可以兴建巨型工程的强大文明。国家文物局评价良渚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 莫角山台地。莫角山是古城的制高点,也是古国的心脏。

良渚是什么?

良渚首先是一个地名,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旧称良渚镇)。良渚文化正是因为发现于此,才按照考古学惯例以发现地命名。

1936年,生长于良渚镇的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主持发掘了家乡的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并且在日寇侵略、杭州沦陷的动荡时局中,排除千难万险出版了6万余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的初步报告)》一书。虽然施昕更将他发现的文化遗存划为龙山文化分支,但这一发现,终于让世人有机会认识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良渚文化。

▲出土的刻符陶片。各种刻符很有可能是文字萌芽出现前的原始文字,上面描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各种动物。良渚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黑陶和红陶两种。

1959年,良渚文化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命名。1986年,反山大墓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种类辨识度高、纹饰持续一致的玉器,证明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文明的存在。1987年,瑶山遗址考古发掘出祭坛遗迹。随着时间推进,良渚文化一点一点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良渚文化时期玉组合项饰,南京博物院馆藏。

良渚也是一座古城。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展开考古发掘。此时,良渚遗址群已发掘出一百多处遗址,规模宏大者如反山大墓、莫角山建筑基址,都足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成就之高、发展之纯熟。但是,考古队的这一次发掘才真正令人震惊。

▲ 反山王陵。

此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一条1米深的古河道,里面都是良渚时期的生活垃圾,其中就包括大量碎玉料。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璧等等玉器闻名,因此考古队迅速将目标锁定紧邻河道的高地,希望可以发现良渚时期的玉器作坊。

▲ 良渚文化时期的精美玉壁。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不仅没有玉器作坊,反而出现了大量人工铺设的碎石,石块之上,又是厚度近4米的人工堆筑的黄土层。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颇为激动,也颇为费解,为什么这里会有如此巨大的人工建筑呢?

经过为期一年之久的勘探,才终于有了答案:这里是一座古城。良渚古城距今约5000年,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差无几,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中国最大的古城。这座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发现它,也就找到了解决疑难的一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座庞大古城的发现,或许就此将良渚文化推进了文明的大门。

为什么良渚很重要?

▲ 古城遗址(局部)。

为什么发掘82年后,良渚古城遗址才正式启动申遗程序?因为除去动荡时局的干扰,良渚文化的内在信息量实在太过庞大。

八十多年的时间对于梳理良渚文化,研究大大小小的良渚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来说,远远不够用。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以太湖平原为核心地带的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自发现以来,考古学家们对这一文化共同体的研究从未中断,背后需要做的系统性工作体量巨大。考古工作的推进又不断丰富信息。

因此,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正式申报2019世界文化遗产。这距离良渚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申遗预备清单已14年之久,距离首次发掘更是过去了82年。

▲ 对良渚遗址的挖掘工作从未停止。图为2017年10月的一次挖掘工作现场。

此外,良渚古城的发现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了更加强而有力的证据,也增强了良渚申遗的底气。

传统上认为,中国文明起始于商代(大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然而,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力冲击了这一观点。

另外,建立这么一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而且提供在工程进行期间所需的食物饮水等补给也要兴师动众。良渚古城四周还有修建于距今约5000-4850年的水利工程,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已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那么良渚时期必然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动员,才能支撑如此规模的工程。

▲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山前长堤区共同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西面和北面,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良渚先人修筑水坝有个独特的创造:使用草裹泥筑底。

▲ 老虎岭水坝遗址。

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学说中,克拉克洪的标准定义一个可称作文明的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中心。根据考古发现推算,良渚古城的人口在20000到30000人,远高于标准。古城遗址内发掘出的广场遗迹,证明当时已有礼仪、祭祀仪式,而且几乎所有良渚玉器上都有神像,这些玉器也被认为与等级阶层有关。

▲瑶山祭坛。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特殊的日子,太阳都会在祭坛固定的方位升起和落下。祭坛有着“观象台”的功能,也是良渚先民懂得“观象纪年”的证据。

▲玉器上的图案——神人兽面纹(原大小:3x4厘米),是象征着良渚先民精神信仰的标志性符号。上方佩戴介字型冠冕的神人+下方椭圆形重圈大眼的神兽=太阳神。

唯一稍显薄弱的证据在文字。商代甲骨文是目前公认最早的文字。但是,甲骨文已比较成熟,如果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用夏鼐先生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出生就长了白胡子”。所以,甲骨文之前很有可能存在文字发展的过程。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抽象的符号,虽未完全破译,也不能证明已发展出完善的书写系统,但仍能发现其中的象形意味。甚至还有一些基本的连词造句。

▲ 这一套符号系统,有可能在良渚人的信息记录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就是良渚人的“文字”。你们猜猜看都是什么意思?绘图/Q年

从发现的种种实物证明来看,良渚已具备文明的形态。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当时也有了城内城外的分别。城中高台上发掘出的大型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墓葬对比,也可以证明良渚人内部已存在身份高低的差别。其他各种器物、遗迹,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鲜活的良渚社会。

▲ 姜家山贵族墓葬展示厅。

良渚人的日常:种田、“上班”、吃肉肉

良渚人跟现在的大部分南方人一样,以稻米为主食。除了稻谷之外,考古也发现了大规模的稻田。比如余杭茅山良渚遗址,发现了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稻田遗迹,说明稻作已是农业的重点。

▲ 5000年前的良渚稻米。摄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良渚人的餐桌实际上极为丰富。余杭卞家山良渚遗址出土了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非西域传入的欧洲葡萄)、芡实、菱角等等植物种实遗存。证明这些植物都被纳入了良渚人的食谱。

良渚人吃米、吃水果,当然也吃肉。良渚遗址中出土过贝壳、猪骨等良渚时期的“干垃圾”。江南是水乡泽国,良渚古城周边有面积不小的人工、自然水域,依水而居的良渚人经常会捕捉鱼类果腹,也会捡拾贝类作为补充。除了采集和狩猎,良渚人也有了基本的畜牧业。最重要的家畜就是猪,是良渚人稳定的肉类来源。

▲大木作群组雕像。人们得以遥想良渚时期成熟精湛的木作技术与分工有序的木作场面。2018年12月出土的大型木构件,有力印证了这些模型的真实性。

良渚人也需要“上班”。良渚文化精美的玉器证明了熟练工匠的存在。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负责制作玉器。玉在良渚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玉是贵族阶层享有的稀缺资源,良渚古城的统治者正是垄断了玉器资源,才得以号令四方,发展出规模庞大的城市。为了满足对玉器的需求,养活一大批手工业者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 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形饰件、玉玦、玉琮。

相比之下,贵族阶层的生活就要舒适许多了。良渚古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曾经发现过一个灰坑,里面足足有2.6万公斤稻谷。这说明良渚时期已存在税收或纳贡系统,使得统治者可以坐拥庞大财富。

如今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几千年前的太湖平原已经有了一个延续千年、强盛富足的国家,可是良渚文明却戛然而止,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关于良渚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大洪水、战争等等多种推测。《尚书·禹贡》说扬州(大致为今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厥田惟下下”,《史记》也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似乎这里一切都是蛮荒落后的状态。

▲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维护。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太湖平原,又成为了中国最发达、最富足的地区之一。良渚也即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熟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于7月7日早上9点起正式开放网上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游客可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1-7日内的参观游览,近距离一睹良渚文化的风采。

篇7: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大兴安岭北段顶巅,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嘎仙洞就坐落在这里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沿人造梯而上,登高约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

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苍松翠桦浓荫蔽日,遍地野花盛开,灿烂似锦;冬季,皑皑白雪盖山林,一片银色世界,-雪原中自由奔驰着各种动物,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没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现了一个躯体庞大、面目狰狞的吃人恶魔。它住在山巅崖的一个山洞里,窥探着人们的行动,只要发现猎人进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将人残害,鄂伦春人受害者不计其数。勇敢的鄂伦春人为了消灭这个恶魔,多次组织青年猎手上山去和它格斗,但都由于它的妖术厉害而失败了。鄂伦春人并未因此丧失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就这样一直斗争了许多年,鄂伦春人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天的嘎仙。嘎仙与恶魔比试,先让恶魔将洞口的一块石头搬走,结果恶魔输了,他们又比试箭法,嘎仙将石头的正中心射穿了一个车轮般大的一个圆孔。恶魔看到嘎仙的本领比自己强大,就逃之夭夭了。人们怕恶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过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恶魔三次过海眺望,看见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来了。

从此,鄂伦春人自由地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打猎、生活。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嘎仙,人们把恶魔住过的山洞改名为嘎仙洞,把大石头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为窟窿山。

阿里河镇: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是鄂伦春自治旗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阿里河东连北国林城加格达奇,西邻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和甘河镇,全镇总面积为4541.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为16万平方米,耕地面积5580亩,草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阿里河镇辖15个社区,4个行政村,镇内外驻企业有阿里河森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