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作文>张继科在奥运赛场上的故事合集7篇

张继科在奥运赛场上的故事合集7篇

时间:
导语: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下面是趣读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篇1:观奥运,品人生扬弃哲学哲理故事

中国奥运健儿屡屡夺金让人振奋,但似乎大家都忽略了那些胸怀奥运梦想,却没有入围的“准奥运选手”们。许多孩子被送上多年训练却一辈子没有成绩的体育之路。他们的青春就这样被设计好了。

冠军在夺冠前,也曾经历过漫长到近乎绝望的成才“慢热期”。中国男子团体体操队队长陈一冰说:“从1996年到2000年,整整4年我没出什么成绩,我心中非常着急。那时最怕亲友问我的训练和比赛情况,窘得想找个洞钻进去。”

同样寂寞的还有在奥运会上与金牌失之交臂的第二名、第三名。中国记者在颁奖现场拦住中国首枚金牌得主易思玲,却发现喻丹已经悄悄离开,仅因为她是第三名?

残酷的是奥运健儿在用青春赌金牌。冠军是奥运健儿们全力以赴的精神力量所在,但也是孤注一掷。有人羡慕获取奥运冠军后可随便选择中国任何一所高校就学“充电”。但失去的青春岁月、精力,又如何可以弥补回来?而长期训练的艰辛,又岂止寒窗十年?

人生是一场“扬弃权”斗争(扬弃:哲学上一个概念,指事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消极因素)。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争取来的,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丢弃一些,才能更好地拥有一些珍贵的东西。

但是否珍贵却也因人而异,无愧于心就好。我曾觉得下午能在电影院看看电影或者喝杯咖啡就是很好的人生。人生不是所谓的线性方式,越来越好。觉得幸福的时候,可能是两个人手拉手在河边走,或者在慵懒的下午打个盹,有自然醒的懒觉。

大家在看奥运的时候,除了喝彩加油,不妨慢一些、想多一些,看看运动员们背后的人生。反躬自省,重新恢复体味幸福的能力,细细品味身边的感动。哪怕只有一天的细品,也是最为深切而弥足珍贵的人生内容。

初生的婴儿,他们在初试一种由萌到深的嬗变;年轻的爱侣,他们在体味一种由爱而亲的玄妙;渐老的父母,他们在收获一种由智到雅的沉淀;年迈的老者,他们在重温一种由生到别的眷恋。

篇2:有故事的人:张继科

永不服输也是张继科登上世界之巅的关键。与其他小队员和大队员交手时抱着“小输即赢”的心态不同,张继科从不认为输给大队员是正常现象,反而会充分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弥补差距。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与借鉴。

乒乓球选手张继科的励志故事【篇一】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5岁就进入国家一队,与孔令辉等偶像朝夕相处,彼时的张继科意气风发,甚至因此而目空一切。然而自古英雄也多磨难。2004年,张继科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惨重代价,因为违反队纪,他被退回山东队。

新生代,冒得最快

2004年,正当张继科在国家队崭露头角时,却因队内违规被退回山东省队,这一退就是两年。"回省队的第一天,我就剃了光头,戴上帽子,谁也不想见。但第二天早上我又想通了,我想不行,现在所有人都说我不行,越到这会儿,就越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能够重返国家队。"于是他拼命训练,经常熬夜苦战。

经过在省队的两年磨炼和沉淀,张继科终于又回到了国家队。两进国家队的张继科依旧少不了被骂,世乒赛前在厦门封闭训练,刘国梁曾骂张继科,"再不好好练就滚蛋!"不过张继科很了解自己,"刘指导越骂我,我就越来劲,越觉得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我行。"

今年初,张继科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世乒赛资格。从德国公开赛到队内直通选拔赛,他在半个月内豪取14连胜,从夺得本赛季首个职业巡回赛男单冠军,到四天内两胜德国名将波尔,再到一路淘汰三位北京奥运会夺冠功臣,张继科在队内直通赛最后一战与马琳激战至决胜盘,一向"铁血"的马琳在"更铁血"的张继科的攻势下崩溃了。赛后,刘国梁说张继科是打疯了,因为决胜局中,能让马琳崩盘的人还真不多,可是张继科却做到了。张继科给刘国梁的惊喜并没有到此为止,新一代"拼命三郎"首次参加世乒赛男单比赛就拼下了冠军。

少说话多做事

赛场下的张继科,人们无论如何不能把他和"藏獒"联系起来。"性格?我觉得我属于正常吧,不是太外向也不是太内向,年轻人基本都是那样子了。"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去概括自己,或许也是当下年轻人的基本特征,他们在熟人面前是话痨,跟陌生人讲话则不温不火不咸不淡。

他的主管教练肖战则认为张继科性格内秀,目标坚定,做事执著,勤于思考,但并不多说话。"封闭训练时,我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多,我们俩约定好,在封闭训练中苦练,争取有更大的突破。结果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说,手都疼得抬不起来了。"肖战吓了一跳,指责张继科怎么不早说,肩膀有伤还坚持大强度的训练。张继科没有解释,只是一直说:"真的太疼了,抬不起来手。"这么说着,眼睛还不离开训练计划表。肖战看到他这样,顿时明白了,他又犯了毛病,有事不好意思说出口。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了约定:一起扛过这一阶段的封闭训练。"他追求的是完美,就是答应什么都要做到。"

张继科喜欢照顾人,说起这个优点他还一脸坏笑:"照顾人能攒点人品,对打比赛可能有帮助。"他对队友够义气,集训时,跑到超市买东西,张继科也不忘打电话给同寝室的队友问想吃什么,最后方便面、饮料、零食买了一大堆,还特意给肖战拎了一箱他爱喝的苏打水。对球迷也同样如是。有一次,一球迷在球馆外拦住张继科要签名,签完了,球迷说他还有一朋友在路上正赶过来见他,请求他等一等,这一等就是十分钟,张继科没吭一声直到等到人来。

"拿冠军的瞬间还有激动的成分在里面,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拿着这个冠军,我就会想去拿下一个,比这个冠军更重要的一个。"在国乒历史上,世乒赛冠军都会参加来年的奥运会,张继科的伦敦前景也很明朗。不过张继科对此倒是很坦然:"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一年多,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对自己的优缺点都非常清楚。赛前我就跟自己说,12年不行还有16年,没必要将事情看得那么重。"

乒乓球选手张继科的励志故事【篇二】

张继科是中国男乒目前唯一一名现役“大满贯”得主,也是完成“大满贯”最快的球员。距离乒乓球运动史上首个“双满贯”仅差一枚里约奥运会男单金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首次征战世乒赛男单比赛就举夺魁,张继科迎接自己首冠的方式有些特别,他先是躺倒在地双手掩面,随后怒吼着撕开了上衣领口,将衣服撕成两半,赤身跑上看台与教练拥抱。那一股子狂野和肢体上的行为艺术霎时让球迷们震惊了,这无疑是颠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传统形象的一个举动。在国家乒乓球队的精英中,藏着这么一只"藏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什么说他像藏獒呢?就是说不讲理,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他的这个潜力,在我看来是最可贵的。"从主教练刘国梁的话中,不难看出张继科在赛场上的特点,"他属于那种反差比较大、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人,好的时候像藏獒,老虎都不怕,谁都敢咬;差的时候就木木的,像只大笨狗,那种慢啊、笨啊、重啊,两面的反差比较极端。"

张继科确实只是在场上比较张扬,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只在大赛的赛场上霸气外露,"我就是那种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能激发潜能的人,越到大比赛整体状态越好,所以刘导说我像藏獒吧。"长得眉清目秀,赛场之下话也不多,但张继科那强大的心脏却似乎就为了大赛而生。因此他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男单比赛就扳倒王励勤、波尔、王皓等世界顶级球员夺冠,"在我的印象中,世锦赛是空白的,没有失败过,也没有成功过。因为未知,所以才造就了我今天的胜利。"直到半决赛击败波尔之后,张继科都没想过自己会夺冠,他在世乒赛之前给自己定的任务只是进入前八,"但一上来就以2比0领先,到第六局还以10比5领先,那时候才确实觉得有希望了。"

张继科的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人一辈子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相隔约七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再有了。这50年里的七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五次了,这五次机会里又有两次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三次机会了。"在浪费了六个赛点之后,张继科最终还是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但这时,他才只有23岁。

"要只是正常赢,没有那么艰难惊心的话,我想我不会有(撕球衣)那样的举动的。"张继科坦承他确实过于激动了,结果太完美,让他退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有点儿语无伦次:"我有撕球衣吗?"事后,张继科说撕球衣都是突发奇想的,"就是想释放一下自己,因为很渴望拿这个冠军,拿到了特别激动。"但夺冠后的那个晚上,张继科睡觉做了个梦,梦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惊醒过来,跑到厕所拿了把剪子一顿猛扎自己的胳膊,看会不会疼,"当然是没扎出血的那种。"

肌肉是这样练成的

18年前,父亲张传铭带着只有五岁的张继科开始打乒乓。球童的小时候,比同龄人少很多玩的时间,更何况是在中国万里挑一出人才的国球乒乓。

张继科的童年很少有玩具,全国比赛拿了冠军,爸爸给买了自行车。家里还有可玩的,就只剩乒乓球拍和一个足球了。

"继科"的名字源自"白巫师"济科,父亲希望儿子能喜欢上足球。可不到一年,张传铭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让儿子放弃足球,转项乒乓球。

父亲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小继科钢铁般的意志,母亲徐锡英就曾多次对人讲:"我儿子从来不会撒娇,还在读小学时,他的自理能力就已经很强了,做事特别有主心骨。"

为了让他练出好的体魄,张传铭让张继科每天晚上练完一整套蛙跳、单腿跳、交叉步、并步、跨跳,"那绝对是被逼的啊!"张继科七岁时,张传铭就带他到海里游泳,锻炼协调性,以致后来张继科"见了大海就想吐"。

直到长大之后,张继科才真正理解父亲当年的苦心。在国家队里,张继科的身体素质相当过硬,他的卧推成绩只比成绩最好的王励勤少两公斤,其他队员的成绩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此外张继科击球瞬间的爆发力也是国家队里最强的。世乒赛夺冠后在全世界电视观众前秀出的那一身完美的肌肉,都不得不归功于从小就开始的身体训练。

乒乓球选手张继科的励志故事【篇三】

张继科的父亲张传铭是岛城资深的专业乒乓球教练员。有趣的是,张传铭一开始并不希望张继科子承父业,对足球情有独钟的他原本想把儿子培养成足球运动员,之所以给儿子起名“继科”,是因为“白巫师”济科是他最喜欢的球星。

然而,中国男足1993年在世界杯预选赛中爆冷输给也门队,又一次没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张传铭失望透顶,他也因此改变了让张继科投身绿茵场的初衷。因为遗传了父亲的运动基因,天赋异禀的张继科第一次拿起乒乓球拍就爱不释手。

当时,张传铭在家里摆了一张乒乓球台,一有时间就教张继科打球。1995年,当7岁的张继科来到青岛第二体育场,师从启蒙教练申蓬华接受专业训练时,虽然反手技术尚显稚嫩,但正手技术已然有模有样。

在申蓬华看来,张继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汗水浇灌的必然结果。每当踏上训练场,张继科都会心无旁骛,练起球来一丝不苟,不像有的孩子教练在时装模作样,教练不在时就趁机偷懒。一次,申蓬华偶然间指出张继科存在“左右摆速不够快”的弱点。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天下午,张继科专门找了一个小队员给自己发球,专练左右摆速。练完后,他找到申蓬华:“教练,你看我现在快不快?”这个细节令申蓬华印象深刻。

永不服输也是张继科登上世界之巅的关键。与其他小队员和大队员交手时抱着“小输即赢”的心态不同,张继科从不认为输给大队员是正常现象,反而会充分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弥补差距。正是凭借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张继科把成长路上的一块块“绊脚石”变成了“垫脚石”,逐渐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2003年,张继科勇夺世青赛男单冠军,藉此晋升至国家一队。

浪子回头金不换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5岁就进入国家一队,与孔令辉等偶像朝夕相处,彼时的张继科意气风发,甚至因此而目空一切。然而自古英雄也多磨难。2004年,张继科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付出了惨重代价,因为违反队纪,他被退回山东队。

虽然深受打击,但张继科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很快振作精神。因为他深知,只要自己洗心革面,就一定能用出色的成绩再度敲开国家队的大门。那段时间,除了每天三练,张继科深居简出,就算是出门,也往往戴着一顶棒球帽,不想让别人认出他来。更令主管教练尹霄担忧的是,彼时的张继科沉默寡言,好像随时都会憋疯一样。

为了帮助弟子将心中的压抑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一天,尹霄突然开车带着张继科来到训练馆的后山,从车上搬下来几十个瓷质盘子,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张继科:“把这些盘子都给我摔碎了!”见一头雾水的张继科有所迟疑,尹霄趁机因势利导:“你必须跟以前的自己彻底决裂,如果有决心,就一口气把它们都给我摔碎了!”在张继科把盘子一一摔碎后,尹霄还不算完,连续几天都带着他到后山摔盘子,直到张继科彻底走出这段阴影。

篇3:奥运冠军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篇4:2023年里约奥运郎平创造奇迹的故事

在逆转战胜东道主巴西之前,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支中国女排。面对全场嘘声和不可一世的对手,中国队用一记扣杀终结比赛,挺进里约奥运会四强。

8月19日,中国女排再接再厉,3比1战胜荷兰挺进决赛同时报了小组赛一箭之仇。

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多年受大众喜爱。她在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女排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排坛顶峰……

篇5:奥运冠军的故事:我们至爱的孩子

2012年7月28日,伦敦奥运会拉开帷幕。奥运赛场上,产生了一枚又一枚金牌,一个又一个奥运冠军。每一个冠军站在领奖台上,都引发人们无数的艳羡和感慨。然而鲜花和光环的背后,不仅仅是他们的汗水和泪水,更有一个个默默无闻坚定支持他们的父亲母亲。

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身边撒娇时,他们的父母却要忍着长年无法见面的想念之苦;当他们的父母忍受病痛折磨时,却仍要瞒着孩子,不愿他们为自己担心;而当他们身处非议与指责的风口浪尖时,仍是父母坚定地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疗伤,成为他们安歇的港湾。

这就是奥运英雄的父母,他们比一般的父母付出更多,舍弃更多,唯一希望得到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开心地生活。 本期,我们特别搜集和整理了多位奥运英雄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付出与割舍,才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 “他努力了,如果有一天他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 起跑—跨越—摔倒,伦敦碗110米栏比赛现场突然发生的一切,让刘学根夫妇有些措手不及。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翔翔……”妻子吉粉花情不自禁唤出儿子刘翔的小名,随即,眼泪汹涌而出。而刘学根指间的香烟掉在了地上…… 这一天是2012年8月7日,上午10点45分,身在伦敦的刘学根夫妇正在观看儿子的比赛,但儿子却又出“状况”了。

4年前,同样是在110米栏的比赛现场,儿子因伤退赛。后面的故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错愕、同情、口水、质疑和谩骂久久未能平息。儿子退赛后的第12小时,刘学根见到了他,他正趴在一张平板椅上做治疗,表情痛苦。刘学根走上去,拍拍他的后背,儿子回头看了父亲一眼,又把头深埋下去,仿佛在抽泣。没有交流,但刘学根知道,这将是他们一家人难眠的夜晚。

如今,4年过去了,刘翔竟然摔倒在比赛现场。想想上次儿子埋头哭泣的情景,刘学根突然有些害怕去面对。可这么多年,儿子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刘学根觉得,于心来说,该是无愧的。

北京奥运会退赛后,有一段时间,刘翔曾对自己的运动生涯有过重新的思考,他与刘学根进行过一次长谈:“爸,我不想练了,退役算了。”少顷,他又开始分析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看在眼里的刘学根明白儿子承受的压力和他心里的苦闷,这让做父亲的他心里沉甸甸的。

最终,刘翔还是选择了“一条压力更大的路,他没有回头”,从来不愿挨刀的他给教练孙海平打了个电话:“师傅,我想彻底治好这个伤,我决定手术。”那一刻,刘学根看到了儿子眼神中的坚定,同时又有些心酸:“我只是个平凡的父亲,想给孩子最好的呵护,让他不受伤害。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却做不到。” 经过伤后107天漫长等待,刘翔前往休斯敦进行手术。

“小家伙特别开心,他知道自己会完全康复,所以他刚才还抱拳谢谢所有人。”刘学根和所有前往送行的人一样,期待手术能够让儿子的伤病彻底治愈,也能够去除他心里的阴影。 母亲吉粉花怕是最高兴的人,“我盼望这天已经很久了。终于可以天天和儿子在一起了……”号称和儿子穿的是母子装的吉粉花,将赴美全程陪同儿子。手术时间定得匆忙,决定让吉粉花陪同前往是一周前才决定的,“为了陪儿子,再大困难、再多的事情我都能扔下。” 吉粉花的箱子里有不少东西是为儿子准备的,八角、桂皮、各种煲汤的中药材以及瓶瓶罐罐的调料……为了当好“大厨”,吉粉花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她心疼儿子,更珍惜这朝夕相处的日子。 吉粉花疼爱儿子,当年,就是因为心疼,她不赞同儿子练体育。“翔翔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我觉得今后考个名牌大学没什么问题。”作为传统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过一生,曾是吉粉花最大的幸福。

最初,高难度和高运动量的训练让小刘翔经常练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盖内侧被栏架磕破的伤口总会隐隐作痛。一次比赛中的意外扭伤,令吉粉花下定决心让儿子做回“正常人”。不久后,刘翔背着书包,离开了训练基地。但教练孙海平不忍心看到刘翔这样一名大有前途的运动员,半途而废。

“那天雨很大,我领着翔翔到孙海平教练给联系的华山医院去看膝伤。刚一下车,就看到孙教练打着伞在车站接我们,他还忙着帮我们办复查手续……”就这样,孙海平用他的真心唤回了一颗明日之星。

就像当年父母给刘翔取名的寓意,刘翔真的“展翅高飞”了,2002年,他在釜山亚运会中拿到金牌。那时,刘翔和父母还住在上海真北路的弄堂里,老邻居们张罗着在居委会摆了两桌庆功酒。每家出一个菜,懂电工的还在门口拉上两盏小灯,二三十个人在一块儿喝着老酒、吃着小菜、谈论着刘翔。“现在,要见到刘翔,难啊!从小看着他长大,那时候我们就觉得他是个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刘真是好福气。”那场面,仍令刘学根和吉粉花难以忘怀。

老刘的确是“好福气”,刘翔之后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可外人看到的都是刘翔给刘学根夫妇带来的荣耀,谁又能真正体会到,夫妇俩这些年对儿子的牵肠挂肚,还有那种荣誉里夹杂着的担忧与心疼。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质疑、讽刺、辱骂的口水曾让退赛的刘翔一度身处漩涡之中,刘学根夫妇跟着儿子,一起承受了太多。 “现在刘翔是国家的儿子,等奥运会后才能还给我。如果有一天刘翔不再优秀,希望大家可以原谅他。”吉粉花面对媒体曾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心疼又心酸。

4年过去了,脚伤时好时坏的刘翔“能否最终走到理想的结局,没有人知道”,这是教练孙海平的忐忑,也是刘学根夫妇的忐忑,但他们却发现,相比周围的人,儿子的决心越发坚定起来。

2009年9月20日,刘翔在上海黄金大奖赛上以13秒15的成绩夺得亚军,宣告自己的归来;2010年初的多哈室内世锦赛,脚伤的反复让刘翔和师傅始终处于无奈的状态,但他还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夺冠的决心没有丢;室内赛战绩不佳的刘翔在上海钻石联赛同样没有出色的表现,13秒40的成绩第一次不敌队友史冬鹏。然而,在随后的广州亚运会上,当人们以为刘翔雄风不再时,他又以13秒09夺冠。 为了能够回到巅峰,很多人难以想象刘翔的付出。他在2011年室内赛季结束后,又选择了更改起跑方式,从八步改为七步上栏。“这是一次赌博,但是刘翔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丝机会。”

在刘翔摔倒在伦敦奥运赛场之后,吉粉花做客国内某网站访谈时,说:“他已经努力了,希望大家都要原谅他。”这是一个母亲的偏袒吗?不,它应该是藏在一个母亲内心最深处的“心里话”,她要的不是冠军,而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儿子。

8年,坚守善意的谎言

“人生的路线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什么样的路线都要靠自己去走完!”吴敏霞在微博个人介绍中写下这样一行文字,为梦想她坚持了又一个4年。但她怎么会知道,为了她的梦想,父母竟将“善意的谎言”坚持了8年。用父亲吴珏明的话说: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毕竟,孩子也不容易。

从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开始,吴敏霞已经连续3次入选奥运跳水队阵容,这是这个家庭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吴珏明夫妇一想到女儿一个人扛着那么多事情,心里总会不自觉地疼。“妹妹懂事,电话里总是只讲好的,有时明明碰到困难,也会告诉我们一切都好。世上哪个做父母的不担心孩子?但她既然不说,我们也不问,只是嘱咐几句,尤其要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妹妹”是全家人对吴敏霞的昵称。

父母都非常爱这个懂事的孩子。这些年,虽然吴敏霞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可父母还是把家中唯一一间朝南的卧房留给了她。舒服的公主床、宽敞的大衣柜,还有飘窗外一览无余的好风景,每天都在苦等主人回家。卧室里,除了一张放大的肖像照片,其余的装饰品就是吴敏霞亲手绣制的十字绣。床头正中央,一个绣有“感恩母亲”的抱枕是吴敏霞送给妈妈的礼物。每次看到这些十字绣,妈妈就像看到了她。

在朝南的书房里,吴珏明专门请人订做了一排展示柜。隔着玻璃,满满的奖牌和奖杯承载着吴敏霞跳水生涯的荣光,每一件都是一段故事。女儿不常回来,吴珏明就时常到荣誉柜前看一看,那里记载着女儿这些年走过的路。 为了能让吴敏霞全身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吴珏明夫妇很少跟女儿说家里的事,女儿已经那么懂事,他们又怎么忍心再给她添负担。

有一次,吴珏明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夫妻俩商量好要对女儿“封锁”消息。可吴敏霞几次打电话回家都是妈妈接电话,而爸爸不是“加班”就是“工作应酬”,吴敏霞最终拨通爸爸的手机。躺在病床上的吴钰明强打精神,说自己“正在外面忙”,听父亲在电话那端平安无事,吴敏霞这才安了心。

这样的“虚惊”不止一次。吴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吴珏明也没有告诉女儿,“可孩子好像有预感一样,打来电话问我们老人好不好,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说‘好好好、一切都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就连8年前自己患了乳腺肿瘤,一直都在化疗的事实,母亲朱金妹也没有告诉吴敏霞,只是说自己得了乳腺增生。

当真相变成一种伤害的时候,我们便没有第二种选择。吴珏明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只能一次又一次选择“谎言”。这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吴珏明夫妇坚持了8年。 吴珏明说,这些年家里人都养成了24小时开机的习惯,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生怕漏掉了吴敏霞的电话。“其实妹妹电话打得不算太多,她训练忙,也怕说多了我们会担心,这些我们都明白。但只要联系,我们都开心。”

伦敦奥运会之前,吴敏霞胯骨关节的伤势有反复的迹象,每天都要接受针灸治疗,她打电话的频率更少了。吴珏明知道,女儿是怕他们担心。那段日子,吴珏明总觉得心里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对他而言,和金牌相比,女儿的身体才是第一位的。

2012年5月的一个下午,吴敏霞意外地回了趟家,是为了参加一次会议。吴珏明只记得,女儿回家倒头就睡。几个小时后,又收拾好行李出发了。一直到送女儿出门,夫妇俩什么也没有问,嘴边有好多话都被硬生生咽了回去,他们怕问多了给女儿添负担。女儿走后,吴珏明打开电脑在女儿的微博上找寻蛛丝马迹,尽管知道找到的希望不大,但他还是想去看看,就图一个心安。 7月24日抵达伦敦后,吴珏明夫妇被赞助商带着看了不少景点,但一路上,却有些心不在焉,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女儿。有几次,走到某个景点的时候,吴珏明就想:如果女儿在身边该多好。但随即他就笑起了自己,这么多年,他们早已经明白,女儿并不完全属于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种事情,我不去想更不敢想”。 伦敦时间8月6日,吴敏霞在女子三米跳板决赛中发挥出色,以414分的成绩摘得奥运冠军奖牌。与此同时,她也得知了父母8年来所坚守的“善意谎言”。

“谎言”背后的无奈大概只有吴珏明夫妇自己懂,但他们始终相信:这是让孩子放心的最好方式。

分离,让思念和等待成为主题

分离,要么让人依依不舍,要么让思念更加浓重。对于这些长年封闭训练的运动员来说,与家人的分离是必然的事,并且一分就很久…… 这是60多岁的李相民第一次出国,他要去见两年未曾谋面的女儿。他拾掇好割下不久的麦子,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乡村出发,目的地是伦敦。他的第五个女儿李雪英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举重女子58公斤级的比赛。李相民的四女儿李雪久也曾是举重世界冠军,后来因为伤病,没能参加奥运会。

“姐妹俩都一样,比赛之前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怕家里担心。她们感情好,有什么事,雪英都会跟姐姐说。” 2012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李雪英以超世锦赛冠军13公斤的优异成绩夺冠,并拿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入场券。姐姐未能实现的梦想,在李雪英身上变成了现实,这大概就叫梦想的延续吧,这让一家人都感到欣慰。 李相民已经有1年多没有见到小女儿了,只在一个月前通过一次电话。电话里,女儿告诉他:“没什么事你们就别给我打了,我有事或者想你们了,就会给你们打电话。”平时,李雪英几乎一直关机。李相民不敢给女儿打,怕影响她的训练。

李雪英知道,“父母其实也挺想给我打电话的,却一直没打,能够忍到这个份儿上,我也只有靠出好成绩来回报他们了。”7月31日,李雪英破奥运纪录,以总成绩246公斤在58公斤级女举项目上勇争桂冠,摘中国第8金!

赛后,李相民接受采访时,一谈到女儿便热泪盈眶。“我们家雪英已经快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却一直往家里寄钱。”当被问及最想跟女儿说什么时,李相民声音哽咽着说:“闺女,赶紧回家吧,爸爸不需要你寄钱,就希望能见到你。” 也许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思念在心里潜藏了多久? 伦敦当地时间7月31日晚,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林清峰为中国再拿下一块金牌。

今年23岁的林清峰出生在厦门一个清贫之家,父亲林志仁是搬运工,母亲叶雀则做钟点工。林清峰每次试举之前,母亲叶雀就会默默地站起来,走到客厅旁小屋的神龛前“拜拜”(闽南语,拜神),为儿子祈福。

林清峰夺冠后,几个月来都吃不好睡不好的叶雀兴奋不已,她在家里等着儿子,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为他做顿好吃的。因为每次看到儿子为了保持体重吃得很少,连“喝水都只敢用舌尖轻触”,她就特别心痛。

而林志仁除了要杀鸡宰鸭好好庆祝一番之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全家人补照一张“全家福”。林清峰练习举重这10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最长一次有6年半没有见面,以至于在第十届“全运会”比赛时,林志仁竟然没有认出上场的是自己的儿子。 照一张全家福本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它却成了林志仁的心愿,不难想象,这心愿里装着多少林志仁对儿子的想念。

这些冠军们与家人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冠军的运动员生涯会结束,但亲情故事却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在父母眼中,他们不仅仅是冠军,更是自己最亲最爱的孩子。

篇6:乒乓球选手张继科的励志故事

新生代,冒得最快

2004年,正当张继科在国家队崭露头角时,却因队内违规被退回山东省队,这一退就是两年。"回省队的第一天,我就剃了光头,戴上帽子,谁也不想见。但第二天早上我又想通了,我想不行,现在所有人都说我不行,越到这会儿,就越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能够重返国家队。"于是他拼命训练,经常熬夜苦战。

经过在省队的两年磨炼和沉淀,张继科终于又回到了国家队。两进国家队的张继科依旧少不了被骂,世乒赛前在厦门封闭训练,刘国梁曾骂张继科,"再不好好练就滚蛋!"不过张继科很了解自己,"刘指导越骂我,我就越来劲,越觉得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我行。"

今年初,张继科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世乒赛资格。从德国公开赛到队内直通选拔赛,他在半个月内豪取14连胜,从夺得本赛季首个职业巡回赛男单冠军,到四天内两胜德国名将波尔,再到一路淘汰三位北京奥运会夺冠功臣,张继科在队内直通赛最后一战与马琳激战至决胜盘,一向"铁血"的马琳在"更铁血"的张继科的攻势下崩溃了。赛后,刘国梁说张继科是打疯了,因为决胜局中,能让马琳崩盘的人还真不多,可是张继科却做到了。张继科给刘国梁的惊喜并没有到此为止,新一代"拼命三郎"首次参加世乒赛男单比赛就拼下了冠军。

少说话多做事

赛场下的张继科,人们无论如何不能把他和"藏獒"联系起来。"性格?我觉得我属于正常吧,不是太外向也不是太内向,年轻人基本都是那样子了。"很难用一个具体的词去概括自己,或许也是当下年轻人的基本特征,他们在熟人面前是话痨,跟陌生人讲话则不温不火不咸不淡。

他的主管教练肖战则认为张继科性格内秀,目标坚定,做事执著,勤于思考,但并不多说话。"封闭训练时,我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多,我们俩约定好,在封闭训练中苦练,争取有更大的突破。结果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说,手都疼得抬不起来了。"肖战吓了一跳,指责张继科怎么不早说,肩膀有伤还坚持大强度的训练。张继科没有解释,只是一直说:"真的太疼了,抬不起来手。"这么说着,眼睛还不离开训练计划表。肖战看到他这样,顿时明白了,他又犯了毛病,有事不好意思说出口。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了约定:一起扛过这一阶段的封闭训练。"他追求的是完美,就是答应什么都要做到。"

张继科喜欢照顾人,说起这个优点他还一脸坏笑:"照顾人能攒点人品,对打比赛可能有帮助。"他对队友够义气,集训时,跑到超市买东西,张继科也不忘打电话给同寝室的队友问想吃什么,最后方便面、饮料、零食买了一大堆,还特意给肖战拎了一箱他爱喝的苏打水。对球迷也同样如是。有一次,一球迷在球馆外拦住张继科要签名,签完了,球迷说他还有一朋友在路上正赶过来见他,请求他等一等,这一等就是十分钟,张继科没吭一声直到等到人来。

"拿冠军的瞬间还有激动的成分在里面,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拿着这个冠军,我就会想去拿下一个,比这个冠军更重要的一个。"在国乒历史上,世乒赛冠军都会参加来年的奥运会,张继科的伦敦前景也很明朗。不过张继科对此倒是很坦然:"距离伦敦奥运会还有一年多,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对自己的优缺点都非常清楚。赛前我就跟自己说,12年不行还有16年,没必要将事情看得那么重。"

篇7:乒乓球选手张继科的励志故事

张继科是中国男乒目前唯一一名现役“大满贯”得主,也是完成“大满贯”最快的球员。距离乒乓球运动史上首个“双满贯”仅差一枚里约奥运会男单金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首次征战世乒赛男单比赛就举夺魁,张继科迎接自己首冠的方式有些特别,他先是躺倒在地双手掩面,随后怒吼着撕开了上衣领口,将衣服撕成两半,赤身跑上看台与教练拥抱。那一股子狂野和肢体上的行为艺术霎时让球迷们震惊了,这无疑是颠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传统形象的一个举动。在国家乒乓球队的精英中,藏着这么一只"藏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什么说他像藏獒呢?就是说不讲理,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他的这个潜力,在我看来是最可贵的。"从主教练刘国梁的话中,不难看出张继科在赛场上的特点,"他属于那种反差比较大、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人,好的时候像藏獒,老虎都不怕,谁都敢咬;差的时候就木木的,像只大笨狗,那种慢啊、笨啊、重啊,两面的反差比较极端。"

张继科确实只是在场上比较张扬,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只在大赛的赛场上霸气外露,"我就是那种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能激发潜能的人,越到大比赛整体状态越好,所以刘导说我像藏獒吧。"长得眉清目秀,赛场之下话也不多,但张继科那强大的心脏却似乎就为了大赛而生。因此他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男单比赛就扳倒王励勤、波尔、王皓等世界顶级球员夺冠,"在我的印象中,世锦赛是空白的,没有失败过,也没有成功过。因为未知,所以才造就了我今天的胜利。"直到半决赛击败波尔之后,张继科都没想过自己会夺冠,他在世乒赛之前给自己定的任务只是进入前八,"但一上来就以2比0领先,到第六局还以10比5领先,那时候才确实觉得有希望了。"

张继科的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人一辈子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相隔约七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再有了。这50年里的七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五次了,这五次机会里又有两次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三次机会了。"在浪费了六个赛点之后,张继科最终还是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但这时,他才只有23岁。

"要只是正常赢,没有那么艰难惊心的话,我想我不会有(撕球衣)那样的举动的。"张继科坦承他确实过于激动了,结果太完美,让他退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有点儿语无伦次:"我有撕球衣吗?"事后,张继科说撕球衣都是突发奇想的,"就是想释放一下自己,因为很渴望拿这个冠军,拿到了特别激动。"但夺冠后的那个晚上,张继科睡觉做了个梦,梦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惊醒过来,跑到厕所拿了把剪子一顿猛扎自己的胳膊,看会不会疼,"当然是没扎出血的那种。"

肌肉是这样练成的

18年前,父亲张传铭带着只有五岁的张继科开始打乒乓。球童的小时候,比同龄人少很多玩的时间,更何况是在中国万里挑一出人才的国球乒乓。

张继科的童年很少有玩具,全国比赛拿了冠军,爸爸给买了自行车。家里还有可玩的,就只剩乒乓球拍和一个足球了。

"继科"的名字源自"白巫师"济科,父亲希望儿子能喜欢上足球。可不到一年,张传铭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让儿子放弃足球,转项乒乓球。

父亲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小继科钢铁般的意志,母亲徐锡英就曾多次对人讲:"我儿子从来不会撒娇,还在读小学时,他的自理能力就已经很强了,做事特别有主心骨。"

为了让他练出好的体魄,张传铭让张继科每天晚上练完一整套蛙跳、单腿跳、交叉步、并步、跨跳,"那绝对是被逼的啊!"张继科七岁时,张传铭就带他到海里游泳,锻炼协调性,以致后来张继科"见了大海就想吐"。

直到长大之后,张继科才真正理解父亲当年的苦心。在国家队里,张继科的身体素质相当过硬,他的卧推成绩只比成绩最好的王励勤少两公斤,其他队员的成绩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此外张继科击球瞬间的爆发力也是国家队里最强的。世乒赛夺冠后在全世界电视观众前秀出的那一身完美的肌肉,都不得不归功于从小就开始的身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