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空间站有几个?【汇总4篇】

空间站有几个?【汇总4篇】

时间:
空间站Space Station又称航天站、太空站、轨道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篇1:空间站向我们走来

空间站,又名载人空间站、航天站或轨道站,它是可以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以及具备生产试验条件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可以说是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质量最大、容积最大、技术最复杂的人造天体。早期的太空计划,特别是前苏联,把太空站作为其最终目的。空间站耗资巨大,技术复杂,为什么许多国家都乐此不疲呢?这里有几个原因,这些原因无不与空间站的任务有关。空间站的任务可分两类:即探索、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开展生命科学研究。

太空环境相当恶劣,存在着大量的粒子辐射、宇宙射线、没有大气,微流星随时有可能袭击等。但事物总具有两面性,有坏就有好。你看,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似乎对我们不利,但有些东西利用失重条件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过去由于重力作用,地球上生产一种叫聚苯乙烯微珠的药物,怎么也不圆整,瘪瘪的,呈蛋形,药效不大。1985 年,美国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生产了 10 亿颗这种塑料圆珠,居然十分标准,规格划一,真是医学工业上的奇迹。又如高纯度的大块晶体,像硅片、砷化镓半导体晶体,是制造超级巨型电子计算机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地球上因为冷热对流的原因,报废率极高,竟达 50%以上,但在太空中不仅生产报废率低,而且纯度极高。所以,空间站用于特殊的工业生产,可以获得很高的商业回报。

又如在空间维修上,太空站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984 年 4 月,“挑战者”航天飞机在第 11 次飞行时修复了一颗失效的卫星,该航天飞机还在轨道上完成了回收两颗卫星的任务。这些在当时都被称为是航天技术上的新突破。但据科学家们称,使用空间站做类似的工作,其费用会更低,效果会更好。因为卫星回收与维修可以在空间站内部进行,这就像坐在屋里干活一样,更加方便。

最过瘾的莫过了“天葬”了。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集团与休斯敦一家太空服务公司,准备在太空开设“殡仪馆”。太空“殡仪馆”装有钛制圆柱形小瓶,各瓶中装有少量的死者骨灰。据说这种“太空殡仪馆”可在轨道上飞行 6300 万年,真是名副其实的“永垂不朽”了,这些想法看似怪诞离奇,但并不背离实际。

从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早在载人飞船上天以前,狗、猩猩等作为特别先锋已先行一步了。其实太空中的生物不仅限于这些,像老鼠、小麦、人参、猴子等都在太空呆过。谈到这里,有人会产生疑问,科学家们是不是犯了“神经质”?当然没有,这一切其实都纳入了有计划的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宇航员在太空飞行的各种生理变化,提高载人航天能力。载人航天,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是美滋滋的事。在太空中各种“太空病”,如头晕、呕吐、恶心比较常见。长期失重对人的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心脏功能有所变化,人体免疫力也有所不同,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实验中获得。据报道说,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太空中失重条件下红细胞减少,是宇航员倍感疲劳和困乏的原因。

生命科学研究也包括植物、微生物的一些实验。在太空中,植物生长受昼夜节律变化和失重的影响,其开花结果呈现很大的变化。美国的“空间实验室”的实验表明,植物在太空环境下常常无所适从,表现得杂乱无章。我国虽没有空间站,但在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的实验与此类似。1987 年、1988年,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空间生命科学的实验,取得了有关植物、微生物、细菌、低等生物在低重力空间辐射条件下的活动变化信息,它已为未来作物育种开辟了新的路途。如太空青椒在地面长势喜人,亩产可增加 30 %以上。

不过,空间站也进行关于天文学、太阳物理、大气发光、地球观测等有关方面的实验。空间站的军事意义与价值更是不容低估。因为它不仅可以被装备成空间的监视哨所,而且可以被作为发射反卫星武器和激光武器的基地。90 年代以来,空间基地的开发达到高潮,美国、俄罗斯在此投资上是不惜血本,西欧和日本的投资也有数十亿美元。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到下个世纪初的 20 年间,美国仅在空间信息服务、能源、材料设备方面的收益可达上万亿美元。

各个国家垂青于空间站是有理由的。空间站的使用寿命长,由于是宇航员们居住的“旅馆”,它还可以扩展和延伸;它同时还具有修复能力,能定期检修,按时更换设备,显示出很强的活力。

篇2:下世纪竣工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现在投入使用的只有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曾经使用过的空间站有天空实验室、空间实验室—1、礼炮号系列等。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并将下世纪竣工的永久性空间站,是许多国家正在联合开发的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天空实验室于 1973 年发射上天,它的第一部分包括装配好的轨道工场、太阳望远镜、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随后,阿波罗飞船被送上轨道,并与天空实验室对接,三名宇航员进入轨道工场。28 天后,阿波罗飞船分离并返回地面。天空实验室的寿命不长,由于 70 年代太阳活动强烈,引起高层中大气分子密度加大,大空实验室轨道下降。1979 年 7 月,天空实验室坠毁到南半球印度洋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天空实验室的轨道工场是最基本部件,它由土星火箭的未级改装而成。轨道工场有卧室、餐室、工作室、盥洗室,环境优雅,室温适中。和轨道工场相接近的是过渡舱,它是实验室的控制中枢,里面装有电力控制和分配系统、数据处理系统、通信设备等。与过渡舱相接的是多用途对接舱,说它多用途,是讲它除了能对接外,还可以贮藏各种实验设备和胶卷暗盒。多用途对接舱上面有一个太阳望远镜,可以拍摄太阳活动的各种照片。

天空实验室的电力由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供给。天空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应急营救能力,整个实验室每批三名宇航员中就有一名技术专家。他们进行了天体物理、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试验,共获得了七万米长的数据磁带、数万张照片,成果丰富。

1983 年 11 月 28 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这次飞行非同寻常,因为航天飞机货舱中装有一个大型组合式空间站——空间实验室—1 号。此空间站是欧洲空间局花了十多亿美元,十多年时间研制出来的新型空间站。空间站首次飞行就搭有六名乘员,其中还有一名前联邦德国物理学家。

“空间实验室—1 号”,按“模块式”结构设计,各种部件可以重复使用,又可以灵活搭配组合。此空间站由密封舱和仪器托盘两部分组成。密封舱内注有空气,宇航员不穿宇宙服也可以安然工作。密封舱分两节,共有 5.4 米长。内部空间 44 立方米。托盘其实是个宽约四米,长约两米的金属构架,为“露天”工作的观测仪器使用。

“空间实验室—1 号”,整个飞行过程都是在航天飞机中进行的。说到底它还不能称作是一个真正的空间站,但它进行的各种实验与空间站相似。而且更重要的是,“空间实验室—1 号”,可以重复使用,这就使它的功能更胜一筹。

“空间实验室—1 号”,进行了 14 个欧洲国家提出的各个项目试验。这些项目包括宇宙医学、宇宙生物学、天文学、太阳物理、等离子物理、大气物理、地球观测以及空间加工等,取得的成果也不小。

1971 年 4 月,前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以后前苏联相继发射了系列礼炮号空间站。1977 年 9 月以前发射的礼炮号均可以看作是前苏联第一代空间站。这些空间站由工作舱、生活舱、服务舱三部分组成。但都只有 1 个对接舱口,居住空间很窄,只有 100 立方米。

1977 年 9 月苏联发射的“礼炮 6 号”是其第二代空间站。它最大的改进是,在站体前部有两个对接舱口,可以同时连接一个联盟号飞船和一个进步号载货飞船,对接后的总长可达 30 米。礼炮 6 号的工作舱是其中心,舱内有各种仪器设备,还包括体育锻炼的设施、卫生设备和两台遥控照相机。

礼炮 6 号进行过一些科学研究、军事侦察活动。比如,宇航员曾用望远镜观察了天狼星、银河系中心、猎户星的运动情况,也做过焊接、制成新型合成材料的试验。甚至蝌蚪在空间繁殖规律也了解得清清楚楚。礼炮 6 号于 1982 年 7 月 29 日在大气中烧毁。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第三代空间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长期性、可重复使用和扩大功能的空间站。该站有八台计算机,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并且它增加了六个对接接合器,可以同时与六个宇宙飞船相接。新联盟号密封舱“联盟—TM”、进步号无人载货飞船,及其他多用途宇宙运载工具均可与之交合对接。

1988 年 4 月,新建的“和平号”增加了一个服务舱,服务舱有一个舱口通向一个小运载工具,供驾驶员在站外工作。“和平号”布置得舒适优雅,每一名宇航员有自己的小舱和睡袋,宇航员也可以随时与地面亲戚朋友保持广泛的联系,“和平号”空间站也有一些开展科学试验的功能舱,如量子 1 号、量子 2 号、晶体舱、光谱舱等。

“和平号”轨道站发射时并不载人。1983 年 3 月 13 日,前苏联发射了“联盟 T15 号”宇宙飞船,两天后与“和平号”对接成功,宇航员进入轨道站。从此,“和平号”轨道站宾客源源不断,而一系列的新的工作也大面积地开展起来,例如:

1992 年,俄罗斯研制了一个叫“新光”的“人造月亮”装置,它主要由一个抛物面反射镜和一个自动旋转的姿控支持结构组成。1993 年 2 月 4 日,对接后的“和平号”空间站分离了“进步 M—15 号”无人货运飞船和“新光号”装置。于是莫斯科时间四点左右,在俄罗斯北部、加拿大、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飞逝而过的“光带”,这个“光带”就是“新光”反射太阳光的杰作。五个小时后,“新光”装置被抛入大气层烧毁。

再如 1995 年 2 月 3 日、6 月 29 日和 11 月 15 日,当代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载人航天器——美国的航天飞机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实现了两次空间对接,对接后的载人航天复合体分别飞行了五天和三天,标志着国际空间合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管怎么说,“和平号”空间站,特别是与飞船、航天飞机组成轨道联合体后,每一个飞行器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其工作能力远非昔日可比。

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是在“自由号”空间站计划上发展起来的。早在 1984 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就宣布要研制一个永久性载人空间站,并将于 1994 年投入使用。可是星移斗转,到 1992 年时,美国国会认为“自由号”空间站投资过巨,规模过大,要求航天局修改计划。美国航天局不久提出了新空间方案,但预算经费仍然高达 300~400 亿美元。美国国会否定了这个方案。后来几经周折,到 1993 年 2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新的方案,得到国会批准。

根据方案,1993 年 9 月美俄两国签署了一项航天合作协议,决定两国在“自由号”和“和平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参与“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研究的有美、俄、日、加拿大和欧洲空间局。

“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总长约 88 米,最大宽度(包括太阳能电池翼展)为 110 米,总重达 415 吨;轨道平均高度为 354 公里(装配轨道)、476 公里(工作轨道);电源总功率为 110 千瓦,航天人数可达六人。“阿尔法号”空间站由六个实验舱、一个居住舱、二个节点舱、服务系统和运输系统组成。

实验舱,包括一个美国实验舱、一个欧空局附加实验舱、一个日本实验舱、三个俄罗斯研究舱等。

居住舱由美国研制,包括厨房、洗脸间、洗澡间、卧室和医疗设施。

节点舱由美国研制,分别有仓库、电力调节器等。服务系统包括三部分。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其主要部件是一个长 16.8 米的机械臂;俄罗斯功能货舱,内装有能源模块、备用燃料和推进装置等;俄罗斯服务舱,其内有推力器、居住设施(包括卫生间)、生命保障系统。

运输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科学电力平台,可提供电力、进行姿态控制和热控制,由“天顶号”运载火箭发射;乘员运输器,有俄罗斯“联盟 TM 号”宇宙飞船、“进步号”运货飞船。

根据计划安排,“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的研制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初步准备阶段,大约从 1994 年 12 月到 1997 年 11 月,在这一阶段将要进行7~10 次美俄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的联合飞行。这一阶段进展比较顺利。 1994 年 2 月俄罗斯宇航员克里卡廖夫搭乘美国航天飞机,拉开了合作序幕。 1995 年 3 月 14 日,美国宇航员诺曼·萨加德和俄罗斯航天员一起乘坐“联盟” TM 飞船入轨,并与“和平”号空间站进了对接和飞行。1995 年 6 月 27 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交换成员,运输物资。

第二阶段是装配阶段,大约从 1997 年 11 月开始,俄罗斯将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俄制的功能货舱;此后再连续发射四次,空间站具有居住条件后,将与“联盟号”飞船对接。1999 年 3 月,实验舱也要发射入轨并完成对接。据此,13 个科学研究机柜和 10 千瓦电力能满足三名航天员工作需求。

最后是完成阶段,约到 2002 年 6 月为止。在此期间的 60 次发射入轨中,美国将于 1999 年发射太阳能电池阵模块,2002 年航天飞机要运送美制的居住舱入轨。

另外,欧洲空间局也在研制一种货运飞船,叫太空拖船。此船两端为圆柱形设备舱和动力舱,中间为燃料箱平台。它能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半年以上,既能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生活必需品、科研设备,还可以带上空间站燃料— —推进剂。

“哥伦市”轨道舱的出现或许是个意外。欧洲空间局在 80 年代决定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后,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载人航天计划,这其中仍有“哥伦布”自由飞行平台的内容。“哥伦布”自由飞行平台本质上是个空间站。但欧洲空间局加入到“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之中后,平台计划被砍掉了,“哥伦布”轨道舱却被保留下来。

“哥伦布”轨道舱是一个圆柱形密封增压实验舱,长约 8.5 米,外部直径 4.1 米,重约 9.7 吨,其中有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流体科学的实验室。显然,“哥伦布”轨道舱本质上是一个小型空间站,但它是未来先进的空间站之一,也是“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篇3: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

中国的发展不可谓不快,特别是在航天技术上。可是当初中国却没有加入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对此小编找了一些网友们的答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

1、政治原因。 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遭到美国的反对,国际空间筹划建设时美国反对邀请中国参与,所以中国没有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启动方。后来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载人航天领域的进步,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善,国际空间站的参与方普遍支持中国更多的参与国际空间站,包括美国,但是由于中国参与更多的是作为出钱方,技术上参与受到很大限制,没有主导权和决定权,所以中国对此项提议不感兴趣。

2、经济原因。 参与国际空间站基本都是发达国家,国际空间站的入门费很高,至少需要投入上亿美元才能有机会参与,这对中国有限的航天经费来说,性价比显然过低,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参与。

不是中国不愿意加入,而是美国担心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后,会促进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它也不允许中国接触到更多前沿的航天技术,正如西方国家的对华武器禁运一样,是一种政治歧视.至于说俄罗斯为什么会参与到该计划当中,还是美国深知,由于在航天飞机全面退役和美国新式运载飞船投入使用之间,美国以及欧洲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执行国际空间站的物资和人员运送任务,而这恰恰是俄罗斯的强项.也就是是说他们离不开俄罗斯的联盟飞船.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加入到该计划当中,肯定会受益匪浅,因为那样中国的神舟飞船有可能与联盟飞船一起担任往返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对于神船飞船的改进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能推进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发展.但,没办法,别人歧视你.所以,我觉得这也刺激了中国发展自主空间站的决心.若说资金技术不到位,试问,印度,巴西这样的二半调子哪个资金技术到位了.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太空领域的对手,一直忌惮中国所谓的反太空武器技术.它根本不可能给你这么好的练兵机会.而俄罗斯主要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能力.中国之前和欧洲合作伽利略系统,结果还是在美国的极力反对下不了了之,事实说明,中国航天必须卧薪尝胆,丰满羽毛,努力发展自己的航天技术,要不然,别人根本不给你公平竞争的机会.

篇4:为什么要建国际空间站

为什么要建国际空间站?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建国际空间站吧!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国际空间站的六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航天局、欧洲空间局及巴西航天局。2013年11月12日,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携带的优盘导致国际空间站感染病毒。2020年后,国际空间站会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

为什么要建国际空间站

人类的脚步已跨入了太空,人类在太空中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的时候,需要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家”,这就是空间站。空间站成为人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试验基地,可以锻炼人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未来人类漫长的载人星际航行和向外星移民做准备。从1971 ~1982年,前苏联向太空发射了 7 座名为“礼炮号”的空间站,1973 年,美

国也发射了一座名为“太空实验室”的空间站,但这几座空间站在太空轨道上的寿命都不长,能够接纳的宇航员的人次也很有限,被称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间站。1986 年2 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至今仍在太空中运行。1993 年,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的16 个成员国共同筹建的国际空间站上马了,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国合作建造的最大的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