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推荐7篇】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推荐7篇】

时间:

同学们要如何准备即将到来的中考复习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考点训练试题,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1)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

A.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或以钱币乞之

B.若:①孰若孤 ②若为佣耕

C.过: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①见往事耳 ②有时见日

3.翻译下列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跟读书人离别三天后,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他,认清这件事情怎么长兄这么晚哪!

4.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5.(2013•湘潭)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6.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①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②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7.对比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了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和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天赋如何,后天学习是成才的根本途径。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2)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013•嵊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2)固不可彻(通,畅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4)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4.画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它们的区别。

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

5.(2013•嵊州)从文中愚公驳斥智叟的话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6.(2013•舟山)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看过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的还看了: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3)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其一犬/坐于前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以刀劈狼首先帝不以臣卑鄙

B.其一犬坐于前 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屠乃奔倚其下 安陵君其许寡人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4)一狼洞其中(打洞)

4.翻译下面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4)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咸来问讯(都)

(4)便扶向路(旧的,从前的)

(5)处处志之(作标记)

(6)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7)寻病终(不久,随即)

(8)无问津者(渡口)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眼前的奇景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2014•安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就更不必说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

5.(2014•安顺)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2014•安顺)“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乐、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7.(2014•安顺)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8.文章最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晰,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6)

口技

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C )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客人们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打颤,几乎都想争先逃走。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

A.“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B.文章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开演前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表现宾客对表演的向往之情,衬托表演者口技之“善”,为下文精彩的表演作烘托和伏笔。

5.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p#副标题#e#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故事小说类考点训练试题(7)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余忆童稚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强 以弱为强者

C.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

D.观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点拨:C中“徐”意思都是“慢慢地”;A中“余”前一个是“我”,后一个是“剩下的”;B中“强”前一个通“僵”,僵硬,后一个“强大”;D中“观”前一个是“观看”,后一个是“景观”。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点拨: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的样子”,后一个“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在内容上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5.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之大。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得仔细而时间又长。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表达了作者“作青云白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6.(2013•南宁)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成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点拨: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7.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四件趣事。

8.(2013•南宁)你认为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童年时的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天真无邪、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充满想象力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应做到:①保持一颗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②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③有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富有童真童趣。④热爱大自然。⑤热爱生活,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⑥能以审美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