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地理>7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苏教第二第三章

7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苏教第二第三章

时间: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4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求平均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7年级地理复习提纲苏教第二第三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苏教第二第三章: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 海洋和陆地的比例:71%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七大洲和四大洋:(P29图2.6,能根据轮廓形状、位置关系认识)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跨360度)

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纬度最高的海洋:北冰洋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4)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属于北美洲)

(5) 亚洲—欧洲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变动(最主要)、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2)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 六大板块与两大火山地震带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国家:日本、新西兰、美国、智利等)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震国家:土耳其、印度尼西亚)

(4)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5) 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或岛弧(如日本群岛);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新的海洋(如红海)

(6)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中海不断缩小至消失,红海不断扩张成大洋

(7)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导致地壳上升,形成山脉

(8) 日本多火山、地震: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7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苏教第二第三章:第三章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常见的天气符号:注意“雾”“霜冻”“沙尘暴”“台风”

(2) 风力、风向(风的来向)的表示方法:

例:“F”——北风三级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4次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求平均数(2)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如下表:

陆 地

海 洋

北半球

7月份

8月份

南半球

1月份

2月份

(4)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海陆因素——纬度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约0.6℃

例:山脚海拔720m,气温28.8℃,求山顶1520m处气温? 28.8-(1520-720)÷100×0.6℃=24℃

(5) 气温曲线的判读:上凸的为北半球,下凹的为南半球

(6) 能根据气温曲线判断所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 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单位是mm

(2) 降水季节的变化类型:

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3)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这种雨叫地形雨),背凤坡降水少

(4)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 天气反映短时间的大气状况,用阴晴、风雨、冷热来表示;

气候反映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能区别诗句俗语中的天气与气候)

(2) 气候的要素:气温、降水量(描述气候特征时,二者缺一不可)

(3) 10种气候类型的分布(P58图3.23,不看图例能辨认出名称)

大陆东岸的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的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横贯大陆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气候

(4) 10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根据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描述,熟记!)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没有“冬季”!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雨热反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温差小,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夏季

极地气候——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附图:世界10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5)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一步: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曲线“凸北凹南”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均温,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15℃——热带

最冷月均温0~15℃——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温带(特例:温带海洋性气候>0℃)

最热月均温<10℃——寒带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判断气候类型

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干燥——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

夏季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注:热带气候并无明显的夏季和冬季之分)

(6)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7)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自然原因——CO2对大气有保温作用;

人为原因——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CO2,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CO2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