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汇编3篇)

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汇编3篇)

时间:

文言文是学生语文考试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文言文的复习题解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成绩,7年级语文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有哪些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的内容,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1)

1、文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文中的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3、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4、文言虚词。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作为)

(3)其,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回也不改其乐(代词,这)、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其中)

5、说明学习方法句子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表明学习态度句子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描述品德修养的句子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论语》的影响:《论语》以对话中说理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虽有佳肴》

选自《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重点字词翻译: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2)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本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本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本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7年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3)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2、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3、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4、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5、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6、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8、“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10、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11、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1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13、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14、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15、“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1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17、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18、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1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2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21、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2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2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2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看过7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复习题解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