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实用2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实用2篇】

时间:

同学们要每天坚持整理好知识点,到单元考试时才能方便复习,同学们要如何准备七年级的单元检测题来巩固基础知识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答案:

1.D(D项中“蜷”应读quán。)

2.D(D项中“眼花潦乱”的“潦”应为“缭”。)

3.B(“天衣无缝”比喻做事不拖泥带水,不着痕迹,用来形容衣服精致得体不妥。)

4.B(关联词语运用错误,“不但……而且……”应为“虽……但……”。)

5.A(B项中《斑羚飞渡》中的斑羚们并非由于种群数量过多而面临生死抉择,而是被狩猎队所逼;C项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错误,《昆虫记》是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作品;D项《聊斋志异》应是短篇文言小说集。)

6.(1)狼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这个日益拥挤的地球村里,狼与人应该享有同样的生存空间,人与狼应和谐共处。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一步了解狼吧。(2)示例:①野性的呼唤:有关狼的书籍推荐,读后交流。②我眼看狼: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3)示例:①杯盘狼藉(杯盘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②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借指战火。形容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③狼子野心(狼子:狼崽。野心:野兽的本性。狼崽子虽幼小,也有凶残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难改。)④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1)题写开场白要从主题引入,最后用一个引出下文的祈使句。(2)(3)题根据要求及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合理作答。]

7.A(A项中的“顾”应是“回头看”的意思,在句中指往旁边看。)

8.C(C项与例句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A、D两项中的“之”为代词,B项中的“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9.A(“途中两狼”省略谓语动词“遇”,“甚远”是指“很远”,“缀”是“紧跟”的意思,故选A。)

10.D(A.《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B.应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C.“异”应指鬼怪故事。)

11.①妻买了对芙蓉鸟。②死了一只鸟。③“我”不由分说打了猫。④发现是野猫吃的鸟。⑤“我”追悔自己误会了猫。(熟读选段,掌握大意,按事情的先后顺序一一概括。)

1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我”的后悔,突出了“我”的悔恨和爱猫之情。(“……是……”用了暗喻,形象地表达了“我”的悔恨之情。)

13.(1)不能。因为“似乎”表示不确定,若删去,语义表达不准确,与事实不符。(2)不能。因为“好像”表示猜测、不确定,若删去,语义表达不准确,与事实不符。(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仔细领会品味。)

14.总结。(考查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收束全篇。)

15.判断事情要凭真实证据,不能只根据表面现象就妄下结论。(此题要求答出阅读文段后的体验和感受,回答时就不能脱离文本,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6. ①照应题目。②统领全文。(“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这句话照应了题目“蜘蛛的智慧”;同时,又统领全文,本文就是围绕蜘蛛的聪明展开说明的。)

17.①赋予昆虫以人的特点,将昆虫世界的生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②更加富有情趣。(用这些词语写蜘蛛和它的对手,很自然地判断出这是拟人的手法。解答拟人手法的作用时,一般要用这样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 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把 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18.①能织出经纬线交织的有黏性的网并会加固易毁损的部分。②与强敌战斗时,假装休战,毁坏新网,反败为胜。③面对猎物,不急于出击,耐心等待。④能根据量力而行原则,放走强大的对手。⑤知道网已不可修补时,果断放弃。⑥不能织网后,静待时机,捕获猎物。(答对四点即可)(如第③段主要写蜘蛛能织出经纬线交织的有黏性的网并会加固易毁损的部分;第⑤段写蜘蛛与强敌战斗时,假装休战,毁坏新网,最终反败为胜;第⑥段写蜘蛛捕猎时,不急于出击,而是耐心等待;第⑦段写蜘蛛面对黄蜂这样强大的对手,量力而行,放走对手;第⑧段写蜘蛛不能织网后,静待时机,捕获猎物。)

19.①必须学会本领,才能把事情做好。②面对困难,既要有勇,还要有谋。③对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要学会舍弃。(从蜘蛛的织网智慧中我们可以想到,自己要有本领,才能生存;从蜘蛛与“敌人”斗争的智慧中,我们可以想到,要有勇有谋,不意气用事,要学会舍弃。)

20.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写好此文,需注意以下三点:

(1)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材料立意的关键点,文题的关键词是“无言”“朋友”,为什么“无言”?可从马的默默无闻来表现;怎样才称得上是“朋友”?从马对人类的贡献、马与人的亲密关系以及马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来表现即可。(2)联想想象,写出新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能让我们的文章文思泉涌,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可不必拘泥于一点,现实中的马、虚拟的马、作为文学形象的马,都可以写,多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3)文体创新,语言流畅。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亦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体裁,如果对体裁的使用没有太大把握,则不要轻易尝试较新、较个性的体裁,以免驾驭不了。可以通过语言来点亮读者的眼睛,做到语言简洁易懂,文句流畅。

例文: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每次看到徐悲鸿先生画的奔马,心就会沸腾起来。马,从田野走来,从神话里走来,从竞技中走来。当它矫健的身姿风尘仆仆地跨越千年,奔向我们的时候,我知道,马,是人类无言的朋友。

我喜欢我家乡田间小路上拉着车飞奔的马,它们的身型十分匀称,肌肉结实,步态优美,鬃毛还透着油油的亮光。它们很是驯良,主人往往只用几个简单的口令,它们就能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它们几乎不会把主人的命令执行错。它们熟练地前进、停止、倒退、转弯、爬坡,像机器一样的精准。它们脾气很好,我想它们一定是对善待它们的主人怀有深深的感激,于是拼尽气力为主人干活,而且总是保质保量。它们很少伤人,很少耍犟脾气,总是默默地、勤恳地劳动着,不管年富力强的还是老掉了牙的,他们总以自己的勇敢为主人担起风雨,驮起责任。他们像脚下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拉车、拉磨、拉犁,它们已经是主人家的一分子。他们总是默默无语,只听到那奋力蹬踢的蹄声,只听到那清脆的脖铃声,只听到那吃饱时或卖力时那欢快而高亢的嘶鸣声。

我喜欢《西游记》里忠心耿耿的白龙马。喜欢那一袭一尘不染潇洒的素装,喜欢小白龙传奇的身世。对善良俊美的小白龙总有一些惋惜:唉,可惜了,从龙王之子变成他人的坐骑。有时又会为他而庆幸:幸亏观音菩萨网开一面,没有置他于死地,而是将他变成马,赋予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使命,总算让小白龙的忠心没有泯灭。可爱的白龙马,与师徒四人共同面对艰难,任劳任怨。它不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英雄,却总是驮得最重的走得最累的无名奉献者。他总是默默地,不张扬不争功也不抱怨。当困难难以逾越时,它却能挺身而出。孙悟空赌气离开时,他善意地劝说八戒找回师兄;唐僧身陷囹圄时,他化作舞剑的女子大显身手,勇敢机智地与敌人周旋、较量。无言的白龙马,你是唐僧师徒的好助手,你是西行途中的善良使者。忠诚在你身上尽展无余。

我喜欢“盛装舞步”中典雅高贵的马。“盛装舞步”已经被列为了奥运会正式比赛 项目,可见,人类在最隆重最神圣的奥运会上也需要一种最可爱的动物朋友与我们共同分享。于是,选中了马。骑着马表演的是绅士,高贵的气质与高贵的衣着、高贵的动作造就了极至的风度。那同台演出的马呢,也盛装登场,显得光鲜亮丽、华贵无比。高难的动作、曼妙的舞步、无言的默契,让人心中生出无数的赞叹:这两位选手可真是一对“黄金搭档”啊!在那一刻,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感官的享受,还是心灵的震撼,源于人与动物的和谐之极。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再可以随处见到马了,但是,新世纪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携龙马精神,成为奔跑在阳光下的千里马呢?

点评: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马深深的情感。从体裁看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精心选择了三种关于“马”的场面描写,突出了“马”的任劳任怨、知恩图报、典雅高贵等品质和精神。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把每个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但风格迥异:写它的任劳任怨时,笔风朴实无华,与马的精神交相辉映;写知恩图报时则情真意切;而写到“盛装舞步”时则将奔放热情的风格和内容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看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的还看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污涩(sè) 逞(chěng)能 悲怆(chuàng) 剽(piāo)悍

B.怅(chàng)然 肌腱(jiàn) 劝诱(yòu) 遒(qiú)劲

C.红绫(líng) 甜腻(nì) 沟壑(hè) 妒忌(jì)

D.蜷(quǎn)伏 娴(xián)熟 不羁(jī) 相觑(qù)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驯良 抽搐 恍惚 妄下断语 B.窥伺 庇荫 苍穹 进退维谷

C.疮痍 犷野 怂恿 略胜一筹 D.观瞻 畸形 悲楚 眼花潦乱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B.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C.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

D.高翔的男中音和刘丹的手风琴伴奏相得益彰,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B.斑羚不但有肌腱发达的四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而且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五米远。

C.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D.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猫》的作者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

B.《斑羚飞渡》写了斑羚们由于种群数量过多而面临生死抉择时的举动。

C.《马》的作者布封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他的作品还有《昆虫记》。

D.《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长篇笔记体小说。

6.综合性学习活动。(9分,每小题3分)

为了更好地认识狼,了解狼,你所在的班级为此举行了一个以“走近狼”为主题的班会。下面我们来共同参与。

(1)假如你是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个开场白。

(2)班上要建立一个“与狼共舞”的网站,目的是希望每个喜欢狼的人都能了解狼。这个网站上目前已经设立了以下三个栏目及栏目宗旨:

栏 目 栏目宗旨

王者的魅力 收集狼的图片及生活习性

历史的背影 介绍狼的历史发展

远方的哭泣 有关狼的生态保护以及措施交流

但大家均认为栏目太少,内容不丰富。你认为可以再增添哪些栏目?

(3)狼在中国有悠久的生活历史,我们汉语也与狼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狼的成语,如“狼吞虎咽”“如狼似虎”等,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成语,并说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顾野有麦场 顾:顾及,顾虑

B.止有剩骨 止:通“只”

C.屠自后断其股 股:大腿

D.一狼洞其中 洞:动词,打洞

8.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无丝竹之乱耳。

D.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9.对“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B.路上有两只狼,紧紧在后面跟着。

C.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

D.路上遇到两只狼,跟随着走了很远。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狼》一文节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B.《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C.《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记述的故事。

D.清朝的蒲松龄,号柳泉居士,唐朝的李白,号青莲居士,唐朝的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1.阅读文段,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用5个小标题归纳出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2分)

12.“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良心的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3分)

13.下面语句中的“似乎”“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4分)

(1)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1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15.从作者对自家猫的判断错误一事中,你有什么感想?(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蜘蛛的智慧

[英]奥利弗•哥尔斯密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汁液,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准备好了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整张网最牢固的第一根线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对于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来加固它,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想这个昆虫在新居生活,一定欢乐无比。它在周围往返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汁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假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与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只是耐心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刻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惊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它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洞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它立刻主动上前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蛛网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张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张又一张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张又一张。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后,果然不能再织网了。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根据奥利弗•哥尔斯密同名作品改编)

16.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17.文中用了“织网艺术家”“俘虏”和“侵犯”“欢乐无比”等词语来写蜘蛛和它的对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8.蜘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2分)

19.从蜘蛛的智慧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4分)

三、写作(40分)

20.根据要求作文。

请用“马,人类无言的朋友”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表现人和马之间的关系,表达你对马的看法等,文体不限,篇幅不得少于600字。#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