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运动>武术>太极拳>太极拳治病机理(汇编5篇)

太极拳治病机理(汇编5篇)

时间:

太极拳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健身的优秀拳种之一,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推广运动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治病机理是什么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治病机理。欢迎阅读!

机理2、练太极拳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口中津液增加,唾液中含多种免疫细胞,能增强人的免疫力。

经过科研检测发现,练太极拳组的人与不练太极拳的对照组的人相比,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增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人通过练太极拳能减少感冒、减少感染、减少老年疾病发生是有科学根据的。

机理3、练太极拳能活血化瘀改善人体血液循环

经过科学实验观察练功者的甲皱微循环有所改善。太极拳态比练功前人的甲皱微血管管袢增加而且管袢开放的数量增加,这表明练太极拳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能预防多种疾病,例如冠心病、脑血栓等,通过练太极拳能减少体内淤血,调理到最理想状态。

机理4、练太极拳能通经络排病气

不少练太极拳者都有过气冲病灶的反应,例如有头痛的患者,练功中气通经络时会感到病处有胀、跳等感觉,等经络通时有人会明显感到一股暖流沿经络走向通过,从此头痛症消失了。

长期练功的没有疾病的人在用仪器(经络探测仪)测试时比不练太极拳者或有病的人经络要畅通的部分多,这说明练功可以使经络更畅通。

有病的人经络不畅通的部分多,通过练功可以逐步使经络一部分一部分地通开,这样人的病就会痊愈。

在人体经络逐渐畅通的同时也会放出一些病气,如从病位或与病位有关的经络循行部位会放出冷气、热气、麻气等。患者在放出病气的过程中,病情不断好转。

例如胃寒者胃脘冷痛,在做太极拳过程中或接受他人发功时有可能会从胃脘处放出冷气或从下肢放出冷气,过一段时间胃脘处暖了,胃也不痛了。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帮助人排病气。

例如发烧的人、有炎症的人、糖尿病消渴阶段的患者、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大都会放热气。而肝气横逆的人、部分癌症患者会放麻气等。通过练太极拳或他人放发外气都可以使人经络畅通,将体内病气排出,从而使内脏趋于阴阳平衡。

这就是太极拳治病的过程。由于太极拳能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可以使人体各部分趋于正常化。中老年人正是人体的生理状态走向不正常的阶段;或是脏器开始老化,或已经发生病变。

因此中老年人为了防止脏器老化、预防各种疾病发生,为了在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条件下治好病,中老年人需要练太极拳。

不少老人通过练太极拳,不戴老花镜也能看书报了,还有不少老人通过练太极拳白发变黑,高血压的血压正常了,心绞痛的不犯病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正常了。

机理1、练太极拳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人到中年脏器则开始衰老,人到老年脏器老化或发生病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受阻。例如胆固醇高、血脂高、血液粘稠高度、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动脉硬化、血循环不畅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中气滞血瘀的范围。

练太极拳可以降低人的血液粘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可以增强人体内脏的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有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练太极拳都能减少药物,太极拳打通经络,调节血压和血脂。

太极拳健身要领

一、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

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太极拳则别具待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有没有见过脖缠钢筋、头顶碎砖等等呢?这是一种运用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哦,把内气运到头顶上去,头就能把砖头碰碎了;然后就是运到脖颈上,就能把钢筋绕起来了呢,这也是一种很高深的太极拳要领。

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像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我们可以通过缠绕运动的方法,旋腰转脊,然后遍布在全身;打任、督两脉,接着上行为是旋腕转膀,下行为是旋踝转膝,能够达到四稍,复归于丹田之中,动作会呈弧形,使得圆活连贯,就算一招一势,也能够承上启下了,基本上是一气呵成,能偶让气血循环。

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

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

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看了“太极拳治病机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