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中国神族的含义推荐17篇

中国神族的含义推荐17篇

时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有手机银行的,通过手机银行就可以查看卡上余额,实现转账,汇款和其他关于贷款的操作,那么是如何使用的呢?小编来教教大家,一起来学学吧!

篇1:中国梦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含义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篇2: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那么你知道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3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必吃的传统食物

糍粑

糍粑是圆的凝聚,它始终与圆相伴。蒸糯米的蒸笼,打糍粑的碓窝,放糍粑的簸箕,做馅的黄豆、花生、芝麻等等无不与圆同在,在四川民间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捣制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黄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别具一番风味。

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烤肉

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烤肉,在内地现在许多商场中秋前夕也搞起了烤肉特卖会,所以很多人光顾。在不知不觉中,中秋节吃烤肉也变成了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菜肴。

吃南瓜

在江南地区非常盛行中秋节吃老南瓜,不仅是因为中秋正值南瓜丰收之时,而且还有一个关于“八月半吃南瓜”的故事。传说,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南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所以在八月十五的那天吃南瓜,也寓意健康成长、延年益寿。

吃菱角

中秋节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有很多饮食习俗,而吃菱角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饮食习俗。在江浙一带,每到中秋节,街上到处都是卖菱角和买菱角的人。菱角长成于七月,但中秋期间,正是菱角最为饱满成熟之时。菱角甘甜,清脆,既可生吃,也可以熟食。而且中秋吃菱角有“聪明伶俐”的寓意,所以很多大人都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孩子买菱角吃。

大闸蟹

中秋正是“蟹膏肥,稻花香”的季节。一轮满月,一壶清酒,几个老友,一盘大闸蟹,个中滋味让神往。回到世俗的生活:不过今年的大闸蟹一定够贵,不妨吃点别的。

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物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 “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篇3:中国名字的由来和含义是什么

中国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中国”这个词语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候统一,有时分裂,中国这个词语在不同的时代,含义有所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的是全国,分裂时多指的是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次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尖利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到了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陆地上边界为2万多千米。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

篇4: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有哪些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天会吃月饼,赏月,团圆等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的风俗

1、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吃月饼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5、观潮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7、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中秋节的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寄情明月,这又是情感释放方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当然,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在中国,明月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怀想,在游子的心中,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儿女,是爱人,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

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有哪些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篇5:中国银联怎么理解,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中国银联的意思,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在上海。

银联卡的功能:

1、银联卡的功能一般都是全球通用的,持卡人可在境内任一银行卡受理点,及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ATM及银联特约商户实现轻松取款、刷卡消费。

2、持银联标准卡,境外走银联网络刷卡消费或ATM取款,外币刷卡人民币扣账,无需购汇还款,无需支付1~2%不等的货币转换费,ATM取款手续费相对较低,还有机会享受银联优惠活动,便捷且实惠。

3、银联卡一般通常是24小时的优质服务,中国银联的境内客服电话为95516,境外多个国家也开通了免费服务热线。

4、持银联标准卡消费,一般游客可享受衣、食、住、行等众多优惠折扣,可以时刻体验贵宾礼遇。

篇6:中国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中国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名字的由来: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 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古时的“中国”与史书记载的“华夏”、“中土”、“中原”、“中夏”、“九州”、“神州”、“中华”一词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中国人民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共同称谓。

从秦以后,“中国”名称的含义则指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疆域的全部领土。

篇7:古代中国为何叫华夏?华夏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我国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断绝,一直传承至今的古文明,华夏子孙有足够的理由为我们的文明而感到骄傲。尤其是在近代史上中,尽管中国收到了各类文化的侵略,西方文化的侵略,但是华夏文明却依然在顽强切执著的传承着。纵然岁月更迭,华夏儿女至今都是一身铮铮铁骨,当中国人在传承华夏文化,荣做华夏子孙之时,人们是否发出过这样的疑惑?这个由56个兄弟民族所组成的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祖先究竟是谁?

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提法自然是华夏子孙,这一称呼也已经被国人所接受。那么,中国人为何会被称之为华夏子孙呢,难道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华朝吗?

如果将“华”与“夏”分开来看,想必很多人都会回答,“夏”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书中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夏朝;但是关于“华”却难以说出它的起源,毕竟在夏朝之前,中国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华朝”存在。

那么,“华夏子孙”中的“华”,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夏”真的是指夏朝吗?笔者认为,要从华与夏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入手,才能够得出较为正确的答案。

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华”字,从上图“华”字的甲骨文写法能够看出,这个字其实是由花的叶子、花瓣、花蕊所组成的一个象形字。外《尔雅》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木谓之华,草为之荣”,这里就是指草与木开花时的叫法有所不同;所以专家就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华”其实就是“花”。

接下来再说一说甲骨文中“夏”字,字的上半部分表示人的头部,两侧表示人的两只手,下半部分表示人的腿,所以甲骨文中的“夏”字,合起来看很像一个露出手和脚的人,所以“夏”字其实是人的象征。

不仅如此,据专家研究,古代的“胥”、“夏”等其形、义、声都是相通的,由此可以判断,“夏”就是“胥”。综上所述,华夏其实就是指“华胥”。

而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祖先,其名为“华胥”。根据现存的文献与碑石,今天的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就是母系氏族华胥所生活过的地方。因为以华胥镇为中心,曾发现过蓝田猿人化石、半坡遗址等二十几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当地至今流传着以华胥、女娲、伏羲的命名的地名,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祖先华胥确有其人。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祖先崇拜之风,在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时代,以自己的祖先取族名,确实是天经地义之事。

中国人作为华胥的后代们,以“华、夏”、“中华”作为自己的族名,甚至国名,一直是顺理成章之事。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都可以通称为“华夏子孙”。

这个称呼让华夏民族的世世代代,牢记自己的祖先是华胥,牢记华夏文明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我们应该以自己为“华夏子孙”而骄傲,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个称呼背后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篇8: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形成过程和基本特点

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通过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国;英俄侵吞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成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国人为海关总税务司,使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里;另外,赫德曾向总理衙门递交一篇《局外旁观论》,还推荐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这一时期,由于洋务派多方依赖洋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为外国扩大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大加剧,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洋货输入并未打开局面,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自然经济在外国商品冲击的大潮下终于败下阵来,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加速商品化。同时,由于失去海关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不仅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而且为列强通过铁路向中国境内渗透,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首先,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妄图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其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然,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对华投资的增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消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后,从根本上不断瓦解着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历史的进步。

(5)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答应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通过清政府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军事监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额赔款和此后列强对中国的大量投资,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在此之后,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沉沦。辛亥革命后,俄国在北方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在西部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并诱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各自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造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关头,中国有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严重可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他们和中国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的卖国政府。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⑦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大约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大约占90%左右。

篇9: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的含义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本标志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统一标志,将制成胸章、纪念章(徽章)、旗帜及其他宣传品,供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和宣传之用。本标志版权归共青团中央所有。

标志应用:20多年来,“心手标”广泛应用于大型赛会、扶贫支教、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志愿服务场景,成为最受志愿者欢迎、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和标志性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符号,生动诠释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篇10: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徽标有什么样的含义,你知道吗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标志在杭州揭晓,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中国艺术节徽标,那么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徽标的含义有哪些呢?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徽标以“绽放的荷花”为基本造型,由黄入绿的“7”字型花瓣环绕着中心的中国艺术节节徽。它的含义是:荷花为“花中君子”,含蓄沉静,风姿绰约,凝聚着文学、艺术、爱情等丰富的意蕴,具有东方文明的审美意趣和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由黄入绿的色彩变化,体现着本届艺术节生机勃发的艺术创造力和东道主浙江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中心图案为中国艺术节节徽,呈圆形,由古石鼓文“艺”字的变形环以“中国艺术节”中、英文字样组成,是文化部于1986年确定的艺术节永久性节徽。节徽图案象征手捧花束的人,又象征展翅欲飞的鸟,寓意中国的艺术向新的高度腾飞。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徽标的含义是预示着中国艺术要向新的高度腾飞,也展示出了浙江的文化特色。

篇11:中国文化遗产日图标的内容及寓意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图标的含义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图标采用金沙“四鸟绕日”,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区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日图标表达了我国人民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我国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篇12: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

中秋大部分人都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节有哪些活动安排

①赏月吃月饼:这是最常见的活动了,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或在阳台或在庭院内,看着天边的明月,一边吃月饼,一边话家常,也是一件十分温馨的事情。

②吃螃蟹:这期间正值大闸蟹上市,味道十分鲜美,很多人都会准备一大盆,作为节日必备美食,不过不宜吃得太多,要适量。因为属于比较寒的食物,怕对肠胃造成很重的负担。

③拜月神:通常在黄昏时分,在桌上摆好供品,例如西瓜、葡萄和月饼等,俗话有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是由家中的妇女带着大家朝月亮的方向祭拜,祈祷一家都能团聚、康乐和幸福。

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4月十五祭月传说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制度化祭祀。对此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于周朝。

中秋时节的月亮变化规律

中秋节就是在满月的时候:月球转到地球的另一面,这时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对着地球,此时我们看到的是满月,或称之为“望”。

下弦月:满月以后,月球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迟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农历二十三,满月亏去了一半,这时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现于东半天空中,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时候,月球又将旋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在日出之前不久,残月才又由东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开始新的循环。

篇13:中国的石狮子为什么都是卷毛的?其中有什么含义?

说起石狮子,相信大家绝对不会陌生了,像是那种有着古代建筑的地方,或是某某企业大楼的门口,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石狮子从古至今一直被当做镇宅兽,多半都是设置在大门的两侧。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中国的石狮子雕像全是卷毛的。那么这其中有着什么寓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众所周知,狮子的原产地在非洲,在中国领土的疆域内是没有狮子这个品种的,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狮子还要从汉代说起。

汉代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凿空西域,让汉代和西域诸国开始有了交流,正是在这个时候,汉代开始接触到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动物,其中就有狮子。《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记载:“乌弋地暑莽平……而有桃拔、狮子、犀牛。”

其中这个乌弋山离,就是现今伊朗东部的一个国家,西边最远靠近波斯湾,紧邻狮子的老家非洲。而汉代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见到狮子。

那么作为一种食肉的猛兽,狮子是如何由吃人猛兽转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瑞兽的呢?

这还要和佛教一起说起。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而唯一的亚洲狮就生活在印度地区,在佛教教义中以狮子为灵兽,狮子经常作为菩萨的坐骑出现。大家如果现在去看佛教石窟,会发现很多佛教石窟中大多刻有金刚、力士与狮子护法。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也从原来的猛兽成为了辟邪看宅的瑞兽。

但是作为老百姓来说,狮子始终是一种稀有动物,尤其是在制作石狮子的过程中,石匠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石狮子,他们只能根据典籍记载来雕刻。所以大家会看到汉代的石狮子肋生双翼,显得十分威武。随着后期的一步步变化,到了明清时期,石狮子逐渐成为了现在大家见到的这样,大多都像是被理发师烫了发,毛发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羊毛卷。

这些羊毛卷其实也是吉祥如意的代表。最初工匠们只是想着在狮子背部加上一些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祥云符号,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特有的发卷反而成了中国石狮子的象征。

这些发卷还有另外一种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不是人人家门口都能摆石狮子的,不同的等级摆放的石狮子也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区分这种不同呢?主要就要依靠石狮子背后的发卷了。

地位最高的官员家门口石狮子上可以拥有13个发卷,而随着品级的降低,石狮子身上的发卷也随之降低,一直到了七品芝麻官为止,七品就已经不允许在家门口摆放石狮子了。

那么哪里的石狮子卷发最多呢?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故宫。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故宫中的石狮子头上最多有45个卷。

故宫中的石狮子不仅头上发卷最多,数量和种类也是最多的,其中故宫中最有名的就是太和门广场上的两只大铜狮。这两只乾隆时期铸造的铜狮蹲踞在宫殿大门的两旁,有震慑邪恶,威震八方的之意。

除了这种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故宫中还有很多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在断虹桥上,一共有34只造型各异的小狮子,这些狮子就没有了镇宅的霸气。

而如今,无论是威风凛凛为大家镇守家门的霸气石狮子,还是憨态可掬可爱的小石狮子,这些平日只能在故宫中见到的象征着祥瑞之气的瑞兽,都随着肯德基与故宫的跨界合作,走进了大家的身边,在肯德基与大家“面对面”。

据悉,肯德基以故宫中45个卷的石狮子为原型,一笔一线,充满匠心地设计出了独特的狮子造型,让在故宫伫立千年的石狮子重新散发了活力,跳跃进了肯德基门店的每个角落。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五个瑞兽一一与大家见面。

而且,这次随着肯德基走出故宫的瑞兽,可不仅仅只有狮子,还有麒麟、神龟、白鹿、瑞象和獬豸。

篇14:中国人送毛巾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中国人送毛巾的含义如下:

1、结婚的时候,新人都会给宾客们一些伴手礼作为回礼的,由于回礼人数较多,所以不会选择太贵重的物品,以免造成新人的负担。所以都会挑选一些日用品,比如毛巾、床上四件套等等。毛巾则是一团和气的寓意。

2、送异性毛巾:一般普通朋友之间是不会送这种贴身使用的东西。如果是送给同龄异性的话,就代表想让对方每天使用,希望每天用到的时候,都会想起你,也代表了对对方的持久关怀,更进一层次的意思,也是代表了对对方的欣赏、喜欢的意思。

3、情侣互送毛巾:相信每一对情侣都有很多情侣套装,比如衣服,鞋子,杯子,牙刷还有毛巾。毛巾在爱人的眼中,是对对方的爱的表现,代表长久的陪伴。

毛巾使用注意事项:

每3个月至少换一次:毛巾是纤维织物,属于有机物,其使用期限一般为3个月。如果毛巾出现霉点或变干变硬,应立即更换。

每周消毒一次:微波炉消毒,细菌消灭率达98%以上。将清洗后的毛巾放入微波炉专用保鲜盒,微波3~5分钟即可。

篇15:中国结的寓意 中国结有什么含义

不同结式的中国结有不同的寓意:1、“盘长结”寓意着相爱的两人相随相依,永不分离。2、“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3、“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4、“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5、“蝴”与“福”谐音,“蝴蝶结”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中国结的寓意

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精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中国结代表着团结幸福平安,特别是在民间,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众的喜爱。

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这些,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与中国结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篇16:中国梦的含义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也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习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其正式提出时间是2012年11月29日。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篇17: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

时代变迁,对于中秋的崇敬是不变的,在中秋时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更多地被赋予了思念亲人的色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秋有什么寓意

首先是庆祝团圆,无论古今,人们只要能够回到家中,就能不远千里赶回来,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对于发扬敬老尊老的传统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是时间方面,由于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大家便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拜月、赏月、团聚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一,至今还未曾有确切的定论。不过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道:“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还有种说法为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例如《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拜月了。到了唐代初期,这个节日才被固定下来,后来才有了各种习俗流传至今。

为什么八月十五又叫中秋节

农历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为秋季,按排行依次为孟秋、仲秋、季秋。即七月为秋天的第一个月,为孟秋;八月为秋天的第二个月,为仲秋;九月为秋天的第三个月,为季秋。

秋天为金,金克木,所以秋天为果实收获的季节,正所谓“春华秋实”。对于“秋实”这样一个季节,得需要一个重要的节日来映衬,这样才能体现金秋的重要性嘛。

八月十五这天正好在三秋的一半,为名副其实的“中秋”之日,中秋之日应该是金气最平和的时候,是个不错的日子,与秋季的节日氛围挺相符,这便是“中秋节”。上边提到了,因为八月又叫作“仲秋”,即秋天的第二个月,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作“仲秋节”。

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中秋节”适逢秋月的节日,注重“阴”的宁静、安康、祥和,所以八月十五的夜晚是最合适的选择。八月十五的夜晚正值月亮满圆的时候,由于有团圆、圆满的寓意,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真正的含义

我们要从它的名称来理解其意思,虽然人们印象中是属于节庆,不过严格来讲是根据季节命名的。因为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而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所以在深秋时节,游子登高远眺思念家乡,而在家的人们欢聚一堂共赏明月,其乐融融,形成了独特的过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