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黄芪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汇集4篇)

黄芪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汇集4篇)

时间:
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主要药物疗效为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下面就由趣读文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黄芪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篇1:黄芪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在中医五行理论中,春季对应的是肝脏,因此,调养肝气对于春季的养生至关重要。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黄芪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黄芪的副作用

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现“上火”症状,如面红、心烦、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转病势。临床上,一般人经常单独使用黄芪进补或一次性大量进补,那是没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险行为。使用黄芪进补,一般要由少逐渐增加,边服边观察有无上火的表现或身上原有疾病有无加重或是否出现闷、痛的感觉,一旦有则应停用或配药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气喘等症状减轻,精神和体力改善而又无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办法则是先用党参,有效而无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黄芪,使用黄芪时采用逐步加量的办法,以身体能耐受而无副作用为度。最安全的办法是配方使用。

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的作用

1增强免疫功能

2.对干扰素的作用

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促进机体代谢

5.改善心功能 6.降压作用

7.保肝作用

8.调节血糖

9.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激素样作用

黄芪的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篇2:白薯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

白薯(甘薯) 俗称地瓜。有红白两种,味美且甘,营养丰富,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白薯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白薯的介绍

白薯(甘薯) 俗称地瓜。有红白两种,味美且甘,营养丰富,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本品可作食粮,所含营养能增加身体抵抗力,增强血管壁弹力和骨骼牙齿健康,又含大量碳水化合物、钙和胡萝卜素,后两者则为一般米、面所不及,是一种产量高营养好的杂粮,本品的医疗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因含纤维素较多,在肠内吸收大量水份,有通便作用,能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白薯的功效和作用:

白薯中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结合,有助于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白薯能够提供大量的胶原和粘多糖物质,所以能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其次它包含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超过胡萝卜和某些水果。

白薯中的淀粉和纤维素,在肠内能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起到了吃粗粮的功效,减少肠癌的发生。

白薯属碱性食物,能中和酸性食物产生的过多的酸性物质,防止血液、体液酸化。

白薯还能减少皮下脂肪,避免肥胖和预防胶原病的发生。

白薯能够提供大量的胶原和粘多糖物质,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过去有人认为地瓜吃了很甜,会容易发胖而不敢吃。恰恰相反,现代营养研究表明,白薯具有减肥功效,是健美轻身的良好食品。白薯属于低热量食品高容积食品,350~400克番薯产生的热量仅相当于100克大米产生的热量,白薯含水量远高于大米的含水量,因此具有减肥功效。当然,它毕竟产生一定的热量,不加控制的大吃也会导致肥胖。因此,食用时要将它代替部分主食,这样就可以发挥减肥的功效了。

白薯的食疗价值

冬季采取,洗净,除去须根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性能]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宽肠通便,生津止渴(生用)。

[参考]含糖类、维生素C、胡萝卜素(红皮黄心薯所含较多)等成分。

[用途]用于脾虚气弱,大便秘结;肺胃有热,口渴咽干。

[用法]生、熟皆宜,吃法很多。

[注意]本品生、熟性能有别,已如前述。诸薯中,白心者味稍淡,但质脆多汁,生食较好。黄或红心者味较甜,但质紧实,汁略少,以熟食为好。

“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本草纲目拾遗》)胃酸多者亦不宜多食,多食令人反酸。素体脾胃虚寒者,不宜生食。

篇3:粉葛的功效作用及食疗价值

粉葛是一种营养价值以及功效都有大的可以食用的食物,粉葛清热解毒的效果是非常的好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粉葛的功效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粉葛的形态特征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

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粉葛与原变种区别在于顶生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的斜卵形,长和宽10-13厘米,先端急尖或具长小尖头,基部截平或急尖,全缘或具2-3裂片,两面均被黄色粗伏毛;花冠长16-18毫米;旗瓣近圆形。花期9月,果期11月。

粉葛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材粉葛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通常在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杂质后,洗净,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即可。其性凉,味甘、辛,具有解肌生津、透疹、退热、升阳止泻等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泄泻、高血压等症。

葛根出自《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被面日干之。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用之,不及此间尔。《唐本草》:葛虽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已上者名葛DUAN,颈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滇南本草》:葛根,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苦葛根为同属植物云南葛根 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分布云南、西藏等地)的块根,味苦而不甘,有毒,一般供制农药用。 《滇南本草》所说的苦葛,殆即此种。

粉葛的食疗价值

桂花葛粉羹:桂花糖5克,葛根50克。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人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此羹甘甜润口,气味芬芳。此羹具有迟热生津,解肌发表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口渴、心烦、口舌溃疡等病症。

葛根粉粥:葛粉200克,粟米300克。用清水浸粟米一晚,第二天溅葛根粉粥出,与葛粉同拌均匀,按常法煮粥,粥成后酌加调味品。此粥软滑适口,清香沁脾,具有营养机体,时举阳气的功效,适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症。高血压,糖尿病,腹泻,痢疾患者宜常食之。

葛粉饭:葛粉200克,梁粟米饭500克。先用滚开水将饭淋湿,加人葛粉拌匀,放入豆鼓汁水适量,在旺火上煮熟。适当拌以调味品即可食。此饭具有清心醒脾,促进智力的作用。适用于狂症,心神恍惚,言语失常,记忆衰退等病症。

葛粉:猪胰汤葛粉50克,猪胰半具。将猪胰洗净切薄片,煎水,待猪胰熟后,加人葛粉调匀,酌加五味调料,即可食用。此汤鲜香适口,具有生津止渴,降糖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消渴,多尿等病症。

篇4:乌梢蛇的功效与作用_乌梢蛇的食疗价值

乌梢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蛇,分布范围很广,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下乌梢蛇的功效和作用及食疗价值,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乌梢蛇的药用价值

乌梢蛇干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顽固性疾病的首选天然药材;乌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骚湿疹、疥癣热毒、须眉脱落”等症。乌梢蛇胆有祛风、清热、化痰、明目等功效,可治大风疬疾、木舌胀塞等,我蛇园曾用干胆治好树例慢性胃炎患者。用乌梢蛇泡制的乌蛇酒、乌蛇胆酒,以其柔和的保健、药用双重功效,日渐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用蛇胆配着“蛇胆川贝液”服用,对重复性感冒和小儿久咳不止有奇特药效,隆冬季节服用蛇胆还可预防感冒和滋阴祛火呢。总之,乌梢蛇全身是宝。

【性状鉴别】 蛇体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不陷而有光泽; 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乌梢蛇的作用

1.抗炎作用

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均能抑制琼脂性关节肿胀和二甲苯性炎症。

2.镇静、镇痛作用

乌梢蛇制剂有镇静作用,其醇提取液可抑制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及电惊厥。乌梢蛇不同剂型不同剂量对不同程度的热刺激及化学性疼痛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3.抗五步蛇毒作用

腹腔或静脉注射五步蛇毒的小鼠给乌梢蛇血清后,可使凝血时间转为正常,乌梢蛇血清可对抗五步蛇毒。

4.毒性

小鼠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急性中毒症状呈僵住、姿势固定,喜静止,喜群聚,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数小时后呼吸抑制,发绀、死亡。其水煎液LD50为166.2g/kg,醇提液LD50为20.41g/kg。

乌梢蛇的功效

1.《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生疮,眉须脱落,瘑痒疥等。"

2.《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

3.《本草元命苞》:"医疠风病眉毛脱落,治风瘫行步艰辛。"

4.《纲目》:"功与白花蛇(即蕲蛇)同而性善无毒。"

5.《本草备要》:"去风湿。"

6.《医林纂要?药性》:"滋阴明目。"

7.《本草求原》:"入血散风。"

乌梢蛇的食疗价值

1,乌蛇酒:乌梢蛇适量,白酒适量,以能淹过蛇体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

据《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麻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器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乌蛇制成蛇酒服,防治麻风病,取其祛风湿,通经络,解毒;酒还可起到行血脉、行药势的作用。本方也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

2,三蛇酒:乌梢蛇、眼镜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适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

眼镜蛇、蝮蛇均为有毒蛇,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于风湿痹痛或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乌蛇汤:乌梢蛇1条,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乌梢蛇有祛风除湿和解毒作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脓疮也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汤羹,尤宜于食用。

4,定命散:乌梢蛇、白花蛇各60g,蜈蚣2条。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g,温酒调服。

源于《圣济总录》。白花蛇和蜈蚣均有较强的祛风定惊、攻毒的作用,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可协同奏效。温酒调服,可增强辛散祛风的力量。用于破伤风,风毒内浸,项强直,身体强直。 点击下页查看>>>乌梢蛇的药用价值

#p#副标题#e#

乌梢蛇的种类和分布

乌梢蛇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区)、广东、广西(上林县、灵山县地区居多),国外未见报道。

乌梢蛇在我国已知有三种,分别是乌梢蛇、黑网乌梢蛇、黑线乌梢蛇。在民间的俗名一次为黄乌梢、青乌梢、黑乌梢。这三种乌梢蛇若以入药党首选黑线乌梢蛇,此蛇是传统中药乌蛇干的原种蛇类;若以食用为主,乌梢蛇在市场上卖价最高,行内称之为“黄金条”;其次是黑网乌梢蛇;黑线乌梢蛇排在最后,因其骨质较僵硬,不便装袋运输,远途装运活蛇至目的地的死亡率较高;再者此蛇既不耐寒也不抗热,是蛇类中的“娇娇蛇”,异地引种时要格外注意。

乌梢蛇的种群量,分布的省(区)也较多,在上面介绍的省(区)均有分布;黑网乌梢蛇仅在云南省有分布;黑线乌梢蛇则分布于我国的西南部,如贵州、云南等省的贮量最多。同一产地的乌梢蛇,有时体色差异也较大,这主要与栖息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