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乞巧节指的是什么它在农历的几月几日(热门5篇)

乞巧节指的是什么它在农历的几月几日(热门5篇)

时间:
提起元宵节,想必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并不陌生,正月十五闹元宵,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乞巧节指的是什么它在农历的几月几日吗?下面,趣读文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篇1:农历基础知识常用术语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那么你对农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农历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农历优缺点

农历的缺点:

一、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不方便统计天数;

二、历年长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种,并且不利于统计年长;

三、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方便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四、置闰不透明,闰月不确定;

五、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国建国后已经被剔除了,随着科学的普及信之的人越来越少;至于民间某些祭祀活动等已经是民俗了。而不是迷信了。

农历的优点:

一、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二、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三、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四、阴阳合历,最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五、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类似沈括的《十二气历》,比它更准确)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

六、由于它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它历法都要与之进行对照,并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关阅读:阴阳历法

农历即夏历。农业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学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个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看过“农历基础知识“

农历的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月];

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月]、鲁历同殷历;

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

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子月为2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篇2:五月份有梨吗?农历5月的梨能吃吗?

梨子属于秋季成熟的一种水果,梨子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一类水果,因此,各个季节都可以吃到梨子。那么,五月份有梨吗?农历5月的梨能吃吗?

五月份有梨吗

5月时令水果有芒果、草莓、荔枝、樱桃、桑葚和香瓜。这些都是比较适合这个月份吃的水果,营养价值高。梨子五月份也有,但是这个时候的梨子不是应季的水果,而且经过储存后拿出来卖的,可以吃,但是不建议多吃。

梨什么时候成熟

梨子一般是在每年的夏末初秋之际成熟,但是由于地带不同,成熟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的。吃梨的保健功效是很大的,新鲜的梨子水分充足,对于生津止渴大有益处。不管是上火、口感舌燥还是消化不好,吃梨都可以有所缓解。

各个季节上市的水果

一月——柿子、猕猴桃。如果猕猴桃太硬,把猕猴桃装入塑料袋内,再把切开的梨或苹果同袋混装,然后将袋口密封3~5天,催熟后食用。柿子有去疲劳的作用。

二月——甘蔗。冬天吃甘蔗,最好将其切成20厘米—30厘米的小段,放入锅里煮十来分钟后捞起趁热削皮吃,比生吃更甜。

三月——菠萝。切片泡入淡盐水中,放冰柜里冰后食用,会更香甜好吃。

四月——芒果、山竹。山竹挑选的时候,注意看蒂是绿色的,捏起来外壳比较软的才是新鲜的。打开以后,里面的肉质是纯白色。如果外壳硬得像石头一样,多半是不能吃了。

五月——草莓、荔枝。5月份上市的荔枝,多是三月红等早熟品种,味道稍带酸味,属中低档品种,6月中旬是荔枝的最好时节,糯米糍、妃子笑、桂味等味甜香浓的优良品种开始上市。

六月——樱桃。6月中旬至6月30日正常采摘时间。购买时选择果实饱满结实、带有绿梗的樱桃。在3~5度下可以存放5天,常温下最多两天。

七月——桃子、李子。桃子饱人,李子伤人,所以桃子当饭吃都没关系,但李子可要限量吃。

八月——西瓜。夏天出汗多,丢失营养也多,适当吃些西瓜,不仅能补足丢失的水分,更能增加营养。西但瓜性凉,感冒者不宜多吃西瓜。

九月——葡萄。早上市的葡萄除了早熟品种外,一般都是催熟的,略带酸涩味,且含激素量大,对身体不好,建议吃正常上市的葡萄。

十月——梨子。生津止渴,这时的天气容易感冒,嗓子不好,最长喝的就是煮白梨。

十一月——苹果。十一月大部分苹果都上市,有些苹果适合新鲜吃,有些存放到冬天味道比较好。

十二月——桔子。最有名的当然是卢柑了,想吃卢柑最好去经常买水果的店,要不然很容易被小摊贩欺骗的。

篇3:小满是农历什么时候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会意味着庄稼谷物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而且在这个时候雨水也会变得充盈。那么今年小满是农历什么时候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满节气物候

"小满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苦菜秀:《埤雅》以荼为苦菜。 《毛诗》曰:"谁谓荼苦?"是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尔雅》曰:"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此苦菜宜言英也。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蔡邕《月令》以谓苦荬菜。

靡草死:郑康成、鲍景翔皆云:靡草,葶苈之属。《礼记》注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2016小满是农历时间:农历 2016年四月十四,丙申年【猴年】,【癸巳月壬寅日】。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小满节气降雨逐渐多且雨量也增大。

小满节气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满

外文名称:GrainFull

代表寓意: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未成熟

季 节:夏季

气候特点:降雨多、雨量大

特点: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时间:每年5月20日到22日

太阳位置:太阳在黄经60°—75°

前一节气:立夏

后一节气:芒种

风俗食物:苦菜

农事活动:防治虫害、预防暴雨

养 生:避免过量进食生冷食物

三 候: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属 性:二十四节气之第八节气

看过“小满是农历什么时候”

篇4: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什么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也都知道的这个二十四节气也还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也非常的准确,非常的贴近生活,很多人也都非常关注。最近也有很多人问了,这个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的最后的节气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1、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什么

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寒!重要事情说三遍是:大寒!大寒!大寒!

解析:

二十四节气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大寒节气的含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就为大寒,寒的意思是寒冷到了极点,天气非常冷,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寒冷到极点之后便是春天将至。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尾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季,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这时候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3、大寒节气的风俗

3.1、吃糯米: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风俗,糯米是热量非常高的食物,有极佳的御寒功效。

3.2、除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

3.3、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

3.4、喝鸡汤: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

3.5、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

篇5:清明节是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算是耳熟能详对于清明节的描述性诗句吧。那么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呢?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

2017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2017年的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的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饮食习俗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纳西族以及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