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英国有很多殖民地4篇

英国有很多殖民地4篇

时间:
前段时间的英国脱离欧盟,首相卡梅伦发表演说,宣布辞职闹得沸沸扬扬,那么英国人的餐桌礼仪是怎样的?下面是趣读文为大家准备的英国有很多殖民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1:都是英国殖民地 印度为何没吞并缅甸

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东北地区的6个邦连接了起来,这6个邦分别是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与孟加拉国、缅甸、不丹个中国接壤。这里与印度本土以雅利安人后裔为主的人口结构不同,东北各邦的居民主要是藏缅语族的人群。东北各邦的居民普遍有典型的黄种人特征,其祖先大多来自缅甸、泰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

印度东北六邦中的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都与缅甸接壤。历史上这三个邦都属于阿萨姆邦,印度独立后把这三个邦从阿萨姆邦分了出来。印度尽管号称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不过是由一个个土邦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这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

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所以“印度”一词在古代更多是指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而从来都不是指的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其实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而阿萨姆邦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被纳入英属印度的,在此之前阿萨姆地区有着和印度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早在石器时代早期阿萨姆地区就已有人类居住。

这些阿萨姆地区最早的原住民主要属于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达罗毗荼人种。从公元前10世纪起黄种人不断穿越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公元1228年生活在如今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来到阿萨姆后建立了阿洪王朝(又称阿萨姆王国或阿豪马王国)。随着阿豪马王朝的实力日渐强大起来以后就被统治德里的莫卧儿王朝视为挑战。莫卧儿王朝曾先后17次派兵征讨阿豪马王朝。

傣族军队在拉其特·巴尔普坎将军的率领下一次次挫败了莫卧儿王朝的进攻,然而与莫卧儿王朝长年累月的战争削弱了阿豪马王朝的国力。18世纪八十年代阿豪马王朝爆发了毗湿奴派信徒举行的起义,与此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阿豪马王朝的内忧最终引来了外患,不过这次的入侵者不再是西边的莫卧儿王朝:这次缅甸贡榜王朝趁机从东部边境侵入了阿萨姆。

在此后的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阿萨姆地区成为了缅甸领土,直到1826年才被英国殖民者划入英属印度。缅甸很早就和中、印这两个邻国有交流,不过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对未来的印缅关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由四川地区通往如今缅甸、印度境内的蜀身毒道:这条古道从成都出发,一路经行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十多个州县,从腾冲进入缅甸抵达印度次大陆。

当时罗马、波斯等国的商人抵达印度后会向东通过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到达蜀汉治理下的云南永昌郡。由此可见缅甸很早就已开始充当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的中介桥梁,而在这一过程中缅甸也不可避免会同时受到中、印两个邻国的影响。目前缅甸人所信奉的上座部佛教就是从印度直接传入缅甸的,这和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经由中国中转后传入的汉传佛教是不同的。

相比之下古代缅甸与中国的联系比和印度的更多。缅甸在地理上并不属于南亚板块,而是属于东南亚板块。公元801年如今缅甸境内的骠国君主遣使向中国唐朝献其国乐。明代一度曾在如今缅甸境内设缅甸宣慰使司进行管辖。后来缅甸在发展成为独立国家之后仍向中国称臣朝贡。在清代的典章资料中将缅甸列为藩属国之一。从1531年东吁王朝立国起缅甸迅速扩张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

东吁王朝不仅统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缅甸,还向东一度征服暹罗(今泰国)、老挝,向北与中国明朝争夺云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土司政权,甚至试图沿安达曼海东岸南下将马来半岛收入囊中。1752年立国的贡榜王朝延续了东吁王朝的扩张政策:贡榜王朝于1767年攻克暹罗王都。此后贡榜王朝侵入掸邦和老挝王国,还向西攻打了阿萨姆地区。进入19世纪后四面扩张的缅甸贡榜王朝遇到了一个大敌。

这时位于缅甸西部的印度已被英国征服。英国的下一步目标是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与此同时英国还希望打通从西南方向入侵中国的通道。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有必要把缅甸纳入英国的殖民体系。1824年至1885年期间占领印度的英国人先后发动了三次入侵缅甸的战争。这时的缅甸尽管是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但面对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仍是脆弱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取得了缅甸沿海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省。第二次英缅战争后英国强占了整个下缅甸。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于1886年1月1日被并入英属印度。清政府在事后与英国签订的《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仍对中国照惯例每十年朝贡一次。1894年清政府在与英国签订的《中英滇缅商务条款》中声明放弃对缅甸的宗主权。

印度正如上文所说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国家,而古代的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区域而已。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公开说过:“我在精神上与其说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更像一个英国人”。独立后的印度领导层在思想几乎都有明显的英国色彩,所以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始终以大英帝国在南亚的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

1947年刚独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与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从而继承了英国向锡金派驻专员的权利。1949年印度又通过缔结《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的形式继承了当年英国对不丹所享有的“指导、保护”的特殊权利。印度还要求继承英国殖民政府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大打出手,1987年到1990年期间印度又出兵干涉斯里兰卡内战》........

印度这种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国策使其与几乎所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领土争端和边境冲突。既然印度以英国殖民遗产的继承者自居,那么印度似乎没理由会对缅甸网开一面。英国当初对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的殖民采取的是保护国模式:这三国在内政外交上受英国“保护”和控制,但在形式上仍保留本国政府。英国由始至终也没把这三个喜马拉雅山地小国并入英属印度。

当时被称为锡兰的斯里兰卡和这三国一样受英属印度政府托管,但斯里兰卡同样未曾被并入过英属印度殖民地。印度在独立后连这几个从未被并入过英属印度的国家的主意都要打,那么就更没理由会放过曾被并入英属印度的缅甸了。然而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完全就是英国殖民者外力干预下结果。缅甸和印度在人种、语言、宗教、历史文化更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

自从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起缅甸人和印度人就不断发生摩擦。英国殖民时期印度移民大量涌入缅甸,因此抢走了不少当地人的饭碗。1930年缅甸爆发了反印度人的暴动,与此同时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如火如荼,英国为尽可能降低风险就在1937年将缅甸从英属印度,缅甸就此成为直接受英国统治的英属缅甸。如今被缅甸人誉为国父的德钦昂山在1940年同日本特务机关取得联系。

1941年12月27日德钦昂山组建了缅甸独立军,在接受日本的武装后潜回缅甸与英军作战。正是在德钦昂山组建的缅甸独立军的协助下日军得以于1942年3月8日击败英军并顺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间德钦昂山领导的武装又协助日军击败了中国远征军。日本占领缅甸后成立了以巴莫为首的傀儡政权。德钦昂山在这一政权中出任国防部长的要职并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

这时的缅甸在日军支持下宣布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然而名义上独立的缅甸实际上处于日军的占领控制之下。1944年8月4日至7日眼看日军大势已去的德钦昂山与缅共代表德钦索、德钦丹东、德钦巴罕会谈后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后改名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并秘密联络了在印度的英国当局寻求支持。1945年3月27日昂山领导的武装在英国的支持下倒戈向日军发动了袭击。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英国势力试图卷土重来,然而这时英国的殖民体系已在战争中被破坏殆尽。二战结束后几乎所有殖民地都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运动。1947年6月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本来按说缅甸早在1937年就已从英属印度划出去了,然而印度却想让缅甸成为印度的一部分,不过印度的这一想法遭到缅甸方面的坚决抵制。

当时的缅甸领导人吴努经过与英国和印度的斡旋达成了使英国、印度认可缅甸独立的协议。印度和缅甸各自独立以后困扰两国关系最大的症结就是印度那种以英国殖民遗产继承者自居的心态。印度独立以来不仅常与老对手巴基斯坦爆发边境冲突,而且吞并了锡金、控制了不丹、干涉过斯里兰卡内战......这一切都被缅甸看在眼里,所以缅甸在潜意识深处对印度是有所提防的。

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导致大量的孟加拉难民涌入缅甸。这些难民同缅甸境内的罗兴亚人合流造成了今日的罗兴亚人问题,所以缅甸在这个问题上对印度也是存在不满情绪的。1964年缅甸国内的排印运动达到高潮:当时有30多万在缅甸的印度侨民被赶走,印度侨民在缅甸的资产也被缅甸政府没收。1988年印度甚至一度和缅甸断交,直到1993年两国才恢复了外交关系。

从此以后缅甸和印度的关系一直不愠不火。尽管印度方面强调双方早在1967年就签订了《印缅边界协定》,但实际上印度和缅甸接壤的曼尼普尔邦地区至今还有很多地区没明确的边界线。常有印度媒体报道曼尼普尔邦地区的界碑被缅甸“破坏”,但印度政府对此的反应一向低调。印度方面一再强调印缅边界的问题解决了,如今印度和缅甸都对边界现状没异议。

这其实更多是为了息事宁人。印度在南亚区域内与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邻国均存在一定的纠葛,相比之下对位于东南亚板块的缅甸则多少有些鞭长莫及。在这种形势下印度也不愿再过多树敌,所以多年来印度始终致力于缓和与缅甸的关系。印度曾搞出一个耗资4.84亿美元的“卡拉丹多式联运项目”:内容包括将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海港与缅甸若开邦的实兑海港连接起来。

此外印度还提出了被称为“东西经济走廊”的印度-缅甸-泰国三边公路计划:这是一条3200公里长的公路,将通过缅甸连接印度的莫雷和泰国的梅索,印度试图以此计划扩大自己对东盟的影响力。印度最为关切的还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问题:印度东北几个邦的人种和宗教信仰和印度本土差异巨大,反而倒是和缅甸相对较为接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几个邦的居民都是缅甸后裔。

曼尼普尔邦的居民自认为是华人后裔,而历史上的阿萨姆地区则是以傣族人口为主。阿萨姆、曼尼普尔都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历史上这一地区既不属于印度,也同样并不属于缅甸。缅甸只是在18世纪一度统治过这一地区大约四十年左右。不过这一地区在人种和地缘上与缅甸的联系要比与印度本土之间更为紧密。这在印缅边界线实际上并未完全明确的前提下就成为了两国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

印度在与东北各邦的地方武装力量交火时有时就会越过印缅边境。一旦印度军队越界,那么缅甸方面就会很紧张。近年来印度也多次表示希望与缅甸在边境地区采取联合行动。在领海方面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被印度控制,加上印度本土的威慑使印度几乎可以控制孟加拉湾,从而把握住缅甸通向外界的海上道路。1971年印度海军曾封锁孟加拉湾,这在当时令缅甸和孟加拉国有很大的戒心。

印、缅两国在陆地和海洋都有领土(领海)争议。这决定两国彼此之间是存在一定戒备心理的,然而印度和缅甸之间却很少出现边界摩擦。这是因为两国都不愿意挑起领土争端,所以长期以来两国都有意识选择了“搁置争议”。主要精力在南亚的印度不愿过多树敌,而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国内地方民族武装的缅甸也同样不想和印度撕破脸。在这种形势下双方有意识地维持着一种不愠不火的关系。

印度为了得到缅甸的支持常口头承诺援助缅甸:2010年印度向缅甸铁路提供6000万美元的贷款,还有10亿美元投资用于开发缅甸的天然气。印度与缅甸若开邦开展了包括炼油、储存、混合和零售等石油方面的合作,还为缅甸癌症患者提供BhabhatronII医疗辐射设备。不过办事效率低下的印度并没真正把很多口头上的援助落实到位。缅甸既需要印度的援助,又对印度存在戒备心理,所以双方只能是不愠不火若即若离。

篇2:19世纪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当中最强的劲敌就哪些?

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也就是1819年到1901年期间,这是英国的顶峰时期,在全球大肆扩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版图已经扩张到了极限,彻底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这个时期,英国军队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经验最丰富的军队之一,其军队从非洲一直活跃到南太平洋。

尽管如此,英国军队却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多次遭到重创,甚至是惨败。这些对手不尽相同,每一支队伍都呈现出不同的技能、战术和武器组合,让英国人非常头疼。其中,是英国人在非洲遭遇的强劲对手最多,最有特点。第一、埃及爱国者

1881年,面对埃及政府的腐败以及英法殖民者的节节进逼,埃及祖国党在艾哈迈德·阿拉比中校领导下发动起义,逼迫埃及总督进行改革。1882年,英国眼看无法继续埃及,于是发动了侵略战争。

英军在埃及面对的是按照欧洲模式训练和装备的正规军,为此英军高度重视,出动了2.5万军队和8艘铁甲舰的庞大军队,远胜过两次鸦片战争的规模。最终,英国人证明了自己的优势,在泰尔凯比尔战役中以1.8万人(2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团)击败1.5万埃及军队。埃军2000人阵亡,500人受伤;英军58人阵亡,379人受伤,22人失踪。最终英军占领开罗,埃及祖国党大批领导人被抓捕,埃及也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尽管英军赢得似乎很轻松,但是埃及在19世纪经历过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中上层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武器和训练都有较高水准,因此英国人一直将控制埃及视为相当艰巨的工作。英国人的胜利,其实建立在收买埃及封建阶层和动摇分子的基础上。第二、阿散蒂

阿散蒂,是西非的一个部落联盟。1806年至1900年,英国为抢夺当地的黄金资源,与阿散蒂前后发生九次战争,时间之长在英国殖民史上极为罕见。

其中,1822-1824年第二次阿散蒂战争中,英军伤亡上千人,黄金海岸总督也被打死。阿散蒂人装备原始,但经验丰富,擅长利用当地的山丘和丛林进行伏击战,经常包围并重创对手。1872-1874年的第七次阿散蒂战争中,阿散蒂大军曾将上千英军包围在沼泽地内,后者依靠重炮火力才勉强突围。这场战争英军又付出数千人伤亡,最后才占领了被阿散蒂主动放弃的国都。

阿散蒂的战术缺点是缺乏凝聚力和严密的秩序纪律。面对越来越精确的步枪,分散部队比一个世纪前更加脆弱。由于无法打破英国的队形,阿散蒂屡战屡败,但也不甘屈服,直到1900年才宣告失败,被并入英国的黄金海岸殖民地。第三、祖鲁王国

祖鲁王国,可能是英国殖民史上最凶猛、最著名的反抗者。祖鲁人顽强而富有进攻性,在冲向战场前可以跑上几公里,用著名的祖鲁短矛(伊卡瓦)击溃对手。他们有很强的纪律性,能够在指挥下迅速而连贯地行动,对发起雷霆般的冲击。

在著名的伊桑德尔瓦纳战役(1879年)中,上万祖鲁武士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歼灭战,打死英军1300多人,全世界为之震撼。但是祖鲁人坚韧和勇气,还不足以让冷兵器矛打败现代枪炮。

此后,英国人总结经验,改变作战方式,多次用轻微代价击败祖鲁大军。最终在乌伦迪战役中,两万祖鲁勇士的果断冲锋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数千人倒在战场上,英军仅战死12人。

尽管英国最终征服了祖鲁兰,但这场战争也动摇了英国人的信心,教会了一些人不要低估一支哪怕是原始武器装备的军队。第四、科萨人

在英国殖民南非的过程中,祖鲁人不是唯一的抵抗者,从事农牧业的科萨人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从1779年到1879年进行了近百年的斗争,号称九次科萨战争。

这几次战争中,科萨人曾多次拉出上万人的队伍,大举围攻南非的开普殖民地,虽然经常被少数殖民者击败,但却也阻止了殖民点的进一步扩张。科萨人虽然无法正面击败装备精良的英国人,但他们学会了撤到山区打游击,利用地形发动伏击。为此,英国人只能通过建造一系列要塞和骑兵部队用于追击,才真正击败了科萨人。

科萨人最大的缺点是迷信,第八次战争(1850-1853)中曾一度试图依靠巫医的符咒来挡子弹。在符咒催眠下,科萨武士个个悍不畏死,甚至冲上并击毁过英国船只。但是符咒的欺骗被揭穿后,科萨人最终还是不敌先进的枪炮。

更糟糕的是,科萨人在战败后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1857年后开始大规模杀牛献祭,希望神灵保佑推翻殖民者。结果,牲畜被大量宰杀重创了科萨人的农牧业,令他们在20多年都没恢复元气,最终在1879年被英国殖民者征服。第五、苏丹马赫迪起义者

宗教热情,有时也是军事力量的催化剂,苏丹马赫迪起义就是最好的例子。1881年爆发的苏丹大起义,在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马赫迪)带领下,发挥出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军队士气。在马赫迪的宗教热情宣传下,苏丹起义军的攻击能力比祖鲁人更坚决,而且武器装备也更好,因此连战连捷,多次攻克英军和埃及傀儡军的要塞。

1883年的希甘之役,马赫迪军更是将一万多人的英埃军队全部歼灭,令殖民者闻风丧胆。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率军攻下苏丹首都喀土穆,击毙担任苏丹总督的英国人戈登,基本光复苏丹全境。

尽管马赫迪起义军拥有更高的士气和组织性,但19世纪的武器技术进步是飞快的。1898年的乌姆杜尔曼战役中,英军成批使用马克沁机枪,数以万计的苏丹马赫迪起义者倒在血泊中。苏丹再次丧失独立地位。第六、布尔人

布尔战争,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结。作为荷兰殖民者的后代,布尔人在英国试图统治全部南部非洲时,他们像当地土著人一样反抗。

虽然许多反抗民族对英国人使用了游击战的成分,但布尔人最接近现代游击战。聪明、准确的射击技术,有着理解欧洲战争的天才领袖,他们是英国人在非洲的对手里最难对付的。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多次遭惨痛失败,一度影响到了帝国声誉。

最终,布尔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英国人高超的战术或指挥能力,事实上英国在布尔战争中的表现一塌糊涂。最终,顽强的布尔人面对大英帝国的优势资源,以及无耻的“三光政策”,最终被击败。

最后额外说一下毛利人。

毛利人虽然不属于非洲,但却同样给予英国殖民者以教训。随着欧洲殖民者在新西兰的扩张,以及殖民当局的大肆压迫,当地毛利人奋起抵抗。毛利人的作战方式与祖鲁人的相反,祖鲁人的战术是流动和进攻性的,而毛利人则多是坚守固定防御工事,以对抗欧洲人的枪炮。毛利人虽然缺乏团结和更紧密的组织,但作战意志极强。

毛利人建立被称为“pā”的坚固土制据点,并且创造性地发明了“壕堑战”。1864年的一次战斗中,英国军队和白人民兵用猛烈枪炮轰击毛利人阵地后,误以为对方已经崩溃,冒然进行了冲锋。结果躲在壕堑内的毛利人,等到敌人杀进来的时候果断出击,十分钟内就打死了一百个白人。

战争末期,毛利人也终于学会了游击战,诱使英国殖民者深入森林加以歼灭,一度令殖民当局陷入困境。但毛利人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团结,没有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抵抗队伍只能各自为战,最终在殖民者优势兵力下宣告失败。

除了非洲和大洋洲,英国殖民军队在印度、阿富汗、缅甸也都遇到过惨重的失败和教训。尤其是阿富汗,英国甚至遭遇过上万人被歼灭的惨剧,而且进入20世纪也没能征服阿富汗。最终,让阿富汗赢得了“帝国坟场”的称号。

在19世纪里,中国的清政府是英国殖民者事实上遇到的体积最大对手,而且双方的战争不止一次。然而,在诸多强敌的名单中,清朝军队却并不在列。

篇3:英国以前殖民地遍布全球,但是为什么大家并不太仇恨?

说到英国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他以前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非常的多,所以那应该是仇恨很大很大了,但是好像殖民地的人对英国的仇恨并不大,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期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之所以现在这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和英国没有过多的仇恨,是因为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德意志帝国、比利时等这些殖民国不同,这些国家采取的是“直接统治”,而英国的政策与之相反,采取的是“间接统治”方式。

所谓“间接统治”,即由英皇向殖民地派出总督,任用当地人为次级行政官员,在殖民地设置法令,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自立,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得以保留。比如在非洲和印度,英国仍保留许多原有的土邦国,在中东及东南亚仍保留酋长国和苏丹国,就是在直辖殖民区,也保留原有的部落、乡村等行政机构,遇事英国人不直接出面,具体执行的都是当地人,所以殖民地人对英国人也没有那么多仇恨。

而“直接统治”,即尽力使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连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不得保留,这种统治方式容易使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所以独立后往往不能保留政治上稳定,在殖民期间得到好处的说宗主国好,大多数贫困人民会仇恨宗主国,而英国采取的是“间接统治”,一般老百姓也不和英国人直接打交道,管理、统治他们的仍然是当地人,所以,即使不满和仇恨,也往往仇恨不到英国身上。

有观点认为,英国的统治无疑更加有利于对殖民地的控制,使其在独立后仍愿意和英国保持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

篇4:印度很早的时候是英国殖民地,怎么感觉不到印度人反感英国人?

说到印度其实大家也知道,在早期的时候他们也是英国殖民地的,大家也知道殖民地是什么。殖民地就是无尽的剥削,所以只要是殖民地那就是反对,但是话说这个印度好像并不反感英国人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在咱们中国人的眼里,“殖民地”是一个让咱们无法接受的概念。就算是到了现在,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情况下,很多人依然对元朝和清朝的那段历史耿耿于怀,觉得元朝和清朝,是蒙古人与满人对中原国家老百姓的“殖民”。

自古以来,如果遇到外族入侵,中国人往往会热血澎湃,同仇敌忾,同心协力把入侵者赶出去。绝不允许外族占领咱们的土地,抢夺咱们的财富,奴役咱们的百姓。一句话,咱们绝对不会甘心成为外族的殖民地。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波澜壮阔的抗击外族入侵的战争。比如抗击匈奴入侵的战争,抗击金国入侵的战争,抗击蒙古入侵的战争,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抗击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慷慨激昂抗击外族入侵的历史。

中国近代社会走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标志,就是从英国入侵“鸦片战争”开始的。这在咱们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是一段耻辱的历史。现在咱们中国人早已获得了独立,也逐渐走向强盛。但是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依然痛心疾首,不堪回首。

咱们中国人这么敏感“殖民”这个词。然而,让我们奇怪的是,同样是文明古国,也同样是大国的印度,他们被英国侵占,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等到他们后来独立以后,却没有我们对当年英国人那样,充满仇恨。他们似乎并不觉得,当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英国在入侵印度以后,给印度的经济文化带来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英国人帮助印度实现了统一,给封解王朝的印度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的价值观,让印度跟上了世界的潮流等等。因此,印度对英国并无恶感。

但是事实上,英国在入侵中国的时候,也不仅仅只给中国带来了鸦片,同样也给中国带来了科学技术等各种先进的东西。但是那时候的中国人就是不买账。他们仇恨英国侵略者,无论如何要把他们赶出去。

所以说,从英国给印度带来了文明和发展这个角度来解释,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一,印度早已适应了殖民文化。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曾经都创造了高度灿烂的文明。但是这些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中国。

其他文明古国为什么没有延续到今天?因为这些国家,已经多次被外来入侵的民族给摧毁了。比如现在的伊朗、伊拉克人,早已不是古巴比伦人。从古至今,在两河流域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过不下于十个不同的人种。这就像我们古代的北方一样,不同的人种,轮番地在那里生活着。

印度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印度那块土地上,也是多次被其他民族占领。人种换了一拨又一拨。

因为换得多,所以,那里的人早已适应了被殖民的生活,不觉得殖民是一件残酷的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当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也就不再有那么大的抵触心理。

其二,印度流行不抵抗文化。

印度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等各种宗教在这块土地上,持续地统治着当地人的思想。

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这些宗教所提倡的,都是要忍受当世的苦难,追求来世进入天国,永登极乐。也因此,他们把当世的苦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把外族的入侵,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当英国人入侵的时候,他们奉行一种不抵抗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中国人无法理解甘地的“不抵抗运动”,觉得如果别人欺负了我们,我们一定要还回去。甚至于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显然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印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绝不接受的东西,恰恰是印度人坦然接受的。

其三,印度谋求国际影响力。

印度在近代其实落后了。他们想要崛起。就必须要谋求国际影响力。而谋求国际影响力,英联邦其实是他们最值得倚靠的一个组织之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融入国际社会,就要排斥英国人带给他们的那些东西,而是要积极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也因此,印度不反对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