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加蟹小笼包的由来【经典15篇】

加蟹小笼包的由来【经典15篇】

时间:
世界各国的父亲节并非是同一天,也并非“泊来”的节日,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加蟹小笼包的由来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1: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腊八节就要到了,多数小伙伴对这个传统节日可能都不太熟悉,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腊八粥”被称为“佛粥”的由来

腊八节必喝腊八粥的习俗,从古至今,已延续了一千多年。腊八粥要用各种米谷豆果来烹煮,因此又叫“七宝五味”粥。古时候,每到腊八这一天,全国上下人人都要喝粥。而腊八粥之所以又叫“佛粥”,则与远古的传说有关。

相传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独自出家修行,虽历经6年的苦行生活,但仍然没能在精神上彻底摆脱人生的种种忧虑与烦恼。而此时的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羊女及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心地善良的牧羊女怕他饿死,于是回家煮了一碗米粥给他送来。因为看他实在过于虚弱,为了给他增加营养,便在米粥里放进了新鲜的牛奶。这碗富于营养的牛奶米粥使他很快便恢复了体力。随后,他来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所有污垢。之后,他盘腿打坐于菩提树下,摒弃心中的所有杂念。静思7天7夜后,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初八,遂将“腊八”称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羊女敬献牛奶米粥之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佛粥”。除取一碗供佛外,全家人也要各食用一碗,为祝福之意。

清代《清嘉录》中引用李福的《腊八粥》一诗,印证了此种传说的真实性:“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

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此诗首句便明确说明,食用腊八粥的风俗传自印度。“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这四句诗,说明了腊八粥的食材是用各种米豆以及果仁制作而成的。“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这四句诗温暖人心,读来仿佛春风拂面。百姓挨饿,僧侣心痛。于是佛寺广泛施粥,善心广布。

腊八节因为这个久远的传说,而得以长久延续。可见,红尘间,善良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心存善念,懂得珍惜,世界将因之而变得更加美丽。#p#副标题#e#

腊八节的由来——释迦摩尼成道的日子

“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各地的习俗

1、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3、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4、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腊八节的诗句

5、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6、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7、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节相关

腊八节的由来——源于祭祖敬神逐疫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由来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篇2:关于建党节的由来_七一建党节的来历

拓展阅读:党的历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了八十五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八十五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八十五年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看过“关于建党节的由来”

2建党节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确立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建党日的活动。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朱德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3建党节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在列宁领导的公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煮,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冠军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的确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4建党节的意义

一个诞生于艰难困苦中的政党的生日,往往是在不经意的日子。险恶的环境使她无法从容地择取“良辰吉日”,但却更显露出其应势而生的意义。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的准确生日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者考证出来的。1938年5月,中央领导第一次提出党的生日时,根据的是当时在延安的两位参加过一大的同志——毛主席和董必武的回忆。他们只记得一个夏天,天气很热,大概在7月。因为无法准确考证,于是就把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一个似乎比不经意还不经意的日子。

许多日子因为某位伟人的诞生被历史重重地写上了一笔,日历上凭添一页亮色,七月一日,也因为一个伟大的政党而变得不同凡响,熠熠生辉。

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他的生日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刻,人们为他而聚,歌为他而唱。家人、朋友的礼物、祝福,证明所拥有的亲情、友情,赢得的喜爱和尊重。一个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政党,她的生日的庆祝是她赢得人民衷心爱戴的证明。党的领导人发表的节日贺词总要对党的未来加以展望。那虽不同于烛前的许愿,但却是一个政党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标志。

每个人的生日都过得差不多,但会过生日的人,会使生日过得更有意义,成为人生的“加油站”。他能使自己的生日变成总结过去、计划未来的节点,从中汲取激发自身努力进取的动力。而一个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政党,在节日氛围中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更多的也是对党的未来的理性思考,及时思考应对时代呼唤,增强自身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方略。

近年来,中央领导几次在“七·一”期间发表重要讲话,谋划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新路线,使党的生日意义变得更加非同寻常。

实际上,每名党员都有两个“生日”。一个生日赋予自然的生命,一个生日是找到了终身奋斗的信仰。从某种角度讲,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自然出生无可选择,而理想和信仰的抉择,却出自个人的意愿和理性,这一个生日才完全属于自己。

篇3:世界急救日的由来

世界急救日的历年主题

2005年9月12日主题是“救护与弱势群体”

2006年9月14日主题是“拯救生命,一视同仁”

2007年9月09日主题是“急救:健康安全,一视同仁”

2008年9月1日主题是“救护生命”

2009年9月12日主题是“急救为人道”

2011年9月11日主题是“急救为人人”

2012年9月15日主题是“生命高于一切”

2013年9月14日主题是“急救与道路安全”

2014年9月13日主题是“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

看过“世界急救日的由来”

世界急救日的发展历史

现在所知的急救技巧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尤其是在战争领域,外伤治疗和照料伤者尤为重要。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陶器显示,那时战伤包扎术就已出现。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圣经》中关于乐善好施者的故事)中,也提到了缠绕和包扎伤口。

其他的例子也在历史中出现,大多数与战场有关,如11世纪医院骑士团为朝圣者和骑士提供照料。

18世纪末,溺亡引起人们的重视。1767年,挽救生命组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抢救那些在水中发生意外的人。1773年,医师威廉·霍伊斯发明人工呼吸法,用于抢救那些看起来已经溺亡的人。这促成了1774年挽救溺水者协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皇家人道协会的创办。该协会对推进急救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通常认为,拿破仑的外科医生让·多米尼克·拉雷爵士发明了急救队,急救队通常包括医疗助理,以在战场提供急救为首要任务。

1859年,亨利·杜南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震惊于战争的可怕后果,受伤战士的痛苦以及几乎完全没有急救和基本护理的现实。他彻底放弃了原先旅行的目的并数天来完全投入到帮助救治和护理伤者的工作中。他的工作促成了以“为在战场的受伤战士提供援助”为宗旨的红十字的建立。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急救援助团体。

1870年,普鲁士军队外科医生弗里德里克·范·埃斯马尔克建立了一套正规化军事急救系统,并第一次将其称为“急救”(erste hilfe)。该系统包括训练士兵在普法战争中使用先前学过的包扎和夹板技术照料受伤战友,并使用他发明的埃斯马尔克绷带。这种绷带是普鲁士战斗员的标准绷带,并附有图片说明常规使用方法。

1872年,英格兰圣约翰救护机构改变其对临终关怀的重视,转而开始建立一个实用医疗救助系统。这次改革以为英国第一个急救服务的建立提供资金开始,并随之于1875年创造了自己的轮式运输工具(圣约翰急救车)并于1877年建立了圣约翰急救协会(现在圣约翰儿童医院的前身),用以“训练人们照料伤病者”。

同样在英国,主治外科医生皮特·谢泼德看到了埃斯马尔克新式急救教学方法的优点,为英国军队发明了一种同样的急救系统,并成为第一个使用“伤者急救方法”的英国人,通过一系列课程传播急救知识。1878年,谢泼德和弗朗西斯上校利用圣约翰新的慈善关注点,建立了教授公民急救技巧的理念。通过诸如圣约翰的一些组织,急救训练逐渐在英国扩散开来。

篇4:中国建党节的由来

建党节,即中国共产党建党日。1941年,中共中央确定将1921年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建党节的由来是什么?建党节有什么纪念活动?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了八十五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八十五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八十五年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建党节纪念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确立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建党日的活动。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朱德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中国建党节简介

建党节,即中国共产党建党日。1941年,中共中央确定将1921年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日。此后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但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并不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而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实际建党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

中国建党节历史由来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处在更加艰苦的农村战争环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仍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年7月底开幕的,但没有具体的日期。这篇纪念文章是以一大开会的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当时,还没有举行过群众性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篇5:腊八粥的由来

众所周知,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些故事吧。

腊八粥的来历三: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粥的来历二: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粥的来历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腊八粥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粥的来历六: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相关

腊八粥的来历五: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腊八粥的来历一: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篇6:世界人口日的由来

第一个"世界人口日"是1990年7月11日,今年7月11日是第27个世界人口日。那么世界人口日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世界人口日的节日意义是什么?一起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世界人口日的意义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别依然很大,发展中国家人口正在以 1.7% 的年人口增长率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年人口增长率仅为 0.4%。全世界有 4/5 的人口居住在欠发达地区,而全世界 94% 的人口增长也正在发生在那里。控制人口增长,掌握计划生育的知识和方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世界人口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如是提醒世界。从全球范围内来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如今世界人口为 58 亿,同时正在以 1.48% 的年增长率递增,即全球人口在以每 8000 万的速度增长。"世界人口日是一个反映地球居民、他们的生存条件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好机会。人口问题绝不只是一个关于抽象的人口数字的简单话题,它关系到地球居民的生存条件以及健康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宣称。

无论在世界各地,人口都是引起周围环境以及其自身生存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维持人口的稳定增长在地区、国家以及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被看作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持续的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环境卫生服务设施也被看作是取得社会人口与发展目标的主要因素。面鉴别国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信息等方式来帮助本国人民保护其生存环境,控制家庭人口规模。在世界各地,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能否普遍出现良性循环的格局的可能性还不明朗,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尚要取决于某一特定社区和国家的情况,及政策和政府所能提供的配套服务,以及从根本上提高妇女社会和经济地位、普及对女童的教育、改善医疗和卫生条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生育医疗设施。

人口日相关

世界人口日的由来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FPA)倡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50亿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七月十一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联合国人口基金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此后,世界各国都要开展宣传活动。

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60亿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日的发展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从1954年起,联合国几次召开世界性人口会议。

1994年9月5日至13日在开罗召开的第三次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来自18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第一次将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会议最后通过了《行动纲领》,呼吁各国加强在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合作,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999年6月30日至7月2日联合国召开人口和发展特别会议,再次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5年7月11日在伦敦发表的世界人口报告说,1995年世界人口总人数为57亿。文盲为9.6亿,其中2/3是妇女,1.3亿为儿童。据推测,全球每年增加人口数量将保持在8600万以上。

到2016年世界人口将达71─78亿,到2025年将超过80亿,到2050年将达到94亿。据科学家的分析,到208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顶峰,为106亿,在此后将逐渐下降,到21世纪末降至103.5亿。

为了进一步唤起全民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8个部门和XX市政府于1995年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了“中国12亿人口日”大会,以树立计划生育工作紧迫感,从而实现到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3亿的战略目标。

据统计,1949~1964年,15年间我国人口由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人口要用7年半时间。而1964~1974年,10年间由7亿增至9亿,每增加1亿人口缩短为5年。痛切的反省,使中国走上计划生育之路。

1978年2月,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政策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从1974年到1995年的21年间,人口在巨大的惯性下增加了3亿,每增加1亿人口所用的时间又延长至7年。从1970年至今,中国少增加3亿人口,现在人口出生率稳定在2%以下,并且在不断下降,按国际通用标准,中国已属于低生率国家。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按1973年中国生育水平来推算,早在1986年和1994年,人口就分别达到了12亿和15亿。正是对人类自我再生产的“理性革命”,使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12亿人口日”推迟了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的逐步下降受到全球的重视。

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成就巨大,成功地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3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2年。中国的人口政策和成就,促进了原来不重视计划生育的一些国家政府,使其认识有所改变。中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篇7:阿根廷独立节的由来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成立阿根廷共和国。5月25日为国庆日。阿根廷独立节的历史由来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印第安人时期

阿根廷居住着约30万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东北部林区、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亚及火地岛等地。大部分印第安部族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少数部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在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的种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统、道路桥梁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制造和纺织诸方面,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阿根廷独立节介绍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面积277.7万平方公里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的总统制联邦共和制国家,与智利、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乌拉圭等国相接壤,东南面向大西洋,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亦称福克兰群岛)存在主权争议,而此岛属英国实际控制。同时,阿根廷还主张拥有南极大陆上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权。人口约3242.5万,其中白人占97%,多同意大利和西班牙血统,印第安人与其他人种占3%.

阿根廷是南美洲国家联盟、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阿根廷是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阿根廷也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阿根廷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高文化修养的人民、对外开放政策和多元的工业体,因此阿根廷有一个相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庞大中产阶级。

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印第安人讲瓜拉尼语和凯楚阿语。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16世纪前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阿根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成立阿根廷共和国。5月25日为国庆日。

阿根廷纪念日

阿根廷——独立节

帕劳——宪法日

巴哈伊信仰——圣日

巴孛殉教,南苏丹——独立日

阿根廷相关

(2)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时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分两路侵入阿根廷。一路从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区。1527年由s.卡波特率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巴拉那河罗萨里奥附近的圣斯皮里图斯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1536年2月,a·de门多萨率领的另一支西班牙远征队到达拉普拉塔河地区,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阿根廷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4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城被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焚毁。1580年西班牙在亚松森的统治者j·de加拉伊重建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将该地划归亚松森管辖。另一路从智利侵入阿根廷西北部地区,并将这部分土地划归智利都督区管辖。到16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已征服阿根廷中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1776年,殖民者设置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极其野蛮的大屠杀,把封建奴役性的“监护制”和“米塔制”强加在印第安人头上,激起印第安人多次起义。17世纪初,阿根廷农业和畜牧业开始有一定发展。到18世纪末,阿根廷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皮货、腌肉和油脂出口显着增长,并出现了纺织业和造船业。

(3)阿根廷独立运动

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不断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土生白人由于受到宗主国的歧视,尤其深受宗主国贸易垄断政策之害,分离行动也日益加剧。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以及导致这些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潮的传播,促进了阿根廷独立运动的发展。1806和1807年,英国军队两次入侵拉普拉塔地区,均遭失败。抗英斗争的胜利,鼓舞并推动了拉普拉塔地区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见拉普拉塔人民抗英斗争)

180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西班牙,这成为阿根廷人民争取独立的良好时机。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在革命领袖m。莫雷诺和m·贝尔格拉诺等人领导下发动革命,成立拉普拉塔临时政府,史称“五月革命”。(见阿根廷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班牙调集殖民军向拉普拉塔爱国军民反扑。1812年9月24日,贝尔格拉诺率领北方军在图库曼城下击败殖民军。1813年2月3日,j·de圣马丁指挥的骑兵团在圣洛伦索战役中击败殖民军对拉普拉塔地区爱国军的进攻。1816年7月9日,爱国者在图库曼召开国民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

篇8:中国的航海日的由来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每年7月11日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中国航海日确立的背景是什么?由来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中国的航海日的来历。

孕育

2003年起,江苏太仓市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 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

2003年,上海市航海学会倡议创办“上海国际航海节”。

2004年,北京“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呼唤中国航海界盛大节日的早日到来。

2005年,航运界三大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的百名船长联合签名建议,将7月11日设立为“航海日”。他们在建议书中说:当我们在异国他乡作为“外国人”参加别国航海节时,更盼望有我国自己的“航海日”。

中国航海日确立背景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是1948年成立的政府间专门处理国际海事事务的国际组织,目前有162个成员国,我国于1973年加入,自1989年开始已连续八届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国际海事组织设有“世界海事日”,并倡导和要求各成员国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海事日”活动,具体日期由各成员国自行确定。我国设立“航海日”并确定“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日期,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义务。

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交通部,同意自该年起,每年7月11日设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这个社会各界多年来呼唤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航海日”不放假,其性质属我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诞生

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提案,建议将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航海日”。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7月11日为“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以后每逢7月11日,从政府到民间,都要予以庆祝。

“航海日”,这个为社会各界呼唤多年的节日终于正式为国家确立,是民意向,是发展所需,是所有的包括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值得人们庆祝纪念。

中国航海日相关

萌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就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定为“航海节”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

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成立了由交通部牵头的筹备领导小组。

中国航海日简介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2005年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不少地方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在2005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马来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建议: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国务院法制办对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马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地球上的水域面积占了三分之一,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航海事业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少海洋国家都有自己的航海节或海洋日,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海洋视为国家繁荣与安全的根本,从独立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次发动全球局部战争到今天的反恐战略实施,航运都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为弘扬美国人的航海文化与爱国精神,每年的航海节都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日本的航海节是每年的7月20日,日本政府要求全体国民在这一天反复思考大海航行对于日本的重大意义。英国各地庆祝航海节的日期和名称各不相同,其中,英国大雅茅斯航海节于每年9月6日至7日在大雅茅斯港举行,以纪念当年盛极一时的英国航海事业。加拿大的航海节定在每年的6月21日至22日。中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90%的货物通过海运完成。中国是世界航海大国,在众多的节日中没有航海的节日是不应该的。

篇9:冬奥会的由来及意义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每四年举办一届,参与国遍布五大洲。冬奥会的由来及意义是什么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冬奥会的由来及意义,欢迎查阅!

冬奥会的意义是什么

一、促进冰雪运动

很多人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但实际上冰雪运动也会有很多的特色。而且冰雪运动玩起来也是非常舒服的,冬奥会的出现其实就是很大的促进了冰雪运动,通过在冰场和雪场中进行游玩,从而能够在冬季的时候改善人的身体体质。而且大多数的冰雪运动都十分的优美,所以观赏性非常的强,不仅可以进行体育竞技,观众也会在观看冰雪项目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美好。

二、举办冬奥会的好处

冬奥会也是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它也属于奥林匹克运动,所以有各种各样国家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冬奥会的过程之中。当然肯定会有一些国家会有传统的优势,比如说那些常年都覆盖了冰雪的国家,但是还是有一些运动员能在这个过程中去突破环境的限制的。而且冬奥会的举办不仅仅能够在国家之内推进冰雪运动,同时也能够增加国家的风采,同时有很多人都会在冬奥会的时候去举办国观看,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增进了国家的影响力和国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我国的冬奥会

实际上北京已经成为了首个同时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之中,时间也越来越近了。在这个过程之中开办了各种各样的项目,也推动了更多的群众去走向悲惨,走进雪场,同时增加了对冰雪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吸引。

冬奥会的由来

随着冰雪运动在欧美的日益普及,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建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一建议到1924年成为现实。此前,1908年第4届奥运会上增加了花样滑冰项目,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增加了冰球项目。

花样滑冰和冰球加入奥运会后,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但因天气条件等因素也给奥运会组织者带来诸多不便。鉴于此,把冰雪项目从奥运会分离出来,单独举办冬奥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1届冬奥会于1924年在法国夏蒙尼举办。当时参赛代表团共16个,参赛人数258人,比赛设6大项16小项,最终挪威名列奖牌榜首位。

冬奥会最初也是每4年一届,与奥运会在同年和同一国家举行。从1928年的第2届冬奥会开始,冬奥会与奥运会的举办地点改在不同的国家举行。从1994年起,冬奥会与奥运会以两年为间隔交叉举行。1992年冬奥会是最后一届与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而为将冬奥会与奥运会时间错开,也只有1992年冬奥会与1994年冬奥会相隔2年举办。

什么是冬奥会

冬奥会全称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同的是都由各个国家举行,不同的是冬奥会的季节,顾名思义,东奥会就是在冬天举办的奥运会,冬奥会的运动形式主要是雪山与冰上两种。

东奥会率先举办的是西方的一些国家,由于天气的影响只有下雪的地方才可以进行滑雪之类的运动项目,不过后来人们使用了人工降雪以及建造冰场等技术,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让大家进行相应的运动。

第一次冬奥会项目是一九零八年在伦敦进行的,当时他们的奥运会场上出现了滑冰这个项目。冰上运动一下子激起了万千人民新奇的心理,一时间冰上运动开始流行起来。

但是这次并不是真正的冬奥会,后来奥运会委员觉得不如在冬季举办一袭真正的冬季奥运会,也是历经了十六年,第一次的冬季奥运会在法国正式举行。这次的冬奥会虽然让各国都参与其中,但是人们也发现在同一年举行两场奥运会会显得非常紧张,所以以后的奥运会与冬奥会是错开进行了。

篇10:法国的国庆日由来和活动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也是法国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这一天全法国都会陷入狂欢的氛围中,首都巴黎更是成为庆典的海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法国的国庆日的资料。

1、法国国庆日的诞生

经历普法战争、第二帝国倒台和巴黎公社等一系列戏剧性事件后,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为战争与革命划下了句号。7月14日长期作为共和派的地下节日,却并未在19世纪70年代立即成为国家节日,这和当时法国特殊的政治局势有关。

虽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但首任正式总统麦克马洪元帅却是一个君主主义者。在议会里,共和派议员只是议会中的少数,无法推动共和节日的国家化。当时的法国名为共和国,但立法行政大权都掌握在君主主义者手中,有复辟的可能性。幸运的是,由于议会内部的保王党意见分歧,特别是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和拥护七月王朝的奥尔良派就国王人选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君主主义者始终无法把政坛上的优势转化为制度上的胜利。

这十年内,因政体发展方向不明,除了第三共和国确立的9月4日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节日被定为官方节日,同时各派可以公开庆祝各自的政治节日。从1872年起,共和派就在每年7月14日组织公开游行,政治家甘必大曾在游行中演讲指出,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摧毁的不仅是一座石头砌成的监狱,而是巴士底狱象征的中世纪、专制主义、寡头制和王权。7月14日成了共和派和君主主义者较劲的象征。

1879年前后,共和派终于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地位,支持君主制度的麦克马洪总统被迫辞职,法国终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共和派从掌权开始,就将国歌、节日和公共建筑等国家符号置于重要地位,在他们看来,国家符号的“共和化”是共和制度扎根法国的重要保证。共和派很快将《马赛曲》定为国歌,并在各地广场修建了具有共和价值的建筑,如巴黎共和广场群雕、里昂协和宫等。节日的“共和化”也被提上日程,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新的国庆节。

2、法国国庆日由来

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没有国庆节,天主教节日几乎占据节日的全部。大革命爆发后,获得政权的革命者为了宣扬革命理念,加强民众对革命的认同,每年设立多个公民节日以纪念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1789年7月14日,巴黎平民武装起义攻打象征绝对主义王权的巴士底狱,具有重大象征意义,也被设立为公民节日。除了7月14日外,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和贵族特权的8月10日,革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击败普奥干涉军的9月22日,末代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的1月21日,以及热月政变纪念日(“第二个暴君”罗伯斯庇尔的倒台)也先后成为公民节日。

3、法国国庆日活动

为庆祝国庆节,法国每年都要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7月14日上午,大街戒严。空军机群飞抵凯旋门上空,阅兵开始。编成队列的飞机掠过香榭丽舍大街,机尾喷出红、白、蓝三色烟幕,宛如一面巨大的法国国旗在空中舒展开来。当飞机通过协和广场的总统阅兵台上空后,陆海军分列式开始向总统敬礼。入夜,凯旋门上空,明亮的红、白、蓝三色探照灯光柱交叉摇曳,映照着门洞的巨大国旗;地面上节日的灯火与天空中缤纷的焰火交相辉映;爆竹声与狂欢的乐曲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使节日庆祝达到最高潮。

在农村,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也很有特色。首先是穿袋赛跑,参加这种比赛的主要是孩子们,参赛者每人套在一只装土豆的大袋子里,从脚一直套到胸,比赛开始后,参赛者只能一蹦一跳地前进,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接下来是青蛙比赛:参赛者名推一辆两头翘起的小独轮车,车上放一只青蛙。每当车轮转不到两圈,动了气的青蛙便会不服地从车上跳到地下,推车人只得将车停下,张开双手去捕捉青蛙。而此时的这些绿色的小东西像是有意挑战似的与“主人”上下左右周旋,“主人们”使出周身的解数也奈何它们不得,这时,精疲力竭、踉踉跄啮的“主人”只得亮出最后的招数,将整个身体仆向青蛙。毕竟体积相差过于悬殊,可怜的小东西在“主人”那庞大身躯的挤压下满身尘埃,窒息待毙,再次被无情地抛到车上。参赛人抄起独轮车,加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三大步,即算到了终点。比赛的胜负输赢首先要看青蛙到达终点时是否还有口气……与城市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不同。在农村,接受“检阅”的消防队员。他们身着制服,吹着号,打着鼓列通过欢呼的人群。而后,他们还要在教堂前的空场上举行灭火演习。这之后,人们在广场中央竖起一根“夺彩竿”,高大的竿子上挂有火腿、香肠以及烟酒等奖品,谁能爬至竿顶,奖品便归谁所有。入夜后,也同城市里一样,焰火辉映着彩旗和灯笼,爆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欢快地唱呀,跳呀,直至深夜。

国庆日相关

篇11:交通安全日的由来

我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有10万人左右,交通安全是司机朋友们首要关注的事情,故而定下了交通安全日,那么大家知道交通安全日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交通安全日的来历资料,供大家参考。

全国交通安全日的经过

2012年12月2日为第一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将围绕“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联合部署“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

中国各地举办了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活动,集中宣传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主题日,大力推动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倡导全民安全文明出行。

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700余名来自长春各界的驾驶员代表联合发出倡议,并在“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承诺墙上签名。

在广西交警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及市民代表120多人,在南宁市举行“全国交通安全日”广西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警营开放活动。按照部署,广西各地交警部门将积极开展“观警营、当交警、话交通”社会体验日活动,打开警营,邀请各界群众代表到交警部门车驾管、事故处理、指挥中心等岗位,通过实地观摩车管所业务流程、指挥调度现场、交通信号调配、交通事故处理、交通标志设置等内容,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改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不仅迎来了绘有“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宣传语的公交车,还有交警和交通志愿者将一批印有宣传语的苹果分发给过往的市民,寓意文明出行保平安。

在重庆,由重庆市公安局、市文明办、市教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启动仪式在重庆江北观音桥举行。通过女子交巡警手势演示、交通安全舞蹈、上百块警示展板,围绕“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向市民宣传。

在宁夏银川,“交通安全宣传走上街头”活动在2日全面展开,来自宁夏交警总队的交警们现场演示了交通指挥手势,并向司机们分发交通安全出行标志,同时,通过交通知识竞猜、展板和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市民宣传安全出行的重要性。

在河北省内道路一些重要路段出行大批志愿者身影,他们以公务员为主,还有一些公益组织成员及学生等群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头示范和倡导文明交通,这是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河北省主题宣传活动的一部分。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首个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教育基地在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投入使用。

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积极会同文明办、交通、教育、安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开展深度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谴责交通违法行为、人人践行文明交通的浓厚氛围。要积极会同教育等部门,对学校负责人、校车驾驶人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组织宣讲团深入客货运企业等单位开展宣讲。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5年来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国家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有利于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有利于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据了解,今年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管总局等多部门将围绕“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联合部署“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

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原因

确定12月2日为“全国交通安全日”,主要考虑数字“122”作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于1994年开通并投入使用,群众对此认知度高,方便记忆和宣传;同时考虑每年12月2日我国已进入冬季,是交通事故多发期,春运等道路交通出行和运输高峰也即将开始,在此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道路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有利于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保证广大民众出行安全。

122全国交通安全日

2011年,公安部决定2012年12月2日定为“全国交通安全日”。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30号)明确提出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2011年,公安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将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请示》(公部请〔2012〕83号)。2012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

全国交通安全日的意义

国家设立“全国交通安全日”,对促进道路安全畅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尽责、公众参与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公德意识,为切实增强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畅通、文明、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历年主题

2012年 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

2013年 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2014年 抵制七类违法,安全文明出行

2015年 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

看过“交通安全日的由来”

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背景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5 年 来每年平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人,相当于1991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实现了稳中有降,但总量仍然较大,并且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篇12:立秋贴秋膘的由来

在立秋时,探究贴秋膘的由来是一件妙事。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立秋贴秋膘也大体如此。立秋大补贴秋膘,储存脂肪过冬,对于吃货们还没比这更美的事情吗?下面小编就从历史、气候、健康等几个方面告诉你贴秋膘的由来。

立秋养生要按照“秋冬养阴”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下列饮食可供选择:

1、银耳:又称白木耳,是一种有补益作用的名贵补品。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常用来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症,与黑木耳比,其性偏凉、养阴生津作用比黑木耳强。

2、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适用于秋燥或热病伤阴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以及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

3、芝麻: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补肾益脑、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

4、藕:性味甘凉,是止血、生津的良药,富含淀粉、钙、磷、铁及多种营养素,尤其是含维生素C最多。

5、菠菜:性味甘凉,能滋阴润燥,养血止血,通利肠胃,可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欲饮、肠燥便秘、贫血等。

6、豆浆:是将大豆浸泡,磨为汁,滤去渣,经煮熟而成。性味甘平,功能补虚润燥,清肺化痰。常用于久病肺虚咳嗽及痰火哮喘。

7、鸭蛋:味甘咸,性凉,功能滋阴、清热,可用于阴虚所致的咳嗽痰少,咽干痛,以及肺胃虚热所致的口渴、痰咳、便干等症。

8、蜂蜜:既是滋补佳品,又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蜂蜜含果糖39%,葡萄糖34%,这两种单糖均能直接供给热量,补充体液,营养全身。对于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等均有一定疗效。

立秋相关

2.立秋贴秋膘的由来——民间习俗

清朝时,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所以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看人们是否瘦了,从而得知健康与否。由于当时日子不富裕,再加上夏季炎热的天气影响人们的胃口,经历“苦夏”人们大多会瘦,而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当时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3.立秋贴秋膘的由来——历史原因

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着每到立秋这个节气就“贴秋膘”的习俗。对于这种习俗的来历,可能存在多种说法,但广为人知的是,由于以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那时,人们食物不足,本来就难得长肉,皮下脂肪太少。到了炎热的夏季,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热得汗流浃背,食欲不振,把那点儿仅有的皮下脂肪又削去一层。到了立秋之时,好容易暑热减退,食欲恢复,就要提醒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可以说,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条件比较缺乏的年代里,贴秋膘这个习俗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保护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4.立秋贴秋膘的由来——气候原因

贴秋膘紧跟在苦夏之后,也有苦尽甘来的意思。在炎热烦躁的夏季,人们厌食、食不知味,常以稀饭、凉面度日,立秋后白天虽热,但夜晚凉爽,人们身上渐渐褪去湿粘不适之感,从心理上开始萌发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5.立秋贴秋膘的由来——立秋进补

“贴秋膘”虽说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风俗,但从中医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人在伏天胃口差,再加上大量流汗,往往会变瘦,即所谓的“苦夏”。秋天是夏季和冬季相衔接的季节,人们选择在此时开始进补,以将身体养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冬。中医理论中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贴秋膘”的风俗便应运而生了,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选择吃味道厚重的大鱼大肉。

篇13:蒙古国国庆日的由来

蒙古国国庆日的来历是什么?国庆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自己的节日,是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在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自1921年开始)举行。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蒙古国庆日的由来。

蒙古国简史:

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

西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统一的蒙古汗国。

1279-1368年建立元朝。

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佈“自治”。

1919年放弃“自治”。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

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

1992年2月改名为“蒙古国”。

蒙古国独立日:3月13日(1921年)

蒙古国国庆日:7月11日(1921年)

蒙古国宪法纪念日:1月13日(1992年)

蒙古国春节:蒙语称“白月”,日期与我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蒙古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左边的红色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太阳、月亮、长方形、三角形和阴阳图案。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红色象徵快乐和胜利,蓝色象徵忠於祖国,黄色是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徵。火、太阳、月亮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三角形、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正直和忠於职责;阴阳图案象徵和谐与协作;两个垂直的长方形象徵国家坚固的屏障。

蒙古国国徽:呈圆形。圆面为蓝色,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马中间的图案与国旗上的相同,马之下是一个**。圆周由褐色和金黄色的花纹装饰,下方饰以白色的荷花花瓣,顶端是三颗宝石。

蒙古国自然地理:蒙古领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地处蒙古高原。北与俄罗斯为邻,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有长达4670公里的边界线。

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和平原,有一马平川的天然牧场,南部是戈壁沙漠。

山地间多溪流、湖泊,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尔浑河。境内有大小湖泊3000多个,总面积达1。5万余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可至-40℃,夏季最高气温达35℃。

蒙古国国庆日介绍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蒙古国原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在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很多人将蒙古等同于蒙古国是不正确的,蒙古包括内蒙古和外蒙古,蒙古国专指外蒙古的一部分。7月11日是蒙古国的“国庆日”。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蒙古国概况

蒙古国名:蒙古国(Mongolia)

蒙古国与中国关系: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蒙古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上个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下,在清朝腐朽的政府无能的让步下,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竟然宣佈“自治”。虽然曾经一度取消自治,但是为蒙古独立打下了基础。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宪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

对于这个独立,中国政府历来是不承认的。但是在1945抗战胜利后,在外蒙古中,进行了全民投票公决,要求独立。

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

从此蒙古正式离开了中国的版图。

1949年10月16日,蒙古与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交。

1960年5月31日,中蒙在乌兰巴托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同年10月12日生效。

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经历了曲折:苏联在外蒙陈兵百万,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一直到苏联解体。1989年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

1994年4月两国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

你可能感兴趣:

蒙古国国庆日的由来

蒙古国国庆日是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1921年)。国庆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自己的节日,是最盛大的民族节日,在每年的7月11日至13日(自1921年开始)举行。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蒙古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1922年起,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早在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战败花刺子模后,就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以后,多少个世纪以来,每逢庆祝战功、祭旗点将、军民欢聚、盟旗聚会以及敖包祭尊等都举办那达慕活动。

篇14:立秋的由来和习俗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那么,大家知道立秋的由来和习俗吗?下面小编告诉你。

立秋的7大习俗

1.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至今,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2.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3.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4.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妇女、老人、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手提竹笼,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个儿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车拉回家。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来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最后捞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齐搬回家中。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5.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6.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7.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相关

立秋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篇15:关于阿根廷独立日的由来

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成立阿根廷共和国。那么阿根廷独立日的由来是什么?下面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阿根廷独立日的由来

阿根廷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面积277.7万平方公里由23个省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的总统制联邦共和制国家,与智利、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乌拉圭等国相接壤,东南面向大西洋,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亦称福克兰群岛)存在主权争议,而此岛属英国实际控制。同时,阿根廷还主张拥有南极大陆上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权。人口约3242.5万,其中白人占97%,多同意大利和西班牙血统,印第安人与其他人种占3%.

阿根廷是南美洲国家联盟、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阿根廷是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阿根廷也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阿根廷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高文化修养的人民、对外开放政策和多元的工业体,因此阿根廷有一个相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庞大中产阶级。

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印第安人讲瓜拉尼语和凯楚阿语。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16世纪前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阿根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成立阿根廷共和国。5月25日为国庆日。

(3)阿根廷独立运动

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不断引起印第安人的反抗。土生白人由于受到宗主国的歧视,尤其深受宗主国贸易垄断政策之害,分离行动也日益加剧。18世纪末叶,法国大革命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以及导致这些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潮的传播,促进了阿根廷独立运动的发展。1806和1807年,英国军队两次入侵拉普拉塔地区,均遭失败。抗英斗争的胜利,鼓舞并推动了拉普拉塔地区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见拉普拉塔人民抗英斗争)

1808年拿破仑一世入侵西班牙,这成为阿根廷人民争取独立的良好时机。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在革命领袖m。莫雷诺和m·贝尔格拉诺等人领导下发动革命,成立拉普拉塔临时政府,史称“五月革命”。(见阿根廷五月革命)

五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西班牙调集殖民军向拉普拉塔爱国军民反扑。1812年9月24日,贝尔格拉诺率领北方军在图库曼城下击败殖民军。1813年2月3日,j·de圣马丁指挥的骑兵团在圣洛伦索战役中击败殖民军对拉普拉塔地区爱国军的进攻。1816年7月9日,爱国者在图库曼召开国民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

阿根廷相关

(1)印第安人时期

阿根廷居住着约30万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东北部林区、拉普拉塔河流域、潘帕斯平原、巴塔哥尼亚及火地岛等地。大部分印第安部族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少数部族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在玉米、马铃薯、烟草等的种植,石砌住房、灌溉系统、道路桥梁的修建以及弓箭、戈矛、陶器的制造和纺织诸方面,已经具有一定水平。

阿根廷独立日(7月9日)

7月9日是阿根廷独立日,七月九日大道亦因此得名。它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双向十八车道,宽度达148米,全长4.6公里,贯穿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在大道中央,有独立纪念碑,79米的高度契合了独立的日期。在巴西队被淘汰之后,阿根廷担负起捍卫美洲球队荣誉的重任,以防世界杯变成欧洲杯的可能。结果,蓝白军团没有让阿根廷、美洲球迷失望,独立日成了胜利日。

当马克西·罗德里格斯的点球一蹴而就后,梅西第一个跑向了他,球王的梦想得以延续。24年后,阿根廷队再度杀进世界杯决赛。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正是1990年世界杯决赛的对手——德国队。值得一提的是,7月9日这一天正好是阿根廷的独立日。在巴西队被淘汰之后,阿根廷担负起捍卫美洲球队荣誉的重任,以防世界杯变成欧洲杯的可能。结果,蓝白军团没有让阿根廷、美洲球迷失望,独立日成了胜利日。

阿根廷此前4次进入决赛,2次夺冠,1990年世界杯负于德国则是球王马拉多纳终身的遗憾。再次面对老对手,能否为马拉多纳复仇,梅西能否迎来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巅峰?全世界的阿根廷球迷都在翘首以盼!

(2)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时期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分两路侵入阿根廷。一路从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区。1527年由s.卡波特率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巴拉那河罗萨里奥附近的圣斯皮里图斯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1536年2月,a·de门多萨率领的另一支西班牙远征队到达拉普拉塔河地区,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阿根廷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4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城被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焚毁。1580年西班牙在亚松森的统治者j·de加拉伊重建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将该地划归亚松森管辖。另一路从智利侵入阿根廷西北部地区,并将这部分土地划归智利都督区管辖。到16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已征服阿根廷中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地区。1776年,殖民者设置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实行极其野蛮的大屠杀,把封建奴役性的“监护制”和“米塔制”强加在印第安人头上,激起印第安人多次起义。17世纪初,阿根廷农业和畜牧业开始有一定发展。到18世纪末,阿根廷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皮货、腌肉和油脂出口显着增长,并出现了纺织业和造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