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知识百科>moroccanoil官网中国(精品4篇)

moroccanoil官网中国(精品4篇)

时间:
据传说记载,中国的元旦节起始于三皇五帝之一。距离今天已经存在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了。为此关于元旦节一些知识点不知你们了解过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盘点moroccanoil官网中国,欢迎参阅。

篇1:中国戏曲有哪些主要特色及特点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相信有很多的人对中国戏曲并不是很了解吧。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

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的情况就不同了,它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从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俳优作为中国戏曲早期渊源起,中间经历汉代百戏,唐代(618-907)参军戏,直至宋代(960-1279)南戏、元代(1279-1368 )杂剧,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它不断地吸收其它姐妹艺术,如诗歌、音乐、舞蹈、绘图、说唱、杂技、武术等诸多营养,逐渐成为一种包容广泛,花样繁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性艺术。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远离生活之法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久而久之,他们创造、总结、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夸饰性、表现性、规范性和固定性的程序动作。任何一个演员走上中国戏曲舞台,他要表演“笑”的话,就必须按照极具夸张、表现性和且又被规范固定了的“笑”的程序动作去做“笑”的表演。即使在今天,也仍如此。远离生活形态的戏曲,依旧是以生活为艺术源泉的。由于中国戏剧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因此能精确又微妙地刻划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为什么中国戏曲艺术连一颦一笑都要远离自然形态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这门艺术的大众娱乐性、商业性和戏班(剧团)物质经济条件的薄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而在乡镇农村,又多是剧场与市场的合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处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个顽强地表现自我、扩张自我的出发点,使他们摸索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火爆激烈的武打,如浪花翻滚的长髯……。这一法则的实践结果,已不止是造成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表演的程式规范化,音乐节奏的板式韵律化,舞台美术、人物化妆造型的图案装饰化,连同剧本文学的诗词格律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做相对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

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在一场戏里,通过人物的的活动,也可以从一个环境迅速而轻松地转入另一个环境。只要人物摇摇马鞭,说句:“人行千里路,马过万重山”,中国观众立即就会明白他走了千里路途,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

虚拟手法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中国戏曲的介绍

中国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的谱式分类

谱式分类是从脸谱的构图上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基本类型:

整脸:脸部的化妆颜色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只是在眉、眼部位有变化,构图简单。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为黑整脸、《战长沙》中的关羽是红整脸,《赤壁之战》的曹操为白整脸。

三块瓦脸:也称三块窝脸,最基本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画眉、眼、鼻三窝,分割成脑门和左右两颊三大块,形状像三块瓦一样。如晁盖、马谡、关胜等。

花三块瓦脸:也称花三块窝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纹样,将眉窝、眼窝、鼻窝的纹路勾画得较复杂。如窦尔墩、典韦、曹洪等。

十字门脸:从额顶到鼻尖画一通天立柱纹,两眼窝之间以横线相连,立柱纹与横线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十字门脸”。如《草桥关》中的姚期、汉津口中的张飞等。

六分脸:脑门上的立柱纹与眼部以下部位均画成一种颜色,脑门上立柱纹以外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颜色占全脸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称“六分脸”。如《群英会》中的黄盖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

碎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比“花三块瓦脸”更花哨。构图形式多样,色彩种类丰富,线条复杂而细碎。如《取洛阳》中的马武,《金沙滩》中的杨七郎等。

歪脸:构图、色彩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龙棚》中的郑子明(郑恩)、《落马湖》中的于亮等。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叫“元宝脸”。如徐盛、麻叔谋等。

僧道脸包括“僧脸”和“道士脸”。“僧脸”又名“和尚脸”,一般勾大圆形眼、花鼻窝、花嘴岔,脑门上勾一个红色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入了佛门。色彩分白、红、黄、蓝等色,以白色为多见。如鲁智深、杨延德(杨五郎)等。

太监脸 专用来表现那些擅权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诈;菜刀眼窝暗寓其渔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谲诈残忍的性格;脑门勾个圆光,以示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色彩多用白、红两种。如刘瑾、伊立等。

神怪脸用于表现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银色,表示虚幻之感。如二郎神杨戬牛魔王等。

象形脸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如孙悟空、白虎等。

丑角脸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其特点是人物脸面中心一块白,形状如豆腐块、桃形、枣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会》中的将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连环套》中的朱光祖等。

以上是脸谱整体谱式的大体分类,还可以分的更细、更多,但大体上都可以归入以上某一类。如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其基本形式是象形脸、又可归入神怪脸,因此就不必再分类了。

看过“中国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希腊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舞枪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色

戏剧文化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p#副标题#e#

中国戏曲的发展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2: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我们古代的女子是养在深闺里的,那么她们要注意什么礼仪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古代女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古代女子裙子礼仪

在古代,女子穿裙子主要是为了讲究礼节,而不是为了展示自身的妩媚和俏丽。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言谈举止以及装束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明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妇人之异于男子,全在下体。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其所以为室者,只有几希之间,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

古人对于女子的下体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并强调女子以裙子遮掩下体,否则,就会被认为是轻薄和无耻。

不论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女子,只要结婚成家,就要经常规规矩矩地穿着整齐的裙子,即使在家里也要如此。如果客人来访,遇到主妇没有穿裙子,就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和失礼,传扬出去会遭到耻笑和白眼。

女子在家里一般都穿黑颜色的裙子,其样式以褶裥裙为多。当时,对于裙幅的数量也很有讲究,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月华裙是一种色彩缤纷的裙子,仿佛月华一般动人心弦,而且高雅鲜丽,深受当时女子的青睐。

到了清末,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女子不能随意穿红裙子。民国时期的作家包天笑在他的《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一文中说:

“红裙子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不许穿红裙,而且永远不许穿红裙的。如果应穿礼服的时候,青年少妇可以改穿别种颜色的裙子,浅碧淡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

老年人已是儿孙绕膝了,可以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终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不许穿红裙,即使是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不许穿就是不许穿。”

当时,为了女子能否穿红裙子,出现了无数嫡庶之争的家庭纠纷。后来,一些思想进步的文化人提倡妇女解放,女子们不再裹脚,旗袍也迅速流行开来,女子们穿裙子也有了选择的自由。

中国古代女子礼仪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 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篇3:中国房地产排名

快来看看2016年中国房地产TOP10的排行吧!下面由小编为你分享中国房地产排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房地产排名: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万科A、保利地产、招商蛇口、华夏幸福、绿地控股、金融街、金隅股份、金地集团、新湖中宝、世茂股份等10家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荣获“2016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综合实力TOP10”。

恒大地产、中国海外发展、万达商业、碧桂园、华润置地、龙湖地产、世茂房地产、融创中国、中国金茂、富力地产等10家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荣获“2016中国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综合实力TOP10”。

报告指出,2016年各类宽松政策利好的密集推行营造出房地产市场良好的发展环境,但行业分化格局在继续加深,行业整体仍面临盈利能力下滑的挑战,上市房企更需积极进取,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注重企业经营能力的培育,实现经营实效的切实提升。

房价上天了,房产泡沫要将中国经济连根拔起:

“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

三十多年前,我们以为天空是最高的,三十多年后,我们终于知道,比天高的,就是中国城市的房价。

常常听人说,一线城市买房难,的确,根据2016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深圳的房价在5万元每平米,而北京、上海的房价都超过4万元每平米。相对于其他的一线城市,广州的房价才两万出头,实在感人。

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也在努力地追赶着,在众多省会城市,南京房价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上涨,在5月份达到了20956元/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广州。杭州今年的房价也上涨幅度也达到了7.2%,达到了18516元/平方米,福州、合肥、武汉、济南每平米房价纷纷破万。

根据6月份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数据,职工平均月工资大概为七千元出头,按平均水平算,两口子要不吃不喝露宿街头超过17年才能买得起一套70平米的房子。而两个深圳人买同样大小的房子,在同样的条件下,按照去年的平均工资6753元来计算,则需要23年。

有人说,深圳七成居民无住房,大量需求会进一步推高房价——看到这种说法,小编只想为深圳人民喊一声:哥,是真的买不起呀!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国民经济主要靠三驾马车来拉动,这三驾马车是指:出口、消费、投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外的经济危机一个接一个,导致我国出口疲软,外贸受挫;而在国内居民消费方面,消费率占GDP的比率目前只有3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0%——这意味着我国的内需偏低。

三驾马车坏了两驾,就只能靠投资了。投资什么?基础建设、制造业、房地产。

制造业产能过剩,基础建设需求有限,重任就落到了房地产身上——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这就是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就像“日不落帝国”一样,吸引了一批批的投资者。

树不能长到天上去,高房价带来的资产高估值早已升入“云霄”。面对显然不可持续的高资产价格泡沫局面,市场预测中国楼市资产泡沫必然发展为以下二种结果之一:

1)俄罗斯式的本币贬值,房价不跌,汇率暴跌。这是俄罗斯楼市资产价格持续坚挺的“出清”方式,汇率贬值意味着资产的对外价值已下降,但对内价值仍居高不下,国内居民仍需承受高房价。

2)日本式的楼市崩盘,房价崩盘,汇率稳定。这是日本楼市泡沫的“出清”方式,日元汇率在广场协议升值后保持稳定,但房价雪崩,日本楼市资产的对外、对内价值均下降。

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影响在哪里?信贷。房产商向银行申请开发贷款,购房者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银行在地产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最新从银监会得到的数据是2013年底中国最大的几个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贷款,对贷款总额的占比为38%。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品在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信贷中的权重可能更大,危害也可能更大。

根据麦肯锡去年的债务研报《Debt and (not much) deleveraging》,中国有接近一半的债务都与房地产有关,而房地产周期就是债务周期,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经济学本质。

如果政府要去除资产泡沫,会发生什么负能量的事情?

触动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者、银行四方的核心利益;房价降到一定程度后,首付较少的购房者可能抛弃已购房产;房价降低必然带动土地价格的下降,地方政府的贷款、融资平台、地方债务都将出现还贷困难;房地产市场会立即降温,开发商无力承担银行贷款;

综上所有债务产业链都出现大面积违约,银行作为借贷行为的最后一环将发生巨额坏账。

可能感兴趣的相关

篇4:中国合伙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不得不承认,《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向中国民营企业家致敬的电影,并且拍得不错。对于《中国合伙人》成功我们并不感到奇怪,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中国合伙人成功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合伙人影片花絮

1、作为剧中男一号的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是个传统意义的“土鳖”,外表看似自卑懦弱,实则大智若愚。为此黄晓明做了史上最土造型曝光,没了胸肌还有大肚腩,让他自己也大呼吃不消,不过他为戏牺牲的情操深受陈可辛赞赏。因为不够土,黄晓明卯足了劲不停吃胖,但却胖在肚子,脸只小圆了一点,让剧组其他演员大呼不公平。而片中一场洗澡戏,也因为黄晓明的胸肌而删减,黄晓明自嘲“胸肌练那么壮,哪像个土鳖。”

2、拍戏的第一天就安排了喝醉的戏,算是挺重的一场戏,见到导演,导演说大为不好意思,第一天不应该安排这么重的戏,还很难演,因为是喝醉的戏,如果由清醒的人来演就很假。因为真正喝醉的人是在演清醒,说完之后佟大为就对导演说给他准备点真酒,摄影师杜可风就拿出了自己的珍藏,那场戏一个多小时就拍完了,拍戏的过程他还记得,拍完之后什么事他都不知道,怎么回家的都不知道。下午三点多收工,第二天一早两点多出发,他穿上衣服就开始吐,到了化妆的地方还在吐,然后那天到天安门,都找不到地方吐。

在《男人哭吧不是罪》制作特辑中,三兄弟轮番释放“催泪弹”,陈可辛戏言“男人哭起来最好看。”邓超在机场和兄弟们临别时,“一转身哭成傻子”;佟大为开拍前痛饮一瓶红酒,演活“我的80年代死于今天”,回家吐了很久;而黄晓明更是在三兄弟崩盘时,哭到崩溃,喊cut之后一把推开导演“讨厌,别拦着我”,痛哭15分钟。

演员们爆料,陈可辛才是片场“哭王之王”,在纽约拍摄杀青戏时,回想起自己的留学岁月,泪撒时代广场。

片中三兄弟的原型,新东方“三驾马车”曾携手出席《中国合伙人》首映礼。王强称在“两个小时内看到了15年的人生”,徐小平先后发布了13条微博力挺《中国合伙人》,更自曝“流了最多眼泪”。[5]

3、陈可辛最先想让黄晓明演孟晓骏,黄晓明对成东青情有独钟,他觉得自己很像成东青;邓超原先也不是演孟晓骏,他在看过剧本后主动争取演了孟晓骏

4、邓超最先接到该片剧本的时候,台词还是中文,但当入组后才发现,很多台词都被换成了英文。而为了将这个片中英文最流利的角色演到位,剧组特地为他请了三位英文老师补习,狂练一个月后才有彻头彻尾的改观。

5、邓超在拍摄在《四大名捕2》时,该片剧组安排英语老师对邓超随时授课。有时穿着古装还在吊钢丝,英文老师就在一旁等侯练习对话,时常会产生“穿越感”。

6、佟大为表示,邓超有时根本不知道某个英文什么意思,但是他生背,后来他的语感是三个里头拍出来最好的,佟大为很佩服他。

7、片中在机场送邓超出国的那场戏,原本“孟晓骏”并没有哭,而邓超一直在琢磨理性的“孟晓骏”到底要不要哭,在起初没哭的版本拍完后,邓超要求陈可辛再“送他一条”。他尝试对两个朋友做了个笑的手势,一扭头,自己悄悄地哭开了。最终,陈可辛采纳了这个版本。

8、在一场邓超站在池边跟成东青说上市计划的戏里,“孟晓骏”原本并没有跳下去,但邓超认为“孟骨子里是个美国人,事情说完了,工作时间结束,立马可以开始玩”。邓超穿着衣服就要往下跳,弄得所有工作人员都惊慌失措,道具师冲过来让邓超把表摘下来,服装师担心衣服湿了,想收领带和鞋。而陈可辛拦住他们,同意邓超跳。

9、拍摄过程中,邓超总会对导演有“再来一条”的要求。等到电影杀青,陈可辛对邓超“再送我一条”的创作狂热有了深刻的认知,他认为可以了,邓超却还要再演五次才满意。致使陈可辛感慨,邓超是金城武之后他觉得“最难搞”的演员。

10、佟大为拍戏的第一天就安排了喝醉的戏,为了要演起来真实,佟大为要求导演给他准备点真酒,摄影师杜可风就拿出了自己的珍藏。事后佟大为对拍戏的过程还记得,但拍完之后发生什么事他都不知道。

中国合伙人成功的原因

开启市场的钥匙

电影为一门综合艺术,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是要有一部好的剧本。一个好的文学剧本是成功的基础,就目前国内影视行业来说,中国编剧很多,但好的电视剧编剧却是大海捞针,从写作技巧上来说剧本创作应该比小说的写作难度和局限性要大些,因为电影剧本要用大量台词来表现内容,而所有的心理活动,人物关系都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来交代给观众,所以无论是改编自小说的还是原创的剧本都是要符合拍摄需求的蓝本。虽然电影剧本有一定的操作上的难度,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如何选取和创作出好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就是要从最根本的审美角度出发,从电影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来找问题的根源时似乎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好的故事、好的本子是影片成功的第一步,导演是电影叙事和创作的灵魂,陈可辛用几乎改掉了原剧本的所有情节,只保留了“新东方”创业故事的外壳,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塑造了中国式的成功故事。显然这次改编迎合了观众的口味,找到了观众对故事的认同感,陈可辛六年来在大陆的闯荡,为他寻找到这个符合市场价值的剧本奠定了情感基础。长期以来陈可辛被称为香港最具风格、文艺气息的导演。陈可辛擅长拍摄现代时装片,从发轫的《双城故事》到堪称经典佳作的《甜蜜蜜》,他总能把爱情故事包装得摩登现代又好看。就是这样一个导演,毅然北上后,却投身《投名状》(导演)、《十月围城》(监制)、《武侠》(导演)这样的大片,《中国合伙人》启用陈可辛是正确的,整个影片充满了浪漫色彩和喜剧色彩,片中孟晓骏(邓超 饰)的角色甚至融入了许多导演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陈导最初的想法是拍摄一部《公民凯恩》式的影片,通过对新东方创业故事的改造,一个中国式创业者情感上的收获和失落,兄弟间的团结和分裂,甚至人性中的自私和逃避,在转型的大时代里白手起家的奋斗史被搬上了银幕。无疑这次陈可辛对中国现代题材的把握在商业上是成功的。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演员的选择功不可没,三个国内一线男星担当了片中的三兄弟,“土鳖”“海龟”“文艺青年”被演绎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黄小明饰演的角色成冬青,从跟班的土鳖到游刃有余的企业老总,黄晓明再次证明了自己是演技派的当红小生。影片中的音乐运用也十分到位,崔健、beyond、苏芮等人的歌曲轮番上阵,极具时代印记。陈可辛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编剧,“很多歌曲都是编剧写上去的,连着画面和歌词写在了一起。而且你仔细看,会发现画面和歌词是对应的”。

准确营销的掌控

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要想取得好的票房,就得选择一个好的档期来上映,否则一定存在风险。 《中国合伙人》选择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映发布会,宣布原定于2013年5月18日上映的提档至5月17日零点全国上映[1]。经过了《泰囧》《厨子戏子痞子》《致青春》等一系列影片,光线传媒已经找到了挑动观众神经的方法,这正是陈可辛选择光线传媒作为发行方的原因之一。

但是光线传媒并不能因为前面作品的成功而保证《中国合伙人》在票房上继续成功,只有找到定位准确的营销宣传方式,才能真正把握市场。王长田透露“我们接这个片子发行的时候时间比紧张,看完片子才增强了很大的信心。”档期对于这个被看好的片子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发行方首先做了宣传定位的修改,把过去定位的“商战片”重新定位为“青春怀旧”片,避免给观众造成是新东方学校投资的宣传片,光线传媒打出男版《致青春》口号,标榜“二逼青年经过苦逼奋斗成就了牛逼人生[2]”“谁也别拦着我成功”等宣传口号。提前一个月,各种病毒式的传播短片就开始在网络上盛传。以“电影中国合伙人”为名的微博也开始一天24小时不停地放出话题,于是三个中国青年蹲在时代广场的海报大量出现在地铁站里,一股清新的青春暗示吸引着受众。同时发行方也注意到这个跨度三十年的创业故事,可以吸引更广泛的人群,于是在片尾出现了在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世界的创业者们的影像,用他们青春年少时的青涩形象来对证实创业的代价,让观众在怀旧中释怀情感。

普遍审美的认可

审美的共鸣或者是说得到认可的作品,首先是要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发现。不太成功的作品似乎都有对社会、生活理解肤浅的因素。由于对生活认识的不足,不能塑造典型的环境,就产生不了典型的人物。平淡的人物就产生平淡的思想和平淡的语言,就算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能打动观众。相反一些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深层次的发现社会矛盾,用情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打开照亮灵魂的艺术灯塔[3]。成功的艺术形象,大都具有独特和鲜明的个性和普遍的社会综合性,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这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的必备条件。为什么观众会接受并喜爱那些被影像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呢,首先是符合了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创作原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艺术创作最关键的要抓住典型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典型行为实际上是共性的个性表现。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创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生动而鲜明个性的并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艺术形象。例如《渴望》里的刘慧芳,《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启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中国典型人物,一个是家庭妇女一个是知识分子,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但都承载着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家庭伦理、理想追求等方面的普遍特征,这些共性的心理特征用人物栩栩如生的个性演绎,激活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情感共鸣。所以人物的典型性是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在真实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创作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艺术形象的凝炼和升华,也是对典型的环境、情节、细节、冲突、叙事等方面的相关的艺术表现的要求。只有通过浓缩的集中的典型性人物塑造,最终才能让人物释放出巨大的时代感召力,才能体现出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规律和特征。

《中国合伙人》显然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把中国的巨变和巨变中人们复杂的感情交织通过创业的故事表现了出来, 尽管影片中还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尽管打动观众内心的细节还不够多。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合伙人》票房上的成功。众多的因素造就了该片的成功,但是对观众认同感的把握,科学的包装宣传、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影片最后推向市场的关键。探讨一部影片票房的成功秘密是想证明只有激活市场,中国的电影业才能持续稳健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市场是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推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合伙人的介绍

华语片的春天似乎真的来了,小成本的投资,轻松破亿的票房收入已经不是神话,庞大的观众基数,不断增长的银幕数,只要有一个不错的故事,轻松、感人、有认同感就会激活市场。《中国合伙人》用成功的故事验证了这个事实。

《中国合伙人》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中影集团制作及出品,由光线传媒发行,光线传媒抛出《泰囧》《致青春》两波重要攻势后,又迎来第三波——《中国合伙人》。上映仅两日票房就突破7千万元,也就是说两天就收回了成本。这部影片中影占投资30%,陈可辛工作室占70%。陈可辛导演把宝押在这部影片上,似乎有自己的考虑,陈可辛被称为香港来的北漂导演,他把中国式创业的成功搬上了银幕,故事把新东方的创业传奇作为原型。即使你和陈可辛导演一样“拍片前从来就没听说过新东方的故事”,一样会在这个创业故事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中国的迅速发展造就了无数成功的案例,中国梦给观影者提供了时代背景认同感,无论是农民家庭出来的土鳖还是知识分子家庭培养的海龟,时代的浪头最终把他们推向了成功的高点。中国人常说:时势造英雄!在变革的社会浪潮中,影片给我们解读了成功背后的历程。片中集纳了励志、喜剧、爱情、怀旧等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准确击中了当下观众之所需。